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必须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重要。要根据语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28-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进行渗透德育,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捕捉德育的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当对其进行陶冶思想品德的教育。因为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以导促学,简介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
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得体的导入或介绍时代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学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后,点明该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教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又如《陋室铭》是刘禹锡在贬谪、戏弄与侮辱中最后屈居斗室愤然写就的,昭示世人,明己心志。这一环节,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以读诵情,在情感共鸣中渗透德育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通过朗读,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课文的大意,而且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并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从而得到一些美好的启迪,受到教育。在教授《琵琶行》时,我让学生抓住最精彩的文段——“琵琶演奏”进行阅读,从“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再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连续让学生读了三遍,学生体会到了这一段音乐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讲解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段对音乐的描写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了,并且也了解了中国古代艺人的不幸遭遇,从而生出了对琵琶女的同情之感!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以点带面,以教材“亮点”渗透德育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贊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健康发展的种子,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亮点”。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该让学生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在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要让学生认识皇帝及大小官员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冰心的《小桔灯》,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忧郁颓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我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只有挖掘教材的德育“亮点”,语文教学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以文养德,联系生活,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道德观念淡薄、思想品质低劣,只讲交易、不讲友谊,只顾赚钱、不顾道义,只讲计较、不知友情,出现了一些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我们要采取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的方法,用书本上的先进人物和实例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端正的学习态度与爱科学、爱创造、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锻炼生存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把课本上学过的人和事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德育渗透的力度 。如在教学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报答,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当整堂课进入尾声时,我用视频播放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为救孩子时那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让每个学生都潸然泪下,在沉默两分钟后,学生说出了母亲关心自己的点滴往事,个别学生泣不成声,并立志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的恩情。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意志品质,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在当今的课改新形势下,只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28-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进行渗透德育,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捕捉德育的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当对其进行陶冶思想品德的教育。因为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以导促学,简介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
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得体的导入或介绍时代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学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后,点明该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教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又如《陋室铭》是刘禹锡在贬谪、戏弄与侮辱中最后屈居斗室愤然写就的,昭示世人,明己心志。这一环节,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以读诵情,在情感共鸣中渗透德育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通过朗读,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课文的大意,而且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并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从而得到一些美好的启迪,受到教育。在教授《琵琶行》时,我让学生抓住最精彩的文段——“琵琶演奏”进行阅读,从“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再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连续让学生读了三遍,学生体会到了这一段音乐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讲解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段对音乐的描写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了,并且也了解了中国古代艺人的不幸遭遇,从而生出了对琵琶女的同情之感!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以点带面,以教材“亮点”渗透德育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贊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健康发展的种子,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亮点”。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该让学生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在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要让学生认识皇帝及大小官员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冰心的《小桔灯》,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忧郁颓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我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只有挖掘教材的德育“亮点”,语文教学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以文养德,联系生活,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道德观念淡薄、思想品质低劣,只讲交易、不讲友谊,只顾赚钱、不顾道义,只讲计较、不知友情,出现了一些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我们要采取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的方法,用书本上的先进人物和实例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端正的学习态度与爱科学、爱创造、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锻炼生存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把课本上学过的人和事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德育渗透的力度 。如在教学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报答,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当整堂课进入尾声时,我用视频播放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为救孩子时那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让每个学生都潸然泪下,在沉默两分钟后,学生说出了母亲关心自己的点滴往事,个别学生泣不成声,并立志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的恩情。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意志品质,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在当今的课改新形势下,只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