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往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k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园”这个词,在戏曲界代代相传,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戏曲界被称为“梨园界”,戏曲行当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们被称为“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均从事这一行业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
  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园”这个地方。
  “梨园”历史悠久,需穿越到唐时的开元盛世。有史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2年),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至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他幼时就能歌善舞,6岁那年,他的祖母—女皇武则天,在一次大摆盛宴款待群臣时,李隆基当场秀了一段歌舞表演,博得了群臣的喝彩夸赞。
  由于热爱歌舞表演,又精通音律,继位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大力提倡歌舞、戏曲。公元714年,他在太常寺之外的“梨园”,专门设立了管理和教授歌舞、乐曲的教坊。
  这个离宫别殿广植梨树的果园—“梨园”,原本是供帝后及皇亲贵族们饮宴玩乐的地方,唐玄宗却在此建起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有记载的、规模较大的国立戏曲学校。他亲选宫女与乐师,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自己培训演员,亲加指正。他所领导的这个歌舞戏曲班子成就非凡,明代文人张岱的《夜航船·第九卷·礼乐部》中有记说,集数百人之多的梨园子弟,“在宜春北苑,有马新朝、李龟年、贺怀智洞知音律。安禄山在范阳入觐,亦献白玉箫管,数百事皆成于梨园,这是乐响不类人间”。
  唐玄宗的音律造诣颇高,据说,当300名乐工齐奏时,但凡一人错调,他马上就能听得出来。他还是一位作曲高手,史书有载,唐玄宗一次东巡洛阳,驻跸上阳宫,长夜漫漫,他无心睡眠,便立身窗前独赏月光。曼妙的夜色,璀璨的星光,激发了他的灵感,便即兴写下一曲,当即吹奏起来。没想到,这时恰有一位叫李谟的吹笛乐人路经此地,不由被这悦耳动听的曲声深深吸引。驻足聆听时,李谟情不自禁地将这优美的曲调熟记于心。第二天,正好是元宵佳节,喜欢玩乐的唐玄宗便微服出了宫,待至一酒肆门前时,突然听到楼上有人在吹奏自己昨夜刚作的新曲。惊奇之下,他暗中查访,才知道原委。此事,被唐昭宗的十五子、嘉王李祜记录下来:“平时东幸洛阳城,天乐宫中夜彻明。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
  唐玄宗一生所作词曲数不胜数,但最经典、最著名的,当属这首被李谟偷走的天籁《霓裳羽衣曲》了。
  由于中国的第一个戏曲班子与梨园的这种渊源,所以,后世的戏曲被称为“梨园”。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梨园”行也不例外,古时,后台拜的祖师爷大多是唐玄宗李隆基。但是,流行于我们晋南区域的蒲剧界,后台拜的祖师爷却不是唐玄宗,一说是中宗李显的儿子,唐玄宗的堂兄,另一说是唐玄宗的儿子。
  传说,不知是这两位中的哪位皇子,酷爱戏曲,平日里常常和伶人们厮混于一起。有一天,皇子正在戏班玩耍,突然皇上大驾光临。伶人们怕皇上看到后会责罚他,于是,连忙把皇子藏在戏装箱里,又拿戏服盖好。没承想,等皇上走后,掀开箱子一看,小皇子已被闷死。伶人们懊悔不已,为纪念皇子,他们就以皇子的形象制作成一个小木人,封他为“蒲梆之神”,供在后台。保佑戏演顺利的同时,小木人也是剧中的娃娃道具,每逢戏中需要襁褓中的婴儿角色時,艺人们便将它裹上红布抱出,演出结束后再马上供好。又据蒲剧老艺人王茂林先生说:“咱后台不敬唐玄宗,专敬道君妙庄王。”意思是,蒲剧曾得到过妙庄王的支持,只有他看得起我们“戏子”。木偶老艺人王绍禹先生解释说:“木偶是大戏之祖,所以后台敬之。”蒲剧表演艺术家解光礼老师也说,他小时候就听师父讲过:“(小木人)抱在怀里是个娃,放到后台他是爷(方言,音yá,即神仙、祖宗的意思)。”
  所以,看到蒲剧后台正中供着的木偶娃娃,切不可轻举妄动,不然会—神不到,戏不妙。
  在悠久的蒲剧历史中,留下了许多传说,尽管色彩不一,但都成为它高亢激越声腔里的另一道风景,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前人的往事也不再孤寂。而在蒲剧这个百花齐放的“梨园”中,月下花影,红尘万丈,更有着诉说不尽的繁花似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蒲剧界涌现出无数位“梨园”名演,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就有从蒲县半山坳村走出来的一代名演牛俊杰先生。
  当时只有20多岁的牛俊杰血气方刚,和同事们,怀着满腔热血,编写排演出大量的爱国剧目,鼓舞将士,唤醒民众。
  他们除星期六、重要节日及所部的大型会议上,为部队官兵演出外,平时多游走在蒲县、吉县、乡宁、隰县等地。梆子戏的舞台虽小,却成为当时一种行之有效、抵抗外敌的宣传方式。舞台上的演员出将入相,带兵打仗,辅佐朝政;舞台下的民众出生入死,拿起镰刀割麦,扛起钢枪杀敌。梆子戏中的“家国情怀”,打通了戏里戏外,贯穿台上台下,受到抗日将士的交口称赞,也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
  戏是人生精华,能够入戏的,多半都历尽了人世沧桑。1915年,牛俊杰出生在河北武安的贫苦农家,原姓李,兄弟姐妹7个,他排行最小,名为李根七。由于家贫,父母无奈之下,在他5岁时把他卖到了蒲县半山坳村一户富农家,改名牛俊杰。
  牛俊杰天生一副好嗓,在半山坳的大山里,他常常一边放着羊,一边唱着山歌。11岁时,家生变故,牛俊杰只身来到洪洞赵城县。那时节,正值天寒地冻,四处流浪的牛俊杰,只好躲在一家剧院暂避风寒。一次,曲终人散后,年幼的牛俊杰倒在舞台旁睡着了,班主叫醒了他。其实,精明的班主早就关注到这个常在剧院里游荡的孩子,见他长相俊俏,嗓音又亮,班主就把他留在了戏班。从此,牛俊杰加入到赵城镇的“娃娃戏班”,步入梨园行当;从此,他虚心学艺,苦练寒暑。
  牛俊杰天赋异禀,长眉若柳,身如玉树,清秀中带着阳刚,俊俏中又带着帅气,尤其一双钟天地之灵秀的双眼,炯炯有神,加之嗓音清亮,带有金属的质感,师父便让他主攻旦角。   在戏班,牛俊杰成长很快。他聪慧过人,练功刻苦,又好读书学习,经过6年的艰苦“磨剑”,出师后便一唱成名。当时的洪洞、赵城一带,流传有蒲剧四大名家“安娃、五福、曹福海、小兔”的盛名,其中的“五福”,即是牛俊杰当时的艺名。
  在蒲剧《换花》《凤仪亭》等戏中,他都饰演主角。尤其是《凤仪亭》中饰演的貂蝉,扮相俊俏,光风霁月,做功细腻,表演大方,唱腔婉转多变,一招一式皆有章法,被百姓誉为“活貂蝉”。
  1943年,成名后的牛俊杰和当时的张庆奎(艺名十三红)、张文榜、曹洪文(艺名筱媛娜)、原月仙等名演齐名。由于他精通蒲剧、秦腔、豫剧、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因此,他既是演员,又是编剧、导演,由他主演编导的宣传抗日剧及歌舞、快板,演到哪里,红到哪里。
  1948年,既会唱又会编导的牛俊杰,在临汾地区的民生剧团脱颖而出,担任团长。当时的民生剧团名角云集,灿若星辰,汇聚有十三红、吴永胜、筱媛娜等一大批颇具名气的优秀演员。成立之初,在牛俊杰的带领下,剧团上下一心,励精图治,排演出《细水长流》《血泪仇》《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批现代戏,在晋、陕、豫、甘等地巡回演出上百余场,以在政治、艺术上的突出成就与表演特色,名震八方,轰动一时,在蒲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剧团演出的蒲剧传统剧目《四杰村》《盗御马》《反西凉》《假金牌》《玉虎坠》《雁塔寺》《四进士》《美人图》《药酒计》《正气图》等,也备受欢迎。每到一处,无论是在简朴的剧院,还是露天舞台;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在白雪皑皑的冬日,观者如堵,人山人海,或座无虚席,一票难求。民生剧团,也因此成为整个山西声名显赫的一支蒲坛劲旅。
  1956年,民生剧团更名为晋南专署蒲剧二团(一团为太原大众蒲剧团),牛俊杰依然既是团长,又是编剧、导演。在编导中,具有丰富舞台实践经验的牛俊杰,摒弃多年形成的陈旧格局,创新式地在剧中融入了喜剧、人性化等多种元素,使剧情合情合理的同时,更具观赏、娱乐性。由他主演及编导的《过雪山》《三家店》《三上桥》等剧目,在历次区、省以及赴京汇演中,获多项大奖。
  经历曲折的牛俊杰秉性耿直、真诚仗义,又知人善用。在工作中,他被同事称为“拼命三郎”,晚上编戏,白天排戏,常常不分昼夜。他平时话虽不多,工作却严谨认真。在蒲剧《三家店》进京演出前夕,他突然感到戏词不对,阻碍了主演筱媛娜高亢嘹亮的声腔表现,于是,连夜对戏词进行了改编。经改编后的戏词,大段声情并茂地演唱,发挥了演员自身极大的优势,在京城广受好评。汇演结束后,筱媛娜激动地逢人便说:“这个词改得好啊,若是没有牛团长,我不可能拿到大奖。”
  1959年,晋南蒲剧院成立,牛俊杰任蒲剧团二团团长,兼艺术室主任。这一年,他编导了由著名蒲剧“五大名角”闫逢春、王秀兰、筱月来、杨虎山、张庆奎联袂主演的经典剧目《窦娥冤》的舞台剧。他审时度势,针对不同的演员,采取不同的编导手段。对具有丰富舞台经验的“五大名角”,牛俊杰就让他们自己先发挥,然后择优取舍;而对青年演员,他则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对艺术的执着和认真,使《窦娥冤》大获成功,一经演出,万人空巷,达到了一个多月连演百场的巅峰,成为晋陕冀等地一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德高戏隆,又身为团长、编导,但在个人待遇方面,牛俊杰却从不计较,从来都是先别人而后己。当时的蒲剧院人多房少,每次分房,牛俊杰都一让再让。他们夫妻和7个孩子,再加上父母及亲戚,全家大小十几口人,长期在外租房而居。20世纪60年代,他和蒲剧“五大名角”之一,人称“十三红”的张庆奎,同租住在一个院内,稍有空闲,俩人便常聚一起,连唱带比画地说戏。牛俊杰的呕心沥血,成就了无数蒲剧名角。蒲剧表演艺术家杨翠花老师回忆说,牛团长脾气不好,排戏时总是黑着个脸,大家都很怕他。一次,杨翠花演《意中缘》时走错了位置,牛团长很不客气地批评了她。结果,第二次演出时,杨翠花一不小心,又走错了,牛团长一生气,就叫她“停演反省”。当时,杨翠花已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演员了,心里就有点不服气。不久,剧团接到了赴京参加汇演的通知,团里的很多人,包括杨翠花自己,都以为牛团长不会让她参演了。可是没想到,在赴京演出的名单中,赫然出现了杨翠花的名字。而那时的杨翠花才恍然大悟:“牛团长的精益求精,都是为我们好啊!”
  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襟怀坦荡、不同流俗的牛俊杰,更是严厉到苛刻。儿子在新疆当兵,好不容易隔年休一次探亲假。然而,每次在离家前,他都要进行一次严肃的训话,从为人之道、做人之道到当兵之道,直训到儿子的腿都站麻。三女儿牛临凤从事的也是蒲剧表演行当,从小跟着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一次观看了牛临凤的演出后,见她下场时有些松懈,回家后,即遭到牛俊杰严厉地训斥:“你是怎么下场的?作为一个好的演员,上场带着戏,下场同样要带着戏。”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严厉的背后是孩子们的茁壮成长,牛俊杰的儿女们一个比一个优秀,事业都卓有成就。儿子牛宝林是全国著名的歌唱家,女儿牛临凤是蒲坛名演。四女儿牛变翠戏校毕业后,从事蒲剧表演艺术多年,1975年,返校担任了戏校的第一位专职唱腔老师。和父亲一样,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她,结合多年的表演经验,总结出蒲剧的两种演绎唱法,一种是传统的吼唱式,另一种是美声和传统的结合式。在听取了父亲的建议后,牛变翠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唱腔教学模式,实为蒲剧唱腔艺术的一大改革创新。
  牛俊杰这位德艺双馨的蒲剧名演、名导,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蒲剧事业,为蒲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一生默默无闻。直到1984年,牛俊杰70岁生日时,许多文化系统、蒲剧界的领导及名演大腕闻讯后,都赶来为他祝贺。那天,著名的蒲旦泰斗王秀兰,也专程从运城赶到临汾。她含着热泪,感慨万千地说:“牛团长就是咱们蒲剧界的老黄牛,只讲奉献,我的《窦娥冤》,当年就是牛团长为我排的!”
  此话一出,现场皆默。是啊,水流云在,雖史上无名,但人人的心中,都有着一杆秤啊!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虽然牛俊杰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他那不可复制的梨园绝唱,永远留声在热爱蒲剧的人们的记忆深处。
  一声声梆子腔响,一曲曲蒲韵悠扬。传统的蒲剧艺术,正是由如牛俊杰老先生他们这些优秀蒲剧人的起承转合,励精图治,才造就了蒲剧“梨园”的灿烂与繁荣。
其他文献
很柔  我没有说水,也没有说风  我说湖堤婀娜多姿的旗袍秀  五月油纸伞下的雅韵  这样的锦绣适合奏鼓乐,写诗  高声朗读:我爱你,湖韵山情  那么多人從四面八方赶回来  为的是  膜拜百年湖堤龙舟文化习俗  为的是  他们那颗受伤的心永不孤单  龙神一直住在大冶湖吗?可不  它护佑着两岸乡亲呢  左手一指,一道彩虹桥架起  右手一指,鱼肥蟹美,荷海飘香  传说大冶湖是一位渔家少女,可不  她丝绸
是否有一种语言,  听到了便失去了神秘。  是否有一种感觉,  说出来便不再美丽。仿佛  清晨飘渺的薄雾,  江南秋日迷离的细雨,渐渐隐去。  是否有一首歌曲,  总在心地轻轻吟唱,  却总也听不清字句。  是否有一首詩词,  可以写出所有的别绪,  却总也不能将墨迹凝聚。仿佛  流过堤岸的河水,  淌过鬓边的岁月,  藏在心底的回忆。
加拿大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九篇长篇小说《别名格蕾丝》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运用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为读者再现了以格蕾丝为代表的下层阶级女性在十九世纪中期加拿大的生活状态。作者在批判当时男权文化主导的社会不公时,也赋予了女性观察和言说的权力,从而帮助女性获得自我意识与话语权。通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两个方面探讨阿特伍德对女性主体意识以及话语权威的建构可知:阿特伍德
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篇中提到:“《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其中,《桂华》是西汉《安世房中歌》中的一节。举全文如下:  冯冯翼翼,承天之则。吾易久远,烛明四极。慈惠所爱,美若休德。杳杳冥冥,克绰永福。  《赤雁》即《象载瑜》,是汉初时用于祭祀之歌—《郊祀歌》中的第十八章,其内容亦是以歌颂祥瑞为主。针对刘勰对《桂华》《赤雁》的批判,周
我一直以为我的母亲很傻。  小时候我很调皮,总喜欢跟母亲作对,总觉得母亲很愚昧、落后,觉得她很傻,甚至在心里看不起她。  以前,只有我们一家人在村里是姓易的,算是外姓人,加上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母亲难免要受一些人的欺负。隔壁李姨,一而再,再而三地占用我们家的菜地,最后弄得我们几乎没有出入的通道了。我的母亲终于发火了,与李姨吵了一次惊天动地的大架,从那之后,两家人互不说话。  有一天,李姨四岁的女儿玲
像一头老黄牛  只管兀自拉犁前行  既不敢撒歡  也不敢停下脚步长哞  纵使鞭痕累累  偶尔闲一次  还可以卧在阳光下  反刍反刍生活  雀,向梅而声  自唐诗宋词而来  从山水画卷而来  摩诘,放翁,梅花屋主皆为向导  一路疏影,一路暗香  吟一首诗,衔一幅画  啄一嘴香,送你一个春  “只留清气满乾坤”
当教师的父亲 有着一双长满  老茧的手  自留地里的粘高粱 也是  父亲的学生  父亲早已不能教书了 但他给  发芽的粘高粱浇水 施肥  读一本叫成长的书  它接受 父亲给它的雨露和营养  在秋风中以高挑的  身軀 饱满的籽粒披散着长发  给父亲敬礼 霜降以后 开心地  接受父亲选拔它的  高粱穗 高粱秸秆  用刀子刮 用碾子压  做成一把把清扫教室  的大扫把 粘高粱是  父亲种进伤口的种子 每
1、  裹紧笔尖的人 裹不住自身  冷 从局部到整体  从内到外 从一个人的世界到  另一个人的世界 不需要华丽转身  北风 是今冬唯一可以挥动的鞭子  肆无忌惮地抽打 泛着冰凌的阳光  生锈的时间 让痛了 梦了的人  集体失踪  2、  搁上诗歌的流水线  积雪增厚 增白 增辉  增 可以暖化的内心  冰凌为媒介 横切面的冬  以旧时的思维方式 拓宽发亮的事物  3、  冷风的长剑 刺向江南  
摘 要:语言元功能思想在元功能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新的分析视角。本文通过及物性、语气和衔接在所选语篇中的应用分析,旨在说明演讲辞中的语言元功能及其子系统可以根据演讲者的需要有所侧重,并针对如何应用元功能的解释性为演讲辞的撰写提出建议:合理选择,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呈现演讲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演讲语篇;元功能;语篇分析;《女人永远是最佳辩手》  作者简介:罗幸(
穆旦,原名查良铮,借用杜运燮的话来说,穆旦“是第一流的诗才,也是第一流的诗人”。穆旦虽然只给我们留下了约154首诗歌,但有趣而令人惊叹的是,他有“双重”的诗歌创作,那就是诗人“穆旦”创作的诗和诗译家“查良铮”翻译的外国诗歌。本文想要重点探讨的是诗人穆旦晚年即1975—1976年创作的诸如《智慧之歌》《冥想》和《冬》等诗篇,并试图以挖掘穆旦诗歌中的死亡意识的方式来观照其晚年的内心境遇。  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