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地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feng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基于此我们设计了这节公开课,以《地震离我们有多远》的教学为例,践行学习共同体的理念精神,立足于本校实际,总结学习共同体能够实现的功能性作用。
  教学目标
  1.借助导学案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地震灾害的概况(成因、分类、强度、分布等)。
  2.通过分组分情景分角色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环境中遭遇地震时的最佳逃生方法。
  3.借助留言板征集各小组关于地震的其他疑问,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震中的自救互救举措。
  教学难点:防震减灾措施。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导入
  教师活动:刚才通过视频,让大家了解了汶川地震。地震离我们并不遥远。所以我想借这一节课与大家共同探讨有关地震的知识,以增强大家的防震意识。
  学生活动:进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引入情境,明确教学主旨。
  环节二 自主学习效果反馈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学案中出现的共性错误并重点讲解。
  ①对地震逃生“黄金十二秒”的解释不确切(逻辑推理)。
  ②未能通过材料提供的信息准确阐述德州会或不会发生大地震的理由(读图能力)。
  学生活动:核对自主学习的答案,把错误的用红笔标记修改。根据教师讲解突破两大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核对答案解决个性错误;通过教师讲解解决共性问题。
  环节三 承转
  教师活动:从学案来看,大家已基本掌握了地震的概况(成因、分类、强度、分布),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地震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地震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各种危害。思考在地震发生时个人应该采取的合理措施以及社会各部门在防震减灾方面的做法。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地震的视觉认识,解决本节课重难点问题。
  环节四 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地体会危险来临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越具体越好。
  学生活动:小组按照分配的角色进行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为了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在各种情形下自救互救的措施,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社会各部门在防震减灾方面努力的方向。
  环节五 合作探究结果展示
  教师活动:组织安排各小组做好合作探究的结果展示。
  在1~5组依次阐述不同情境下自救互救措施的同时,给予合理恰当的点评,要毫不吝啬溢美之词,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在6~9组在黑板上展示各部门防灾减灾举措后,选取重点举措作解释点评,也可以举一两个案例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展示探究结果。
  1~5组依次阐述不同情境下自救互救的措施。
  6~9组到黑板上展示各部门防灾减灾举措。
  设计意图:各小组互相质询补充。
  环节六 学生留言展示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各小组的质疑留言,教师对学生的疑问做简单分析点评。
  学生活动:分享大家对地震的发散性思考,了解更多的地震知识。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扩充了课堂容量。
  教学反思
  1.学习共同体更加注重思维培养而不是知识灌输。
  本教学设计一改以往教师过度注重“知识输入”而忽视“思维产出”的旧习。过度注重“知识输入”而忽视“思维产出”,远不能实现立德树人、提升素养的目标。学习共同体很好地协调了两者的关系,首先,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夯实本节基础知识,并通过自主检测反馈自主学习效果,然后,通过一系列师生合作释疑、小组合作探究、小組展示与激辩,渗透技能与方法,提升能力与素养。所以,注重思维培养才是现代课堂发展的正确方向。
  2.小组互动反馈创造了课堂中真正的生命力。
  不可否认小组展示是提高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然而真正的学习却发生在展示之前的准备和展示之后的反馈上,展示是引发对话的方式,小组互动反馈则是深度对话的必须。
  3.通过小组征集问题来发散思维拓展课堂。
  向每一个小组征集问题的过程,是小组每一个成员头脑风暴的过程;把这些奇思妙想的问题展示与分享出来,彻底激发了学生的激情。
  4.缺乏有效的小组教学评价量规。
  针对各小组的展示结果,如果仅以“不错”或“很好”作为评价,实在有点简单草率,不利于学习共同体的长远发展。小组探究活动的最终评价不明确,导致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不清楚自己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制定详细的教学评价量规,并严格落实奖惩制度,这样,才能培育出高效运转的学习共同体。
  5.在注重思维培养的同时,也应兼顾最后成果的知识呈现。
  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小组展示的眉飞色舞精彩纷呈,而是要把精彩的结论升华总结成文本知识。
  总之,学习共同体最大的功能性作用是让我们的教学从“教”转向了“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加关注所有学生平等的学习权,也更加注重深度学习和思维培养。尽管还有些许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已经奋斗在正确的方向上。
  注:本文系德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新高考背景下的学习共同体的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8DZYB004)。
其他文献
高三总复习是对高中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整个高考复习的关键。作为高三一线思想政治教师,在复习备考时应遵循相关备考策略。这些备考策略简要概括为“十个维度”:精心研读课标,深刻领悟考纲,准确把握教材,认真分析学情,反复琢磨真题,科学指导审题,有效掌握方法,充分重视时政,及时进行精练,反思、完善、落实。教师在高三复习备考中要引导学生重视上述“十个维度”,并将其渗透、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这样会有效提高课堂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中强调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教师面对一成不变的教材体系和案例材料,如果仍以学生手中的教材为唯一的教学依据,在教学中很难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笔者在本文从人文地理的性质出发,结合目前高中人文地理不同版本教材的案例和实际学情,对课本和生活中
一、设计思路  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在其著作《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中对新时期的历史课程曾这样定位。1.历史课程理应着眼健全的公民养成。2.历史课程理应着眼公民的行动能力。3.历史课程理应对公民的历史文化素养提供具有创建性的帮助。以此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公民素养的培养成为关键。首先通过现实社会中中日网民的言论表现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场地震带来的思考:历史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公
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采取问题式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是基础。问题应与实际情境相关联,可以覆盖若干条内容要求或教科书的若干章节,围绕问题,使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关联性更加突出。问题式导学案为区域地理复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     本节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对导学案进行了改编,教学效果良好。学生通过问题设置更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较注重的是教科书的运用。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提倡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南京,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历史教师却较少涉及乡土史,这显然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作为中学
板书是教师最基本、最直接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之一,虽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诸多优点,但作为常规教学手段的板书依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极具研究价值。近年来,关于板书设计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笔者在本文对板书进行重构解读,使其更好地用于中学历史教学。  一、高中历史教学板书类型及其应用  1.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主要依据教材内容进行编排,将复杂的教材内容浓缩为简单
笔者在本文通过举例法来分析读《全球通史》四个方面的感悟。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思路,为后人学习历史开辟了新的路径;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历史细节,充分展现历史学的魅力;将书中一些史料,作为出原创试题的素材;对书中几处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该著作给我常读常新之感,能丰厚历史课堂的高度,开阔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视野,促使我们进行思考和追问。  一、读本选取缘由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
当前,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广受关注的词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给了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启发。初中道德与法治一直强调学科教学对现实行为的指导作用,所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想要传递的内容,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
【摘要】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平台。借力英语节搭建的展示平台,使绘本表演者及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得以开阔,多元文化意识获得提高。绘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又不局限于此。师生们学习、研究、表演过的绘本素材来源于五个渠道:《新标准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教材附录Reading for pleasure(愉快阅读)、 课外读物、影视对白,
很多老师将2013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1题定性为典型的“超纲”题,并倾向于认定该题得分率低(河北,难度0.32)亦应归咎于此。但是,若从国家干预经济概念内涵的角度认真分析该题,则不难发现,上述意见其实掩盖了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知识死角。  原题如下: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