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改革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质几个方面,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 人文教育 教学建议
  教育不仅是科学的教育,也是人文的教育;不僅是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格的健全,它是一种完整教育。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中普遍提出了知识、能力与情感等三维目标。在我国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改变了过去只重历史知识传授,政治思想教育的局面,转而重视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人文素养。不难发现,同之前的课程目标相比,当前的课程标准以更多的篇幅、更浓的情感彰显了历史课程的人文属性。目前,理论界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者们在回答历史教学如何彰显“人”的问题上,都把目光投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来。
  我们所教的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乃人文之本”,它能以丰富的内容,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人格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是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育。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判断各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丰富自己的人性与情感,通过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感悟而建立起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历史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下面我对加强历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改革历史教学内容
  目前历史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在于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规律”本身归属科学性的范畴。其实,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永恒意义,体现着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绝对价值的精神、人物和事件也应该纳入历史教学的内容,甚至成为主要内容。比如为募集癌症研究资金而发起的“希望的马拉松”长跑活动及其创始人,比如捐献车祸遇难亲属的器官救治他人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体现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对于同类的爱心,对于疾病和厄运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应该让一代又一代人都记住并且发扬光大的。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可以概括地阐述为引导学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相处,其内涵极其丰富,它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尊重与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对人的关注、理解与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与高扬。
  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没有将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联系起来,而是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这种教育既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陈思和先生说的,知识的传授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脱离实际,那只能是一种结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全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因此,在传授知识时,必须考虑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必须将人格塑和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内化、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三、改革教学方法
  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连“认知”都被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那么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就更要依靠学习主体,也即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了。换一个角度讲,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场出发,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摒弃那种耳提面命的填鸭方式,而提倡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从”。况且在当前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的背景下,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形形色色的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只靠教师一张嘴根本敌不过那许许多多张嘴,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在科学文化和人文建立平衡的同时,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公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这表明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决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审美情趣,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五、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质
  这里所说的教育者包括三种人,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历史学家和教科书编写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导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学生来讲,教育者往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果教育者本身的人文素质不高,可想而知,上述三点就没有可能实行,人文教育的目标也就没有可能实现。日本某些缺乏人文精神的历史学者和教科书编写者篡改历史,拒绝在教科书中如实反映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事实,致使日本年轻一代对于侵华战争的历史真相缺乏了解。而《异端的权利》、《昨日的世界》不仅作为历史读物脍炙人口,而且作为人文主义的经典之作而进入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其原因就在于作者茨威格本身就是人文主义者,所以他才能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爬梳出最有人文价值的教育素材。“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在中国古代,这些民间说唱艺人在用口述方式将历史一代代记叙下来的同时,也以其朴素的是非功过评判为普通百姓树立起了基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完成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古今中外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教育者本身具备深湛的人文修养的重要性。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或某一内容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才能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充满新的希望和期待,我相信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一定会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更好的定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努力加强中学历史教学的实效,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标》第一次把“情感”纳入教育目标范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反复地关注“情感”。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师生的互动,教学双方尽力做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識、共享、共进。但究竟我们要怎样去关注呢?本文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说说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感教育 学习兴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谒的动力” 作为文化基础课的历史教学,必须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大力提倡探究与求异,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和“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勇于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引导培养  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科学地安排游戏和运用体育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教学工作,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持久锻炼身体的习惯,建立以终身体育锻炼为指导思想的教学体系。要落实这些目标,就要求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积累知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思维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引领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