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是一种气质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5年来除了对“特别关注”栏目的全力打造之外,还精心策划了“走近名人”、“教海钩沉”、“古典文化专栏”、“字里乾坤”、“舞文弄墨”、“科学与人文”、“品古酌今”、“读书”等旨在提升教师人文素质的一批栏目。经过5年的打造,这些栏目逐渐走向成熟,表现为栏目作者队伍的稳定和栏目内容的系列化。
  “走近名人”栏目,5年来登载了名人访谈录(或回忆性文章)30多篇,受访者是各个领域的卓有成就的大家,他们并不都来自教育界,但是他们对于教育与教师都有着深刻的理解,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一次次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2006年第5期,《中国教师》开辟“古典文化专栏”,撰稿者为今年已87岁高龄、我国老一辈著名教育学者、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黄济先生。此栏目已整整开设两年。在栏目中,黄济先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古代文学以专题的形式做了简介和评析,已刊登近8万字。
  “教海钩沉”栏目创刊时设立,旨在介绍中国的传统教育知识与文化。从2007年第5期开始,我们约请徐勇(笔名徐梓)教授为本栏目撰稿,至今已有一年。2007年徐先生介绍了与教师职业相关的一些说法的源流(如“老师”“先生”“师范”)。2008年起,科举制度将成为这一栏目的主题。此外,《中国教师》在2008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之后,还专门约请于述胜教授为一个新栏目“评古酌今”撰稿,这个栏目同样是从历史的角度进入,但关注点有所不同。
  “科学与人文”栏目也是创刊时设立的,5年来刊登了大量的开拓教师视野的文章,科学知识、海外风情、民俗风俗等都有涉及。2008年起,论述点将主要集中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舞文弄墨”栏目意欲介绍中国古老的文字与书法、绘画等内容。从2007年第5期开始,王立军教授为本栏目撰稿,在这一年里,王先生带领我们进入了古老、神秘但又充满趣味的汉字世界里。2008年,在王先生的建议下栏目更名为“字里乾坤”,更改后的栏目名称与所刊登的文章更为贴切。
  以上栏目的作者和“走近名人”栏目的受访者都是“功成名就”之人,但对《中国教师》这本主要是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刊物的邀请都欣然应允,而且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来完成稿件的撰写和修改。他们所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他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感染。
  朱苏力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过:“一个真正人文的人,并不是说他是一个学过人文知识的人。人文,是一种气质。”《中国教师》用心打造的这些栏目,并不是仅仅想让教师学习、学会多少人文知识,更不是基于教师缺乏人文知识的判断,而是愿意与广大的教师来追寻这样一种气质。有了这样一种气质,教师才会真正成为文化人。
  
  “走近名人”栏目刊登的文章
  
  《周国平访谈录——教育引导人类的心智生活》
  《冯骥才访谈录:文化在熏陶,不在教》
  《陈竺访谈录:科学伦理应成为理科生的必修课》
  《李政道访谈录:“一对一”的培养不能省》
  《陈香梅访谈录:一个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奉献》
  《刘光鼎访谈录: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人生应具备的“四种意识”——记“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教授》
  《赵汀阳访谈录:教育最重要的是自由》
  《朱苏力访谈录:生活在此处》
  《周有光访谈录:留点空间,让学生的兴趣自由生长》
  《毛寿龙访谈录:教师应该做独立自主的现代公民》
  《黄平访谈录:教育应该培养中国社会最需要的人》
  《王梓坤访谈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启功先生家里做客》
  《霍懋征访谈录: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
  《朱正威访谈录:教师是天生的理想主义者》
  《龙应台的眼神》
  《一位平凡的伟人》
  《滕星访谈录:用“田野”的目光关注教育》
  《黄祖洽访谈录:科学人文本同根》
  《侯佑罡访谈录:教师是孩子们理想的见证人》
  《李象益访谈录:离科学更近些》
  《郭齐勇访谈录:文化传承与教师素养》
  《史静寰、麦尔·威斯特访谈录: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
  《信力建访谈录:唯有大爱方能成大事》
  《回忆钟善基先生》
  《兰芳桂馥 清茗飘香——记台湾著名教育家贾馥茗》
其他文献
旧时称中进士为“金榜题名”,被形容为“登仙”“上青天”,犹如“鹏飞上霄汉,横海脱凡鳞”,好似“拔身泥滓底,飘迹云霄上”;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意,有“爽如秋后鹰,荣若凯旋将”的荣耀,并从此开始了“百千万里尽传名”“万里青云足下生”的锦绣前程,这是所有读书人的追求、期盼和梦想。而“独占鳌头…大魁天下”,让“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更是令众多的士人想也不敢想的。一旦成为状元,光耀荣
“512”汶川大地震让四川西北地区遭受重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区的救援与重建让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与人性光辉。曾经以为市场经济导致了当代中国人的道德滑坡与精神危机,但是汶川大地震震垮了这些“认为”。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我们开始反思过往的世事人情,反思学校的教育问题,其中包括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反思当前关于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和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重建灾区教育,重塑我国的学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结合全国各地的实际状况,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基本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上制定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全面培养合格人才指明了改革和前进的方向。《课程方案》与《课程纲要》在教育观
王奶奶的老伴很久前就去世了,儿女们都很忙,过年才能回来一次,王奶奶一个人在家,孤独地过着后半生。……我们来了,王奶奶多了欢笑,少了叹息。没想到人老了会这么孤独,回家让爸爸妈妈多抽时间看看姥姥、姥爷、爷爷、奶奶。    上面是昌乐县实验小学六年级二班刘蕾同学在完成了班里布置的“走进社区——关爱社区老人”活动后所写的感想。  一开学,昌乐县实验小学的教师就给自己的学生们布置了每个学期的实践活动“大餐”
单位组织去春游,由于妻子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方便,丈夫便执意要背着妻子游览整个景区。没想到他们竟成了景区的一大亮点,游客纷纷为丈夫的举动称赞。  家住天水市麦积区花牛镇靳庄村的梁彦丽,是天水天祥集团销售部的工作人员。在她9个月大时,一次感冒高烧不退,父母带她去医院检查,被诊断出患有小儿麻痹症。从此,不幸降临到小梁彦丽的身上,但她的父母没有放弃对她的救治,到处求医问药,保住了她的生命。可是,无
今年是黄济教授90华诞,我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愿他健康长寿,阖家幸福!  我与黄济同志认识已半个多世纪。自从1956年我从苏联回国,分配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工作,我们一直同事到今。当时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是王焕勋教授,副主任就是黄济同志。他们两人都是从华北联合大学并入中国人民大学,又从中国人民大学调整到北京师范大学来的。  解放初期,国家实行向苏联学习的方针。1950年开始就请苏联专家来
有一次我带9岁的儿子去理发,进门就跟理发师说尽量剪短点。儿子抗议,说不要太短。  我说听我的,越短越好。结果就差不多理了个光头。我觉得好清爽,但儿子当场就哭了,说太丑了。  回去的路上我俩一直争,我说好,他说丑。  结果第二天上学,他一进门同学就都笑了。他很尴尬。之后的一周,上课时都一直带着帽子,老师让摘他也不摘,因为一摘下来同学们都笑他。  他屡次抱怨:“都怪你,让我总是被同学嘲笑。”我不以为然
L姑娘是同事的朋友,她时常来等同事下班,一来二去,我和她也成为熟人,便知道了她的故事:百日追爱记。  她喜欢的人是一位医生。3年前,她父亲病重,他是主刀,将她父亲从生死线上抢救了回来。自此,她就爱上了他,颇有点古人“救命之恩当以身相许”的意味。  我问她:“医生多大?”L姑娘如实道:“70后。”作为“85后”的她,有颜值、有房、有车、有钱,可谓单身贵族,她自认以她的条件去追医生,至少算是配得上。可
刘新成,1952年生,北京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北京市委主委,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世界历史学科评审专家,教育部第二批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2009年4月,《中国教师》在首都师范大学专访了刘新成校长。     关于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张瑞芳:刘校长,您好!近几年,各师范院校都在进行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水平参差不齐的班集体——后进生,他们或是学习困难,或是表现不尽人意,人数虽然不多,但能量极大,是良好班风建设的最大障碍。如果说优生是明亮的珠玉,那么后进生则是暗淡的泥沙。要建立良好的班风,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工作中,如果能适时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会让你取得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