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5年来除了对“特别关注”栏目的全力打造之外,还精心策划了“走近名人”、“教海钩沉”、“古典文化专栏”、“字里乾坤”、“舞文弄墨”、“科学与人文”、“品古酌今”、“读书”等旨在提升教师人文素质的一批栏目。经过5年的打造,这些栏目逐渐走向成熟,表现为栏目作者队伍的稳定和栏目内容的系列化。
“走近名人”栏目,5年来登载了名人访谈录(或回忆性文章)30多篇,受访者是各个领域的卓有成就的大家,他们并不都来自教育界,但是他们对于教育与教师都有着深刻的理解,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一次次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2006年第5期,《中国教师》开辟“古典文化专栏”,撰稿者为今年已87岁高龄、我国老一辈著名教育学者、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黄济先生。此栏目已整整开设两年。在栏目中,黄济先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古代文学以专题的形式做了简介和评析,已刊登近8万字。
“教海钩沉”栏目创刊时设立,旨在介绍中国的传统教育知识与文化。从2007年第5期开始,我们约请徐勇(笔名徐梓)教授为本栏目撰稿,至今已有一年。2007年徐先生介绍了与教师职业相关的一些说法的源流(如“老师”“先生”“师范”)。2008年起,科举制度将成为这一栏目的主题。此外,《中国教师》在2008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之后,还专门约请于述胜教授为一个新栏目“评古酌今”撰稿,这个栏目同样是从历史的角度进入,但关注点有所不同。
“科学与人文”栏目也是创刊时设立的,5年来刊登了大量的开拓教师视野的文章,科学知识、海外风情、民俗风俗等都有涉及。2008年起,论述点将主要集中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舞文弄墨”栏目意欲介绍中国古老的文字与书法、绘画等内容。从2007年第5期开始,王立军教授为本栏目撰稿,在这一年里,王先生带领我们进入了古老、神秘但又充满趣味的汉字世界里。2008年,在王先生的建议下栏目更名为“字里乾坤”,更改后的栏目名称与所刊登的文章更为贴切。
以上栏目的作者和“走近名人”栏目的受访者都是“功成名就”之人,但对《中国教师》这本主要是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刊物的邀请都欣然应允,而且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来完成稿件的撰写和修改。他们所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他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感染。
朱苏力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过:“一个真正人文的人,并不是说他是一个学过人文知识的人。人文,是一种气质。”《中国教师》用心打造的这些栏目,并不是仅仅想让教师学习、学会多少人文知识,更不是基于教师缺乏人文知识的判断,而是愿意与广大的教师来追寻这样一种气质。有了这样一种气质,教师才会真正成为文化人。
“走近名人”栏目刊登的文章
《周国平访谈录——教育引导人类的心智生活》
《冯骥才访谈录:文化在熏陶,不在教》
《陈竺访谈录:科学伦理应成为理科生的必修课》
《李政道访谈录:“一对一”的培养不能省》
《陈香梅访谈录:一个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奉献》
《刘光鼎访谈录: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人生应具备的“四种意识”——记“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教授》
《赵汀阳访谈录:教育最重要的是自由》
《朱苏力访谈录:生活在此处》
《周有光访谈录:留点空间,让学生的兴趣自由生长》
《毛寿龙访谈录:教师应该做独立自主的现代公民》
《黄平访谈录:教育应该培养中国社会最需要的人》
《王梓坤访谈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启功先生家里做客》
《霍懋征访谈录: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
《朱正威访谈录:教师是天生的理想主义者》
《龙应台的眼神》
《一位平凡的伟人》
《滕星访谈录:用“田野”的目光关注教育》
《黄祖洽访谈录:科学人文本同根》
《侯佑罡访谈录:教师是孩子们理想的见证人》
《李象益访谈录:离科学更近些》
《郭齐勇访谈录:文化传承与教师素养》
《史静寰、麦尔·威斯特访谈录: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
《信力建访谈录:唯有大爱方能成大事》
《回忆钟善基先生》
《兰芳桂馥 清茗飘香——记台湾著名教育家贾馥茗》
“走近名人”栏目,5年来登载了名人访谈录(或回忆性文章)30多篇,受访者是各个领域的卓有成就的大家,他们并不都来自教育界,但是他们对于教育与教师都有着深刻的理解,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一次次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2006年第5期,《中国教师》开辟“古典文化专栏”,撰稿者为今年已87岁高龄、我国老一辈著名教育学者、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黄济先生。此栏目已整整开设两年。在栏目中,黄济先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古代文学以专题的形式做了简介和评析,已刊登近8万字。
“教海钩沉”栏目创刊时设立,旨在介绍中国的传统教育知识与文化。从2007年第5期开始,我们约请徐勇(笔名徐梓)教授为本栏目撰稿,至今已有一年。2007年徐先生介绍了与教师职业相关的一些说法的源流(如“老师”“先生”“师范”)。2008年起,科举制度将成为这一栏目的主题。此外,《中国教师》在2008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之后,还专门约请于述胜教授为一个新栏目“评古酌今”撰稿,这个栏目同样是从历史的角度进入,但关注点有所不同。
“科学与人文”栏目也是创刊时设立的,5年来刊登了大量的开拓教师视野的文章,科学知识、海外风情、民俗风俗等都有涉及。2008年起,论述点将主要集中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舞文弄墨”栏目意欲介绍中国古老的文字与书法、绘画等内容。从2007年第5期开始,王立军教授为本栏目撰稿,在这一年里,王先生带领我们进入了古老、神秘但又充满趣味的汉字世界里。2008年,在王先生的建议下栏目更名为“字里乾坤”,更改后的栏目名称与所刊登的文章更为贴切。
以上栏目的作者和“走近名人”栏目的受访者都是“功成名就”之人,但对《中国教师》这本主要是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刊物的邀请都欣然应允,而且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来完成稿件的撰写和修改。他们所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他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感染。
朱苏力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过:“一个真正人文的人,并不是说他是一个学过人文知识的人。人文,是一种气质。”《中国教师》用心打造的这些栏目,并不是仅仅想让教师学习、学会多少人文知识,更不是基于教师缺乏人文知识的判断,而是愿意与广大的教师来追寻这样一种气质。有了这样一种气质,教师才会真正成为文化人。
“走近名人”栏目刊登的文章
《周国平访谈录——教育引导人类的心智生活》
《冯骥才访谈录:文化在熏陶,不在教》
《陈竺访谈录:科学伦理应成为理科生的必修课》
《李政道访谈录:“一对一”的培养不能省》
《陈香梅访谈录:一个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奉献》
《刘光鼎访谈录: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人生应具备的“四种意识”——记“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教授》
《赵汀阳访谈录:教育最重要的是自由》
《朱苏力访谈录:生活在此处》
《周有光访谈录:留点空间,让学生的兴趣自由生长》
《毛寿龙访谈录:教师应该做独立自主的现代公民》
《黄平访谈录:教育应该培养中国社会最需要的人》
《王梓坤访谈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启功先生家里做客》
《霍懋征访谈录: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
《朱正威访谈录:教师是天生的理想主义者》
《龙应台的眼神》
《一位平凡的伟人》
《滕星访谈录:用“田野”的目光关注教育》
《黄祖洽访谈录:科学人文本同根》
《侯佑罡访谈录:教师是孩子们理想的见证人》
《李象益访谈录:离科学更近些》
《郭齐勇访谈录:文化传承与教师素养》
《史静寰、麦尔·威斯特访谈录: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
《信力建访谈录:唯有大爱方能成大事》
《回忆钟善基先生》
《兰芳桂馥 清茗飘香——记台湾著名教育家贾馥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