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对留守儿童顺从行为的影响

来源 :中外健康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f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顺从行为的状况,并探讨人格对留守儿童顺从行为的影响,采用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和顺从行为量表对留守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表明,留守儿童中女生的顺从行为显著高于男生;相关分析表明留守儿童人格因素中的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均与顺从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性与顺从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回归分析显示,人格对留守儿童的顺从行为有显著影响(R2=0.436,F=28.465,P=0.000).
其他文献
比喻论证也称喻证法,就是以生动的比喻为据,用形象的喻体所包含的浅显之理,来证明比较抽象的被喻体(本体)事物具有相同的道理。比喻论证在论辩实践中一直被广泛运用。毛泽东
潘先生:随着我妈年龄的增长,我突然发现,她变得沉默寡言了。我也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我怕时间一长,会对她的身体健康有影响。请问,面对含蓄的老人,我该如何了解她的心思呢?
本文分别从存在论、本质论和发展论三重意义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思想进行了初步阐释,勾勒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轮廓。同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个人”研
本文通过对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因素进行剖析,提出了运用情绪效应激发和调控学生积极情绪的策略,旨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环境犯罪与生态伦理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以生态伦理的视角来看,环境犯罪在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联系中被赋予新的特征,即是
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对现代教育进行反思和批判,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虽然这些观点产生于发达的西方国家,但其中有很多观点与我们教育的要求是相吻合的,其中有些正是今天的
“自由”隐逸追求倾向来源于弱势士人的自我保全思想.儒家“隐”是追求“待时而出”,道家自由逍遥是追求个体的独立精神,是一种审美生存方式.自由隐逸是以“道”为依托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在反对柏拉图脱离个别行为的“善”理念的学说,用人所独具的理性功能区别开了人与动物,而道德的问题主要就是理性如何控制和指导感官的问题。理性如何控制和指导感
春天的序曲 山坡的色调多起来了 丛林的芽动了苞开了 你瞧鸟儿的叫声更欢啦 阳光暖暖地亲来亲去
先秦儒学的核心是“仁”和“以人文本”,在文学上表现为“人学”,它反对欺凌弱小的“霸道”,提倡“民贵君轻”的“人本思想”.所有的这些观点对后世文学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