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观

来源 :大众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w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在反对柏拉图脱离个别行为的“善”理念的学说,用人所独具的理性功能区别开了人与动物,而道德的问题主要就是理性如何控制和指导感官的问题。理性如何控制和指导感官问题,就要遵循中道原则,摒弃过度和不及而取其中。中道观并不是简单、机械、绝对的,而是“恰到好处”的选择,这种“选择”的过程就是人形成习惯的过程,成就德行的过程。亚里士多德在处理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中,都以中道伦理观为前提,给予“公平”“平等”局限性的定义,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相对性也就确定了没有没有过度与不及的中道,也没有中道的过度和不及。 Aristotle distinguishes Plato from the doctrine of “goodness” of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distinguishes between man and animal with the rational functions unique to man. The problem of morality is mainly about how the reason controls and guides the senses. How rational control and guidance of sensory issues,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the Middle Road, get rid of excessive and not take them. The concept of middle road is not simple, mechanical, absolute, but the choice of “just right”. The process of “choosing” is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 habit and making virtue. Aristotle in the handling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ar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ethics in the Middle Road, given the “fair ” “equality ” the definition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elativity of Aristotle Median It has been determined that there is no over or under track and there is no over or under track.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都对新课程有了深刻的理解,然而现实不容乐观。课堂教学为了省事、省时、追求高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低年级这一现象似乎更为严重些,理
个体存在和神圣信仰是一个不断被阐释的话题。在基督宗教中,个体存在和神圣信仰已经在固有的父权制下被一系列理论模式化了。在女性经验角度下体验信仰是对个体存在的一次回归
在我家乡,“老方丈”可是个妇孺皆知的名人。其实“老方丈”只是一个村小的校长,但他校长的“长龄”几乎相当于我的年龄。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浙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老方丈”
比喻论证也称喻证法,就是以生动的比喻为据,用形象的喻体所包含的浅显之理,来证明比较抽象的被喻体(本体)事物具有相同的道理。比喻论证在论辩实践中一直被广泛运用。毛泽东
潘先生:随着我妈年龄的增长,我突然发现,她变得沉默寡言了。我也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我怕时间一长,会对她的身体健康有影响。请问,面对含蓄的老人,我该如何了解她的心思呢?
本文分别从存在论、本质论和发展论三重意义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思想进行了初步阐释,勾勒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轮廓。同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个人”研
本文通过对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因素进行剖析,提出了运用情绪效应激发和调控学生积极情绪的策略,旨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环境犯罪与生态伦理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以生态伦理的视角来看,环境犯罪在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联系中被赋予新的特征,即是
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对现代教育进行反思和批判,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虽然这些观点产生于发达的西方国家,但其中有很多观点与我们教育的要求是相吻合的,其中有些正是今天的
“自由”隐逸追求倾向来源于弱势士人的自我保全思想.儒家“隐”是追求“待时而出”,道家自由逍遥是追求个体的独立精神,是一种审美生存方式.自由隐逸是以“道”为依托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