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观众》:到底骂了什么?

来源 :剧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chu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白剧《骂观众》是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中“活着的经典”、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的经典之作.该剧作发表于1966年,它令汉德克一举成名.《骂观众》通篇用“叙事体”替代“代言体”,其中没有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和场次,没有戏剧性的人物、事件和对话,只有四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近乎歇斯底里地“谩骂”观众,从头到尾演示着对传统戏剧的否定.美国《波士顿环球报》这样评价汉德克:“汉德克曾经是,并且现在仍是战后欧洲最卓越的擅长叙事的作家和剧作家.”而观众则直呼:“读来令人如入刑室,如坐针毡,欲怒不生,欲走不能.”《骂观众》因而成为彼得·汉德克的标签,体现了汉德克的文学追求,那就是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1].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然而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只有教师在讲台上絮絮叨叨,偶尔遇到老师问:“是不是?”“好不好?”下边学生只对这等问题才有回应,稍微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的话题,就以沉默来回答。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实践。  一、增强自信,培养胆识,
期刊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我跟随师傅叶蓬先生学习了大量的“杨(宝森)派”经典传统剧目,叶老师在演唱方面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我受益匪浅.2009年我参加了中国京剧基金会举办的
期刊
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烙印着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痕迹与精神特征,都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精神性和人民性.戏剧创作亦是如此.当前,黑龙江戏剧创作正呈现出这样一种态势,在创作中
期刊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06年河北省张北地区某风电场区域全年回报的风速和风向,以及与对应时间段70m高度的测风塔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新课程基本理念倡导:“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同时也是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新时期的课堂更要学会将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进一步提高探究学习的含金量,使他们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