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要改变这种局面,提升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选择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职业自我效能感特殊功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具有相当智力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却大相径庭;拥有相同知识和技能的人,在面临就业时,表现的出色程度不同,有时甚至相差悬殊。这就是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在非智力因素结构中。自我效能感是其中的核心。
一、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Mbert Bandura)于1977年发表的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的。是指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出是建立在自我效能感概念基础上的,是指个体对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成行为目标的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总称概念,具体还包括有关职业内容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概念,如任务具体化职业自我效能感,以及与职业行为过程有关的职业自我效能概念,如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工作寻找自我效能感等。在某种意义上,职业效能感比实际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更为重要,它影响着个体职业的选择和发展、职业坚持性、职业成就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借助于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达到提高能力、健康发展的目的。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和人际互动理论为基础。
(一)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体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间的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等。团体动力学的创始人勒温认为,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的特征不是由个体的各个特征决定的,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每个成员的内在状况与行为和其他成员的状况与行为密切相关;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民主式的团体气氛,能提高工作效率,成员之间充满信任,从而能激发成员的创造力;团体的内聚力对团体的活动有重要影响,高度的内聚力,会提高团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的动机,自觉地努力完成团体工作,提高效率。
(二)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家柏恩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的研究,非常适用团体咨询。在团体中,成员可以观察到他人的变化与示范,逐渐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并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另外团体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自己的早年决定。许多人都受到有关自我价值及个人能力的早年决定束缚,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在团体中,与其他成员的互动则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去练习作业,并履行契约。团体中的互动使成员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觉察力,帮助他们把焦点放在生活中要改变的事情上,并重新作出决定。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有特殊功效
班杜拉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将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诸多因素概括为四种信息源:(1)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是促成自我效能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过去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产生对未来成功的信心,而过去多次努力都收效不大甚至是失败的经历会大大降低对这项任务的自我效能感,甚至会完全消失;(2)替代性经验(他人的成败经验):学生看到能力大体与自己相当的同学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就会获得相应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看到别人屡次失败,自我效能感就可能降低;(3)他人的评价、态度:教师的表扬或同学的肯定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但需要同时有现实的经验佐证,否则效果也不理想;(4)个人情绪和生理状态,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也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创设上述信息源对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的发展进行干预,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以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就业力和择业力。
(一)模拟情境,加强成功体验
Gerald Corey指出:“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之应用于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团体历程,成员们经历了难以突破的瓶颈,也重现了早年决定的背景,因而学会做适当的新决定。团体历程帮助成员发现自己如何扮演牺牲者的角色,并使成员在团体内与每天生活中,开始表现与过去不同的行为,而逐渐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职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同学,在他们的意识层面往往没有或少有成功的体验,相反更多的是对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的一种担忧和恐惧。在职业自我效能感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在团体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复制品。在充满信任的良好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加者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的不适应的行为,并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也就是说,实践的结果容易迁移到日常求职择业环境中,成功地实现应聘面试、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逐渐克服自卑、胆怯、焦虑、紧张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增强求职择业的信念和信心。这种成功的个人的直接体验和亲身感悟对于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言,再精辟的讲授都是无法替代。
(二)在人际交互中,增强自信
班杜拉主张人类的学习是依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综合,他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强调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
班杜拉还认为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攻击行为如此,适应行为也如此。如果为那些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屡屡落聘、求职能力不强的人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将有助于改变他们不适应的行为。团体心理辅导为团体成员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在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对自己职业行为能力的信心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也都是一种激励。还可以直观地筛选出令人满意的行为模仿标准,并将这些经验扩展到他们现实的求职择业中去。进而由这种环境的变化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三)在分享中,学会归因
“归因”就是指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归结的过程。面对挫折,能够正确归因,就会从低谷直升高峰;面对成绩,不能正确归因,就会从高峰跌落低谷。
帮助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失败进行正确归因,有意识地通过说服讨论、观察学习、强化矫正等方法掌握归因技能,消除归因过程中的自我轻视的偏见,帮助他们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现在学习、生活以及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比如简历不被接收、面试不成功等。如果把失败简单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就很容易产生自卑,自我效能势必降低。因此,应引导大学生对求职行为进行积极的归因,如把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诸如简历没有做好、没有充分准备等。这样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增加心理弹性,从而提高个体的自信水平。
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追求的境界,在求职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在团体辅导中进行讨论,观察学习,进而分享,在分享中学会怎样归因。仅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能及的。
(四)在理解和支持中,培养情绪
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成员之间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日本青少年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中,不登校现象很普遍,老师和家长为此很苦恼。心理咨询学家看到了社会的需要,就组织了以逃学学生家长为对象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交流中,每位母亲都诉说了孩子逃学自己又无改变良策的焦虑和苦恼,声泪俱下,引起共鸣。通过交流,参加者观察到其他成员也和自己有同样的苦恼,甚至情况比自己更严重,世界上并非自己最倒霉,由此获得了安慰和释然感。诉说达到了宣泄压抑长久的消极情绪,减轻了心理负担和压力,稳定了情绪,更能理性地分析问题。正因为参加者问题相似,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强烈,在团体中不仅交流了各自已经采取的措施、办法及效果,起到了相互启发的作用;而且齐心协力,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这种团体辅导效果绝对不是一个教师个人能力和影响所能达到的。
参考文献:
[1] 曹丽丽,孙茂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特点及提高途径 [J]. 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2)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冀先礼.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 孙宁成.培养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思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1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职业自我效能感特殊功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具有相当智力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却大相径庭;拥有相同知识和技能的人,在面临就业时,表现的出色程度不同,有时甚至相差悬殊。这就是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在非智力因素结构中。自我效能感是其中的核心。
一、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Mbert Bandura)于1977年发表的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的。是指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出是建立在自我效能感概念基础上的,是指个体对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成行为目标的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总称概念,具体还包括有关职业内容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概念,如任务具体化职业自我效能感,以及与职业行为过程有关的职业自我效能概念,如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工作寻找自我效能感等。在某种意义上,职业效能感比实际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更为重要,它影响着个体职业的选择和发展、职业坚持性、职业成就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借助于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达到提高能力、健康发展的目的。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和人际互动理论为基础。
(一)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体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间的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等。团体动力学的创始人勒温认为,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的特征不是由个体的各个特征决定的,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每个成员的内在状况与行为和其他成员的状况与行为密切相关;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民主式的团体气氛,能提高工作效率,成员之间充满信任,从而能激发成员的创造力;团体的内聚力对团体的活动有重要影响,高度的内聚力,会提高团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的动机,自觉地努力完成团体工作,提高效率。
(二)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家柏恩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的研究,非常适用团体咨询。在团体中,成员可以观察到他人的变化与示范,逐渐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并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另外团体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自己的早年决定。许多人都受到有关自我价值及个人能力的早年决定束缚,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在团体中,与其他成员的互动则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去练习作业,并履行契约。团体中的互动使成员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觉察力,帮助他们把焦点放在生活中要改变的事情上,并重新作出决定。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有特殊功效
班杜拉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将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诸多因素概括为四种信息源:(1)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是促成自我效能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过去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产生对未来成功的信心,而过去多次努力都收效不大甚至是失败的经历会大大降低对这项任务的自我效能感,甚至会完全消失;(2)替代性经验(他人的成败经验):学生看到能力大体与自己相当的同学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就会获得相应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看到别人屡次失败,自我效能感就可能降低;(3)他人的评价、态度:教师的表扬或同学的肯定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但需要同时有现实的经验佐证,否则效果也不理想;(4)个人情绪和生理状态,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也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创设上述信息源对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的发展进行干预,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以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就业力和择业力。
(一)模拟情境,加强成功体验
Gerald Corey指出:“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之应用于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团体历程,成员们经历了难以突破的瓶颈,也重现了早年决定的背景,因而学会做适当的新决定。团体历程帮助成员发现自己如何扮演牺牲者的角色,并使成员在团体内与每天生活中,开始表现与过去不同的行为,而逐渐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职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同学,在他们的意识层面往往没有或少有成功的体验,相反更多的是对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的一种担忧和恐惧。在职业自我效能感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在团体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复制品。在充满信任的良好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加者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的不适应的行为,并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也就是说,实践的结果容易迁移到日常求职择业环境中,成功地实现应聘面试、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逐渐克服自卑、胆怯、焦虑、紧张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增强求职择业的信念和信心。这种成功的个人的直接体验和亲身感悟对于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言,再精辟的讲授都是无法替代。
(二)在人际交互中,增强自信
班杜拉主张人类的学习是依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综合,他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强调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
班杜拉还认为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攻击行为如此,适应行为也如此。如果为那些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屡屡落聘、求职能力不强的人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将有助于改变他们不适应的行为。团体心理辅导为团体成员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在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对自己职业行为能力的信心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也都是一种激励。还可以直观地筛选出令人满意的行为模仿标准,并将这些经验扩展到他们现实的求职择业中去。进而由这种环境的变化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三)在分享中,学会归因
“归因”就是指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归结的过程。面对挫折,能够正确归因,就会从低谷直升高峰;面对成绩,不能正确归因,就会从高峰跌落低谷。
帮助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失败进行正确归因,有意识地通过说服讨论、观察学习、强化矫正等方法掌握归因技能,消除归因过程中的自我轻视的偏见,帮助他们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现在学习、生活以及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比如简历不被接收、面试不成功等。如果把失败简单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就很容易产生自卑,自我效能势必降低。因此,应引导大学生对求职行为进行积极的归因,如把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诸如简历没有做好、没有充分准备等。这样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增加心理弹性,从而提高个体的自信水平。
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追求的境界,在求职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在团体辅导中进行讨论,观察学习,进而分享,在分享中学会怎样归因。仅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能及的。
(四)在理解和支持中,培养情绪
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成员之间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日本青少年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中,不登校现象很普遍,老师和家长为此很苦恼。心理咨询学家看到了社会的需要,就组织了以逃学学生家长为对象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交流中,每位母亲都诉说了孩子逃学自己又无改变良策的焦虑和苦恼,声泪俱下,引起共鸣。通过交流,参加者观察到其他成员也和自己有同样的苦恼,甚至情况比自己更严重,世界上并非自己最倒霉,由此获得了安慰和释然感。诉说达到了宣泄压抑长久的消极情绪,减轻了心理负担和压力,稳定了情绪,更能理性地分析问题。正因为参加者问题相似,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强烈,在团体中不仅交流了各自已经采取的措施、办法及效果,起到了相互启发的作用;而且齐心协力,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这种团体辅导效果绝对不是一个教师个人能力和影响所能达到的。
参考文献:
[1] 曹丽丽,孙茂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特点及提高途径 [J]. 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2)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冀先礼.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 孙宁成.培养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思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