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和周峻:留取心痕永不磨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sh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里姻缘一线牵。蔡元培不禁感慨:在经历了两段婚姻之后,还能遇到周峻这样的女子,实在是三生有幸。
  1923年春,蔡元培55岁,身为北大校长的他因不满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破坏法制的行为,提出辞职,离京南下来到了上海。这时候,距离他第二任妻子离世已经过去三年,孑然一身的他多次被朋友催婚,而一向奉行宁缺毋滥的蔡元培摇头以谢美意,并搬出他的“蔡氏征婚广告”,要求对方: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如此苛刻的择偶条件,自然吓退了一些慕名者,但大浪淘沙,“真金”还是会被筛选出来。经人介绍,33岁的周峻出现在蔡元培面前。
  望着曾为自己学生的周峻,蔡元培欣然颔首。介绍人是这样介绍周峻的:“周女士在先生主持‘爱国’时,即来就学;又进承志、启明诸校;毕业后,服务社会多年,且素有出国志愿。”蔡元培提出的三项条件,周峻自然条条都是上上之选。而在周峻的心中,蔡元培不仅是她的老师,还是她从少女成长为青年这些年来,珍藏在心里的一个秘密。
  时光回溯到1901年。那年9月,翰林出身的蔡元培被南洋公学校长聘为首届特科班中文总教习。在新学未开的晚清,他西学中用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正当他将全部热情投入教育事业时,“空墨水瓶事件”发生,校方草率地开除学生,引发了公学学生的退学风潮。
  如何安置那145个喊着“祖国万岁”、排队离开南洋公学的学生,蔡元培思虑万千,他觉得与其仰人鼻息,不如趁机大干一番,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投身教育的夙愿。
  1902年,蔡元培同蒋智由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并创立了爱国学社,将那145个学生妥善安置。同时,他还大胆提倡女子教育,授以女子生产技能,学以致用,因此,创立了爱国女学。当年12月2日,爱国女学正式开学。这是民主革命派创办的第一所女学,同时还是革命党的秘密联络机关。黄兴、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时常来女学与蔡元培讨论革命,蔡元培还介绍女学学生参加同盟会。
  提倡新学、满腹才华的蔡元培一时间成为爱国女学的风云人物,那些逐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女学生感念其办女学的魄力和功劳,对其心生敬意。而女学学生周峻对他的敬意尤为强烈。
  后来,爱国女学的活动引起清政府的警觉,清廷下令侦讯。蔡元培离开爱国女学,辗转青岛、绍兴等地,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避风头,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但无论蔡元培身在何处,周峻的内心深处都给他留着一个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峻也屡屡被家人催婚,但她择偶的条件有意无意间就比照起了蔡元培,但世间哪有第二个蔡元培呢?
  和他对婚姻的态度一样,她也是宁缺毋滥,一直拖到了33岁。谁能想到,这一年,她竟等来了蔡元培,这怎不令她百感交集?于是,两颗并不陌生的心渐渐靠近,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1923年3月,蔡元培在订婚典礼上,挥毫手书“谨以最纯洁最诚恳之爱情与周峻订婚”的条幅,来表达他的心声。周峻将这幅手书捧在手里,仿似捧着一份无价之宝。
  四个月后,在苏州留园,蔡元培给了周峻一场西式浪漫婚礼。身穿白色婚纱的周峻一脸甜蜜地站在西装革履的蔡元培身边,眼前是前来道贺的嘉宾,耳畔是乐队演奏的洋洋喜乐。在众宾的要求下,蔡元培演讲一般解说了此次缔结婚约的经过。最后,两人向众宾鞠躬行礼,礼成之后,相偕在留园拍摄了结婚照片。
  从此,周峻就像海葵一样牢牢吸附在蔡元培这块生命之石上,和他辗转漂泊,甘苦与共,相扶相携走过十多年的风雨歷程。
  婚后不久,蔡元培就偕妻子前往欧洲,从事研究和著述,并参与要求英、法等国退还庚子赔款兴办教育的事项。在海外的日子里,周峻俨然成了蔡元培的得力助手,她充分发挥自己精通英语的特长,协助他研究创作,凭着自身实力,让“蔡氏征婚广告”成为一段美谈。
  与此同时,蔡元培鼓励喜爱美术的周峻进入巴黎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艺术。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也搞一些艺术创作,天赋加努力,竟在一千同仁中脱颖而出。面对周峻的成绩,蔡元培喜不自胜。而且,周峻时常伴着他游公园,一起照相。尽管此时的他年事已高,体质大不如前,但在周峻的精心照顾下,他的精神状态仿似当年。
  1926年初,蔡元培偕妻回国。他依旧不遗余力地为革命事业奔忙着,一忙就是11个年头。从上海到南京,从南京到上海,他步履匆匆、担子沉沉。而她守着家,守着孩子,做他坚不可摧的精神后盾。
  她理解他、支持他,茫茫暗夜,他离家而去,她倚门相送。只要他回到家,家门一闭,便是夫妻二人和谐自然的家庭生活。夫妻俩相敬相亲,常有诗画往来。周峻手执画笔,情注笔端,为蔡元培描摹了一幅半身像,看上去惟妙惟肖。蔡元培注视着画像,心底的感情自笔端倾泻,题诗道:“我相迁流每刹那,随人写照各殊科,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这样的唱和传情达意,成为增进他们感情的纽带。
  1936年立夏前夕,周峻作绝句《送春》:“今年花事已阑珊,临去春风夜又寒。林鸟依依还惜别,愿君寄语报平安。”字里行间无不藏着对蔡元培的牵挂和担忧。而蔡元培于立夏日也和诗一首:“来迟本已苦姗姗,去又匆匆称嫩寒。但愿随春共来去,不教别恨搅恬安。”离愁别绪跃然纸上。6月,《申报》发表了蔡元培和周峻的唱和之作,这对忘年恋人心手相牵的幸福生活传为佳话。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蔡元培的小家庭也被国难的阴影笼罩。他将妇携雏来到中国香港,准备取道香港前往抗战后方,但虚弱的身体已使他不堪颠簸。周峻希望他留在家里静养,但年届古稀的他仍拖着病体为国事奔走,为抗战大业呼号。她含着眼泪送他出门,又翘首以待等他回来。
  1940年春,在异域他乡,周峻即将迎来她的50岁寿辰。终因积劳成疾走到人生边缘的蔡元培仍心心念念地为妻子题诗道贺:“蛩驱相依十六年,而捞嗜学尚依然……一樽介寿山阴酒,万壑千岩在眼前。”夫妻俩16载相依相伴的光阴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宛在眼前。捧读此诗,周峻潸然泪下。
  1940年3月3日早晨,蔡元培起床后走到浴室,忽然口吐鲜血倒在地上,昏厥过去,两天后溘然长逝,而再过两天便是周峻50岁寿辰。陪伴她的是墙上那幅油画《蔡元培半身像》,还有画像上他的题诗:“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她一遍遍默念着。
  蔡元培逝世两年后,周峻与子女回到上海,她一生未再嫁人,一直生活在静安区华山路303弄16号——蔡元培在上海的居住地,蔡元培就是从这里匆匆出门,搭船前往香港,而那一别,与这里竟成永诀。
  1975年,周峻也离开了这里,天上人间,他和她又相逢了。诗画唱和十六载,在天边,那唱和仍将继续……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外放池州时,欧阳修向宋仁宗力荐包拯,说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堪为大用,下放池州有点浪费,不如让他先代理一下开封市长。包拯坐镇开封府后也很是拼命,连破了几桩大案奇案,一时间“开封出了个包青天”名扬四海。  不到两年时间,包拯被直调中央进了常委,委以谏议大夫之职。然而包拯“新官上任三把火”,却差一点把自己给点着了。嘉祐四年三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包拯竟然连续弹劾了前后两
法国画家大卫的名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可谓“为领导修图的典范”。画中描绘的是1804年12月,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的场景。   按规矩,传统的受冠做法是被加冕者背对观众,面对祭坛跪着,教皇给他戴上皇冠。而在这幅素描草图中,拿破仑霸气又专横,手举皇冠,正准備给自己戴上。原来,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及欧洲人民承认
芥川龙之介八个月大时,母亲疯了,他被过继给舅舅。他的生父后来又娶了生母的妹妹,但真正照顾他的是生母的姐姐。所以,尽管芥川有生父、养父、养母、继母,但他的作品一直透露出缺爱的气息,主题往往是阴郁和对人性的失望。  1927年,他35岁,饱受胃病、神经衰弱、痔疮等多种疾病的困扰。同时,姐姐家失火,姐夫因欠下高利贷而卧轨自杀,姐姐举家来投,生活压力大增。于是,他用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自杀前,他给
顾峥嵘第一次见到崔扬,是在西风萧瑟的法场。崔扬怒斥朝廷冤杀忠良,阴沉许久的天空忽然飘起飞雪,仿佛在替他质问苍天。  顾峥嵘寒眸如星,波澜不惊地看着激愤的少年,“你一个书生,跟这些贼子胡闹什么?”“他们不是贼子,是义士!”崔扬的慷慨激昂并没撼动顾峥嵘。午时三刻一到,顾峥嵘便下令将崔扬的几个朋友处斩。  满地鲜血被白雪悄然覆盖,看热闹的人群如流水般散去,只剩崔扬在茫茫白雪中恸哭。他们是为黎民百姓去刺杀
1872年10月,同治大婚。各国在京使节早已做好了受邀观礼的准备。岂料,送来的不是请柬,而是总理衙门的告诫,要他们切勿在这日上街行走,还要求他们约束本国在京之人必须待在家里。公使们大怒,当面痛骂了总理衙门的传讯人,但骂完后也没什么办法,毕竟邀请与否是清廷的自由。  问题出在“公使们见了皇帝究竟跪还是不跪”上——近代外交讲究平等,公使们是不肯跪的;传统制度讲究宗主国的体面,外邦使节不跪上国皇帝,真是
据《宋史》记载,北宋末期著名道士林灵素少时得一方术秘籍《五雷玉书》,闭关修炼三年终能行云布雨,知天时,晓人事。  宋徽宗信神,有人就力荐林灵素。林灵素一见徽宗便忽悠说,徽宗乃上帝之长子,各位权臣也都位列仙班。这不是一派胡言吗?可徽宗信了——我每日歌舞升平,竟然干的都是神仙的事!于是徽宗封林灵素为“通真达灵先生”,并筑通真官让他居住办公,令他为大宋拜神祈福。  为了讨徽宗的欢心并赢得信任,林灵素不断
娄昭君嫁给高欢时高欢只是北魏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而且穷得叮当响。高欢从娄昭君的嫁妆中得到马匹钱财后,在边镇队伍中当上了队主(下属100人左右);并得以结交天下英雄豪杰,队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势力的重视。高欢“有澄清天下之志”,四方征伐期间,娄昭君不遗余力地帮助丈夫,成了高欢的贤内助。  高欢就任东魏大丞相的第二年,西魏文帝迎娶柔然头兵可汗的女儿,双方结成军事联盟,东魏的后方受到威胁。高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的冬天,有个叫不辈的汲郡人盗了战国时的魏襄王墓。  不久案发,汲郡地方官忙带人赶到现场,只见沉重的墓门被撬得龇牙咧嘴,墓中的贵重物品已无踪影,只在墓道中找到了一把铜剑、一口铜钟、一个铜磬和几只玉律(玉制的管状定音器)。此外,他们还在墓室中发现了大量散乱的竹简,其中不少都有灼烧的痕迹,显然是被用来照明了。  王陵被盗乃是大案,汲郡地方官不敢怠慢,马上向朝廷报告,并将找到的东西
1886年,清廷为振兴国力,计划从八旗子弟中挖掘并培养一批海军人才,于是在颐和园开办了昆明湖水操学堂。这座学堂仅存在九年,便随甲午海战的失败而解散,但还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喜昌就是其中一位。  喜昌在校期间是学霸,各科考试均为第一,而且身体素质和舰艇实装操作训练都出类拔萃,被学堂树为典型,常披红戴花地演讲。但他的人品实在不敢恭维。  喜昌毕业后,当上清廷最大的战舰之一海容舰的管带(也就是舰长)。武
据传帽子最早是由黄帝发明的,那时被称作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才能戴,以示地位和权力。后来逐渐形成一套官僚秩序,即冠冕制度。  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渐确立,  “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思想体制逐渐完善,戴帽子依旧是官员的特权。所以即便是孔孟这样的大学者也没戴帽子的资格,只能用帕头将头发裹住。因此他们常教育学生要有轩冕之志,鼓励他们走上仕途。而此时百姓只能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穷人大多只能用麻绳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