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香雅韵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古典文化的精华之一,就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诗,它们是前人创造并保存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语言精湛,用词准确,读起来引人入胜。积累同类的古诗,感受诗香雅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近诗香雅韵。
  一、以兴趣为载体,感受古诗的魅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使他们爱上古诗,学好古诗,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
  (一)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它以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适合个性发挥的学习环境中,达到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最高境界。孩子们通过反复诵读古诗后,同桌、四人小组、全班进行交流:(1)明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说诗意。(3)品诗文、悟诗情。
  (二)反复抓,抓反复。
  学习古诗,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长期抓,抓长期,才能有所收获。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开放的、有趣味性的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如:课前经典诵读、课后积累、定期展开评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古代文化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古典文学的气息,在熏陶和感染中学习和掌握古代诗文。
  二、以读为载体,学习古诗的语言
  语文教学讲究读中悟、悟中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具有语言美、音乐美的特点,古诗的语言美,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大量的诵读,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的内涵,认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再通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内容,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全面感受古诗语言美的魅力。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意思。
  三、以课本为载体,拓展古诗的阅读
  语文教学主张“以本为本”。课本是教学的凭借,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受教材的约束,应把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带进课堂。在古诗教学中,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进行拓展阅读。
  (一)增加和诗人相关的阅读材料。
  教学中补充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作品介绍,以供学生阅读。如,学《鹅》一诗时,我引导学生了解了“初唐四杰”,然后请学生查找有关他们的资料,并且阅读他们的作品,全班一起品读。这样使学生由此及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进行同一体裁的拓展阅读。
  如,《凉州词》一诗,在体裁上属于边塞诗,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边塞诗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出塞》和《塞下曲》。学生很快就弄清了边塞诗所表达的那种粗犷的爱国豪情。我还要求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边塞的诗歌,进一步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了课外。
  (三)把情感相关的诗放在一起进行赏析。
  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一腔爱国热情。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表现了悲伤之情,同样表达了诗人一腔爱国热情。在教学中,我将这两首诗同时出示给学生。第一步,让学生对照着读,感受诗人同样的情感,不同的心情;第二步,让学生寻找合适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加深理解。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读写结合,升华诗情
  学习古诗概括为“激趣——导情——表达”。学生在任何一步教学中,都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在主动参与、展开想象、动手动脑中运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体验、表达,真正实现了“想写”、“乐写”的教学目的。
  (一)善于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中通过观看课件展示,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教学《梅花》时,我先出示梅花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梅花,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雪梅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再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用课件把人们忙碌愉快、喜迎除夕的情景展示出来,让学生由此联想到自己过年时的生活经历,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二)善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美。
  比如,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忆江南》、《春夜喜雨》、《江雪》等,让他们想象诗人创造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第一步,学生们闭上眼睛,倾听配乐朗诵。第二步,学生说说在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哪些景物?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三)善于激发学生动笔的积极性。
  古诗把学生带到诗意的想象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享受美的同时,在快乐的想象中,激起他们创作的兴趣和欲望。这时再让学生动笔。如,仿写《江南》。学生很快就写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前,鱼戏莲叶后,鱼戏莲叶左,鱼戏莲叶右。”大声诵读后颇为得意。再如,学了《清平乐·村居》,让学生根据诗意写一篇习作,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受到古诗的熏陶和感染。
  总之,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古诗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不断提高学生的古诗赏析能力,为古诗教学创造更灿烂、辉煌的明天。■
其他文献
新课标的核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要求学生从根本上对自身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只有学生从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精神的宠儿,她与功利无缘!” 就精神一词而言,语文课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精神世界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传授学生知识,开启学生智慧,训育学生身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自由健康地成长,应该是教师崇高师德的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