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诉求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i77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并不总是意味着落后。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教学、课文谋篇布局的教学、文本阅读欣赏的教学、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界几代人多少年来慢慢摸索、渐渐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在课程改革中把这些优秀的传统做法都丢了,那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下面笔者以小学五年级《莫高窟》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关于坚守语文教学本真的几点看法。
  
  一、要关注信息的获取
  
  阅读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看,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如果离开了对阅读文本信息的获取,任何回答都是苍白的。就《莫高窟》这一课的教学而言,莫高窟在哪里、莫高窟是什么样子、里面有些什么东西、为什么说它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和“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些问题是应当首先让学生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学生学了这一课,还不明白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那这一课的教学就可以认为是无效的,任何教学方法、教学艺术都将是奢谈。
  
  二、要关注语篇的结构
  
  阅读教学在关注信息获取的同时,还应当关注阅读文本的篇章结构。认真解读文本的篇章结构问题,本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大优良传统,但是近年来,有些教师对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些理念的理解有偏颇,对篇章结构做淡化处理。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倾向。
  以《莫高窟》为例,文章的篇幅虽不长,但五个自然段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到。
  第一自然段作为引言,着重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方位及其周边环境。第二、三、四自然段则依次描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这三个自然段的描写并非平铺直叙,实际上是有详有略。在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就对莫高窟的彩塑、壁画作了详写。
  第二自然段把莫高窟的彩塑是如何“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交待得相当详细、具体,最终得出了让人折服的结论—莫高窟的彩塑确实“精妙绝伦”。即便在第二自然段,作者也采取了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方法,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对莫高窟的彩塑作了概述之后,突出重点,描写了“一尊卧佛”。这种从一般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也理所当然地是语文教学中应该聚焦之处。
  在第三自然段,作者把莫高窟壁画的“宏伟瑰丽”写得更是栩栩如生。与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手法如出一辙的是,作者用“有……,有……,有……,还有……”这一句式对莫高窟的壁画先是作了概括性的描写,然后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壁画上的飞天。这一写作手法,可谓总分结合,详略得当,相得益彰。
  然而,第四自然段,作者只作了略写,可谓要言不烦,也避免了语言材料的简单堆砌。
  而到了第五自然段,作者则寥寥数语,指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全文的升华。
  如此大的信息量竟在如此短的一篇课文中交待得如此清楚,既使学生获得了有关莫高窟的一些基本信息,又让学生受到了艺术美的熏陶,还让学生受到了较好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然而,类似《莫高窟》这样的结构严谨、错落有致、举重若轻的写作手法,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普遍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有些让人担忧了。
  
  三、要关注话语的表达
  
  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文本中的遣词造句方法和艺术的学习。然而,现在有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却对此大而化之、满不在乎。
  《莫高窟》第二自然段在描写莫高窟的彩塑时,为了说明莫高窟彩塑的“个性鲜明”,列举了三个例子,即菩萨“慈眉善目”、天王“威风凛凛”和力士“强壮勇猛”;而在说明它们“神态各异”时,则侧重刻画了“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句中的“长达”“侧身”“微闭”和“安详”,用词细腻,把卧佛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在描写壁画上的飞天时,更是字斟句酌,其遣词造句的功夫让人叹为观止:“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里,以“有的”开头的四个排比句在话语表达结构上非常工整,而“臂挎”“怀抱”“倒悬”“轻拨”“遨游”“飘拂”和“起舞”的使用贴切、生动、形象,更使这段描写锦上添花。
  这种用词之严谨和准确,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是绝对不能走马观花、一带而过的。
其他文献
李节:阅读教学占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多数课时,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改善阅读教学。关于阅读教学,您提出了“两个转向”的观点: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更为关注学的活动。请问您是怎么注意到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这样两个转向的?  王荣生:这两个转向,是从阅读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我们正在试图推进中小学阅读教学往这两个方向发展,努力促进这两个转向。语文课堂教学,要点其实
新闻列入高中选修课以后,很多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搜集社会热点进行新闻写作,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使得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有机会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生活,在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成长。这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空前繁荣的时代,每天都会面对各种新闻报道。阅读新闻,不仅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热点的一个重要
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阅读教学前解读文本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解读文本难免会受到原有观念、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解读中按图索骥,缺失了自我的独特理解与体验,缺失了对文本的理性分析与把握。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先生的《解读语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找到了理性分析与把握文本、获得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的门径。  这门径在哪儿?书中钱理群先生说:“分析一篇作品的起点不应该是某些既定的观念,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文本开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泰斗亚里士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古希腊悲剧中的扛鼎之作,自问世以来,“不仅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持久话题,而且成为影响整个西方思想史中一个永远的神话。”本文通过感性呈现下的俄狄浦斯的人物形象,来分析理性观照下俄狄浦斯对人的本质的思索,最终实现人物性格的升华。    一、感性呈现下的人物形象    在本剧的开场中俄狄浦斯以一个理性王的身份出现,他依靠
李节:在这次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看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上语文课,让我们眼前一亮。爱听故事的确是孩子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故事点亮课堂,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您怎么看?  贾志敏:我们小学语文是基础语文,是儿童语文。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善于讲故事,每一个老师至少要储备100个故事,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用故事来点化孩子,用故事
古文史类典籍中只有“疆埸(yì)”或者意义相类的“沙场”,绝没有用“疆场”的。谓余不信,不妨去翻查一下汉语工具书(指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到清代为止,较大型语词类的词书,莫过于康熙时代的《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算“钦定”的。晚近的如《辞通》《联绵字典》《辞海》及商务版《辞源》,均足证余言之不虚。这些词书都没有“疆场”而只收录了“疆埸(yì)”(或“沙场”),因为古文献中本没有“疆场”这一说。 
我第二次教《勾践灭吴》,用的是人教社2003年6月版的教材,这篇课文文面并不艰深,我用一课时指导学生梳理文字,解决了阅读障碍之后,就布置学生准备讨论勾践这个人物形象。我把《国语》中未经删节的《勾践灭吴》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研读;另外,要求他们课外收集有关“吴越之争”的其他史料,如《史记》《越绝书》《东周列国志》《绍兴县志》等,比较全面地了解勾践其人;同时,引导他们上网搜索一些评价勾践的文章,阅读
一、背景介绍    《陈奂生上城》是人教版大纲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之前的两篇是《药》和《项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小说的主题和结构,学习《药》要通过明暗相互交织的线索,深刻领会作品的主题;学习《项链》要感受作者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学习《陈奂生上城》则要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设计思路    《陈奂生上城》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把握小
《人民教育》今年第12期发表的徐江等的《改造语文教学研究——以“确定教学内容”的思考为例》(以下简称“徐文”)的一个重要观点和主张就是“超越文本体式的约束,走向哲学思维”。我们通过反复研读发现:徐文是》中着“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而来的,在他们看来,“依据文本体式”只是“一个次要的备课思维元素”,“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确定文本内容讲什么,人们并不考虑文本的‘体式’是什么”。徐文以,慌、传记、报告
程翔,1963年生,祖籍山东长清。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国培计划”首批专家。现任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文章发表于《教育研究》《文学遗产》《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报》《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主要著作有《语文教改探索集》(山东教育出版社)、《语文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