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从一字一句开始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she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阅读教学前解读文本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解读文本难免会受到原有观念、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解读中按图索骥,缺失了自我的独特理解与体验,缺失了对文本的理性分析与把握。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先生的《解读语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找到了理性分析与把握文本、获得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的门径。
  这门径在哪儿?书中钱理群先生说:“分析一篇作品的起点不应该是某些既定的观念,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文本开始吧——一字一句地阅读、体验、琢磨、品味。这本身就是一种绝妙的审美享受。它正是一切分析与研究的起点与基础。”
  一字一句地阅读从哪里开始?
  第一,三位先生认为,阅读不同文体的起点是不同的。就文学类文本来说,关键是要体会和把握作者的写作环境、文本语境,它会决定文本的特点和性质,决定文本的表达方式。这一点告诉我们,阅读、写作、文本及其反映的世界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都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林冲,之所以在与洪教头比武中那么有分寸,与他囚犯的身份相符。此时的林>中还没有走到与朝廷决裂的境地,因此绝不会有在草料场杀陆谦、在梁山火并王伦时的凶狠。另外,林冲既然来到柴进庄上,就是客,也不能随意与他人争斗。这种特殊的文本语境,决定了林冲面对洪教头的蛮横无理,只能选择谦让、卑恭,在与洪教头的比武中,表现得很有分寸。
  第二,抓“纲”。这个“纲”就是文本的结构。只有纲举目张,整篇文章才能拎起来。孙绍振先生在谈抓纲时特别提到意脉的问题:“文章的意脉,就是文章的心理节奏。它都有一个往返起伏,徘徊跌宕的线索,有时候甚至是两条线索。”课文《珍珠鸟》就是两条线索:一条是“我”对鸟儿的喜爱与呵护,一条是鸟儿对我的逐步信赖。这两条线索,在课文的最后一节交织在一起,使全文达到了高潮。
  第三,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局部应该是整体的局部,局部的精彩、局部的多样性,最终应该统一于整体当中。孙绍振先生认为:“局部的细读,是需要功夫的。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倾向,往往越是隐蔽,有时是隐藏在似乎平淡并不见得精彩的字句中。一般读者常常视而不见,解读的功夫在这些地方,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即使读题目,我们是否注意到了它是表现的,而不是再现的呢?”联系课文《桂花雨》中父亲所吟之诗,我对此有了更深入的体会。父亲所吟之诗,最能够表现“我”的乐,因为相对于读者,父亲不但在现场,父亲还最为了解女儿。所以,“我”的摇花乐已经写在了父亲所作的两句诗中:“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花雨缤纷”,是真切感受到“香味如雨”。正如文中所说:“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我”的喊、三个感叹号的连用,表达了“我”看“花雨缤纷”时的喜悦与兴奋。此时作者不但是在感受桂花香味如雨,落下的形态如雨,而且在“花雨缤纷”中充满幻想,似乎在桂花如雨中进入如梦似幻的境界,充满了儿童特有的想象、激动与兴奋,那不就是“入梦”吗?“花雨缤纷入梦甜”的“甜”,是甜美,是幸福,是快乐,是充盈心灵的、浸入肌肤的,是身心的无尽享受。
  三位先生为我们指明了门径,但在现实中,即使明白了这一门径,面对一篇陌生的文本也依然可能无法进入。孙绍振先生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揭开文本隐藏的意脉,就要从心理隐藏的现成预期中解脱出来。如何解脱出来,实际上是自由思考与学养积累的矛盾。没有学养做本钱,不管主观上多开放,也是读不出文化与艺术的奥秘。”他的话对我们是有警示作用的,只有在不断阅读中,学养的底子厚了,才可以读出自我对教材的独特体验与理解,挖掘出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重“技”而轻“道”,只能在文本的表面滑行。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先生在《解读语文》中,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解读文本时找到获得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理性地分析与把握文本的门径是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多多读书,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
其他文献
笔者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作文总复查,在高分作文尤其是满分作文的甄别和遴选过程中发现,不管命题形式如何,有一类佳作特别引人注意,我们姑且称之为文化作文。这类作文一般充满文化内涵,其特征是植根于文化的土壤,在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的文化、经典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记叙文在深刻剖析题意的基础上,应用经典艺术或经典成功人物的经历等构思情节,准确地表达文意。议论文也是应用经典文化或艺术
在中外历史上,曾先后涌现出大批卓越的教育家,如中国的孔子、墨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蔡元培、陶行知等,欧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紐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杜威等。他们的人格激励着志士仁人献身教育事业,他们的思想拓展了一代又一代人认识教育问题的视野,他们的探索丰富了当代教育的实践。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广泛地汲取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和智慧,中国教育
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现象由来已久,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作文通病。为什么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弊端,但在学生的作文中还屡屡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在责怪学生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教师或者命题部门的责任?由于高考对中学学科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又在各学科试题中所占分值最高,因而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导向功能显得最为突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指挥着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方向。作文的功用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
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步伐,国际理解教育成为使学生在全球化的世界环境中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开阔全球视野和胸怀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主体的中小学来说,确定清晰的目标、制定持续连贯的内容体系、探索多样化的实施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史家小学)以推进多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践为依托,形成“实施教师培训”“创设实施空间”“举办主题活动”“开发校本课程”
跨学科共读立足于课程改革的融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大体现。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二中学经过对初中师生跨学科共读一本书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体做法与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现阶段初中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将阅读视为语文学科的“专利”,阅读方法单一,对阅读文本缺乏深入、多元、立体地解读。二是忽视非语文学科的阅读及相关指导,导致学生获取知识遇到障碍,自主学
“我们”这个词在《大雁归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共出现了十多次,其中多处做定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沼泽”“我们的农场”等。事实上,去掉这些做定语的“我们”,文章语言会更精练,意思也不会发生变化。这个似乎可有可无的词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是第一人称复指,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又包含了哪些对象呢?对这个词语的思考是否可以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呢?  以下是该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中提出的创作理论,至今虽已历千年,但读来仍觉鲜活,富有生命力。面对今年全国各地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一百多道作文试题,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白居易的这两句话能够表明今年作文命题的主流。  今年全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面临的大背景主要是:南方冰冻灾害、奥运圣火传递、汶川大地震。尤其是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动世界,震动每一个人的心灵。通常的命题
吴树勋  男,1937年生,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中学特级教师。1951-1957年就读于石家庄师范学校。1961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分配到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直至退休。曾获“北京市普教系统先进工作者”“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曾任国家教委第一届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普教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著有《童心美》《跟我画》等美术系列丛书30余
李节:阅读教学占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多数课时,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改善阅读教学。关于阅读教学,您提出了“两个转向”的观点: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更为关注学的活动。请问您是怎么注意到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这样两个转向的?  王荣生:这两个转向,是从阅读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我们正在试图推进中小学阅读教学往这两个方向发展,努力促进这两个转向。语文课堂教学,要点其实
新闻列入高中选修课以后,很多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搜集社会热点进行新闻写作,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使得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有机会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生活,在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成长。这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空前繁荣的时代,每天都会面对各种新闻报道。阅读新闻,不仅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热点的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