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体验对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研究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进入中学,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语文成绩是学生对作文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占63.3%,说明学生的兴趣中包含了更多的趋利因素。但另一方面,趋利心理是以取得某种具体利益为目标的,一旦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成绩提高不大,就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最终会反过来影响写作的兴趣。总体看来,有近一半教师的作文教学处于无计划或有计划不能落实的状态。这种情况,必然会给作文教学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计划不能落实的原因,部分是由于教师对于作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指导重视不够,设计不够,实践不够;也不排除教材本身缺乏关于作文教学策略指导这一因素;有些学校在校本教研时不能进行作文教学过程策略指导的充分研讨,细致分析,资源共享,导致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不快,兴趣不大,热情不高,与此不无关系。
  一、研究反馈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让人始料不及的“失控”现象。如作文课上,当老师拿出一只碗时,一下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唤醒了他们许多关于以往生活的记忆,这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真实、深刻、真挚的,他们急于向外界传达自己的兴奋情绪。在老师看来,孩子们应该有秩序地一个一个表达他们的独特感受,但实际上,13、4岁孩子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果老师能直面这些“失控”,而不是声色俱厉地大声呵斥,不注重教师权威,而是坦诚地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灵活处理,学生真实情感的激发及愉悦感的体验会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真实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是学生易于动笔主动性的前提保证。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时,她想让学生回答的是与碗有关的生活片段及感受,但因为问题太随意,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内涵,也是导致下面出现不着边际的回答的原因之一,使课堂教学环节向意想不到的“失控”场面发展。因此,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是学生易于动笔主动性的思维活化。
  当学生入情入境进入到写作状态之后,学生已经历了认知与情感发现的过程,或形成了一定的问题,或产生了积极的情感,或具备了写作的兴趣与动机,或理解了教师的期待和自己的职责。此时,教师应继续强化情境的感染力,引领学生以高度积极的状态全身心亲历体验过程。而体验感悟的过程就是学生探求未知,易于动笔的过程。因此,强化情境感染,促进思维与情感双向发展是学生易于动笔主动性的策略优化。
  二、反思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突出营造的是一种科学情境,即课堂教学崇尚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以及整体性,以理性为核心,其目标指向于科学知识本身。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往往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按照自己所理解、预设的知识目标规范学生的学习,在有些学生偏离或者无法达到预订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会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约束学生,课堂上经常呈现出严谨、严肃、严格、严厉,甚至于严酷的气氛。应当明确的是,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个性鲜明的学生,要完成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人格塑造等基本任务,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操作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往往同时存在。单纯的科学情境或人文情境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的全面落实,也就谈不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验作为一种具有感情色彩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一种人文的化育,是一种对学生心灵的关注,但是,体验的过程并不排斥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科学思辨,因为体验本身即包含人文体验与科学体验两种方式。
  情境体验式作文课堂中,科学情境与人文情境需要协调统一,不可偏废。课堂教学情境突出体现的应当是和谐自然的特征,既有人际关系的沟通、情感的体验,又有苦苦的思索、理性的思辨,唯有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易于动笔的主动性。情境体验不是情境与体验二者的叠加而成,而是更关注了作为课堂教学“教”的主体教师对于情境的创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的主动性的体验性写作。二者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课堂发展系统,它是情感的、创新的、具有人文价值趋向的课堂教学,应当贯穿于整个的情境体验式作文实践之中。
  责任编辑 邱丽
其他文献
有效的聆听会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  一、挖掘“听”的内涵,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音乐的内涵都渗透在音乐里,只要会听,听者的心灵就会与音乐产生共鸣,享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每一种情绪和美感。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所发出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听觉意识,感受,理解音乐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  一、积极挖掘教材,开阔教学空间  例如“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在我们看来,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积极广泛地开展之中、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而教师的良好师德正是高素质的教师的重要表现。  〓〓一、学校  〓〓学校是加强教师
〓〓归属感也称隶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会感到害怕和孤独,都希望自己能够归属于某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可以获得温暖和帮助,消除孤独和寂寞。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接纳与认可,获得他人的支持与认同。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就提到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而且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学生在学校中也不例外。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中有归属感的需求,而且这对于促进学
“三呈现课堂研学模式”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要呈现学生研学过程,呈现学生思维过程,呈现老师点拔过程。  一、模式理论依据  著名的国际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把学习分为两种类型: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即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维持性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它重视模仿继承,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创新性学习,着重提高
随着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乐器学习作为音乐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识谱和视唱能力  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乐器,对于音乐知识也只能从每个星期的音乐课中了解到,就拿最简单的音阶来说,完整地演唱没有问题,但是把单个音列出来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一脸的茫然,即使勉强唱对唱名,也是张冠李戴
“精诚教育”,就是继承和发扬詹天佑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培养具有精心做事、精益求精的才智和诚心做人、至诚至信的品德的德才兼备、和谐成长的学生的教育思想。  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诚恳的教研态度、灵活多变的教學方法,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对教育事业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要有无微不至的关爱,努力地使自己成为精研诚教的优秀教师。  小学声乐教学——合唱音乐教学,它既是一种艺术教
〓〓在优秀教师的眼里,也许不起眼的木头疙瘩经过雕琢,就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因为有爱根植于心中,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教育这嫩娇的花朵需要培养,优秀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令学生如沐春风,而我,一位普通教师,怎样让这朵花更加璀璨呢?  〓〓一、点燃别人,心中要有火种  〓〓社会日新月异,为教育培养人才,就得着眼于现在,世界竞争如此激烈,说到底,无非是知识的较量,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学生身负重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小学班级管理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尤其是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名副其实的“太阳系”中的“核心”。而日新月异的多媒体信息传播,使他们早已超越了自己的年龄,成为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小大人”。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抚育,把一块块“玉石毛坯”雕琢成精美的“宝器”。要做到这一点就应注意以人为本,实施柔性化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