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早产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bm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不同孕周早产的原因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活产分娩的363例双胎妊娠孕妇中,290例发生早产者纳入分析,其中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ichorionic diamniotic,DCDA)双胎219例,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 diamniotic,MCDA)双胎71例。回顾病历资料,按早产孕周分为28~31+6、32~33+6和34~36周+6组。比较不同孕周早产和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的临床特点、早产原因,并分析其危险因素。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双胎妊娠早产率为79.9%(290/363)。DCDA双胎的早产率为76.3%(219/287),低于MCDA双胎[93.4%(71/76)](χ2=10.955,P=0.001)。DCDA双胎早产原因前3位分别是≥36孕周(33.8%,74/219)、早产临产(30.6%,67/219)和未足月胎膜早破(8.7%,19/219)。MCDA双胎早产原因前3位是早产临产(31.0%,22/71)、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21.1%,15/71)和≥36孕周(19.7%,14/71)。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绒毛膜性、子痫前期、未足月胎膜早破和早产临产)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双胎妊娠28~31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是未足月胎膜早破(OR=2.390,95%CI:1.006~5.872,P=0.043)。双胎妊娠32~33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是绒毛膜性为MCDA(OR=2.758,95%CI:1.243~6.118,P=0.013)、子痫前期(OR=12.176,95%CI:4.685~31.642,P=0.000)、未足月胎膜早破(OR=5.348,95%CI:2.151~13.294,P=0.000)和早产临产(OR=3.274,95%CI:1.453~7.375,P=0.004)。双胎妊娠34~36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是绒毛膜性为MCDA(OR=3.666,95%CI:1.364~9.585,P=0.010)和子痫前期(OR=8.086,95%CI:1.044~62.617,P=0.045)。

结论

MCDA双胎早产率高于DCDA双胎,且二者早产的原因不尽相同。双胎妊娠不同孕周早产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基于解剖结构定量分析直肠癌静态IMRT计划膀胱受量的统计模型。方法选择2012-2013年100例直肠癌放疗患者,制定AP布野方式的7个野逆向IMRT计划。患者解剖结构信息用膀胱与PTV和PTV外扩0.5 cm重叠区域的大小来定量分析。利用DVH对膀胱受量分析,建立膀胱受量与解剖结构信息之间数学模型,并在20例新直肠癌计划上验证所建立的模型是否准确。结果膀胱V50与膀胱和PTV重叠区域占膀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转移率随着分期的进展而逐步增加。因此,早期诊断及采取合理的手段治疗伴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并对高危患者进行腹主动脉旁预防性照射或将成为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
目的探讨靶向金纳米笼(GNCs)分子探针在小鼠乳腺癌4T1细胞靶向光热治疗和放射增敏价值。方法利用GNCs构建CD44-PEG-GNCs分子探针;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与电镜(TEM)来检测4T1细胞对Au的摄取情况;用CCK-8检测该探针对4T1细胞活性影响;近红外激光照射4T1细胞后用CCK-8、Hoechst/PI双染检测GNCs的光热杀伤效果;用6 MV的X线照射4T1细
目的本研究为"局部晚期胃癌术后S-1同期调强放疗Ⅰ期临床研究"基础上的Ⅱ期研究,拟继续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近期疗效。方法入组标准为接受R0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任何TN (+)期的近端或远端胃腺癌患者。放疗采用IMRT技术,总剂量45 Gy,1.8 Gy/次,5次/周。S-1剂量每天80 mg/m2,于放疗日分2次口服。结果包括Ⅰ期研究最后1个剂量水平(80 mg/m2)中的6例及Ⅱ期入组的34例,
循环肿瘤细胞和肿瘤发生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在乳腺癌实体肿瘤中已有研究证实其与DFS、PFS和OS相关,是疾病进展和治疗应答的有效监测指标。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与传统肿瘤随访指标如影像学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等相比具有早期、高效、可靠及低侵袭性等特点,因此检测在乳腺癌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上有重大意义。
期刊
目的总结并比较新生儿MN及Rh溶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1年2月至2015年1月临床诊断新生儿MN溶血病3例、Rh溶血病64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检索及复习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1992年至2014年文献报道的临床资料相对完整的新生儿MN溶血病病例共28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MN和Rh溶血病的临床特点。结果经过积极对症治疗,64例R
目的分析新产程标准及其助产模式对产钳助产、中转剖宫产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房试产且按新产程标准及其护理模式分娩的3 014例产妇为研究组,并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按旧产程标准(Friedman产程标准)分娩的3 234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产钳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等分娩并发症发生率及产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