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之策略谈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yue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能让语文课堂犹如美味佳肴“色香味形意”俱佳呢?我想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是最重要的“烹饪鉴赏”的方法。
  [策略1]板书提示如菜单
  教师根据所教内容,利用板书展示的功能,帮助学生理解,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例如,我在执教《桂花雨》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桂花雨
  桂花香 喜欢
  摇桂花 快乐
  收桂花 开心
  念桂花 思乡
  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 )还是故乡( )
  我从文本的特点做了这样的咀嚼品析:一是品味全文叙事的脉络,作者对桂花的记忆从小到大有这样几件事情,所以板书“桂花香、摇桂花、收桂花、念桂花”;二是品味心情——作者对桂花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所以板书“喜欢、快乐、开心、思乡”;课文中最有情感的一句话就是母亲的思乡感叹:桂花还是故乡的香!这句感叹是生活中常常听到的,所以板书也记了下来。最后让学生依照( )还是故乡( ),仿写句子,练习说话。在读写结合中,品味出“乡愁”的滋味!
  课堂板书,仿佛一份精致的菜单,它是集文本作者的文路,教师教学的教路,学生学习的学路的一种展现。
  [策略2]词句体悟要细品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很精细、很微妙的,遣词造句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它所透出来的“语文味”也就大不相同。
  比如,《黄河的主人》一课,当作者近距离看清了在滚滚的黄河上漂流的羊皮筏子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只要我们细心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别出心裁的语言运用。那么,它别出心裁在哪里呢?第一,这段话完全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标点符号的使用格外多,使得每一个分句读来都很短促。这和“书面语”表达有很大不同。第二,“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数字,可以简略地直接说“一共六个人”,那么这样写是否啰唆?所以,按照常理,这段话可以写成这样:“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这样两种写法,它们的味道有什么不同呢?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写法呢?通过细读品味,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种写法,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些浓郁的语文味:第一,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品读这段文字,我们就好像也站在黄河水边,亲眼看清那羊皮筏子一样。第二,抑制不住的惊讶感。看到黄河滚滚的激流中漂着那个“小东西”时,上面居然还有人!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且,还有六个人,这种惊讶之情是难以抑制的。第三,漂流的筏子的危险感。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小小的筏子载着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由我的惊讶之情,侧面烘托出筏子的惊险感。
  [策略3]联想感悟好滋味
  根据人的通感移情原理,自然会由此物联系到彼物——正如由高山联想到流水,由小桥联想到人家……教学古诗《江雪》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师:让我们按照诗的顺序,一句句来看。读着这首诗,我们的眼前仿佛展开了这样一幅画,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呢?
  生:许多山上没有一只鸟,都飞走了,一只也看不见。
  师:放眼望去,千山万岭上连一只鸟儿都看不见了,我们只能看见什么?
  生:满山的雪。
  师:你能形容一下这是什么样的雪吗?
  生:漫山遍野都覆盖着白茫茫的大雪啊!
  师:看到这样的满山的大雪,你的心情更加——孤独。
  师:千万条道路都没有了人的行踪,连过往的路人留下的脚印也被大雪所覆盖,好像从没有人走过一样。这是怎样的大雪啊,这是怎样的天地啊?你愿意一个人置身在这样的天地中吗?
  生:不愿意。
  师:我们都不愿意独自一人待在这大雪纷飞的群山旷野中,可是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人。
  生:在孤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师:好的,解释得很通顺。同学们对这两句诗有不同意见吗?
  生:好像不是钓鱼,而是钓雪啊。
  师:是啊,这是一种夸张手法,这样写的妙处是什么?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连江边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
  师:好一幅水天不分、苍茫一片寒江独钓图!让我们一起来读。(配乐,朗读)
  上述案例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用有关例子,使学生能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的一种咀嚼品析的策略。
  因此,我们用语文的眼光、语文的感觉、语文的坐标去考量我们的教学,反复阅读、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挖掘出文本的词语之妙、结构之巧、韵味之趣、情感之切、精神之高雅。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其他文献
“三德”建设在实践中要注意做到掌握关系,增强针对性,强化可操作性,注重实效性。 In the course of “three virtues” construc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asteri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了静宁县体育特长生的个性特点、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学习等问题,发现静宁县体育特长生文化知识素养偏低、自觉性和自制性相对薄弱、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等问题。提出引导他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循循善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特长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文化素养;现状调查  1研
《梅花魂》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发生在旅居海外的外祖父身上的五件事,表达对梅花精神的赞美,对中国的无尽思念。字里行间充盈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礼赞,是涵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的好教材。  一、 品读文字,把握精神内核  外祖父自幼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读经、史、诗、词,能书善画,他最珍爱的是一幅墨梅图,所以“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作者把梅
教学札记  一、 读前推荐,为课外阅读寻找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将各类读物带到他们面前。  【案例一】《夏洛的网》教学设计  1. 出示书名,你猜猜看,书里会向我们讲述什么样的故事?  2. 观察插图画了什么,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3. 齐读图上方的文字:“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的故事,让千万人落泪。”从这句话中,你又了解到了什么?  4
这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我正在讲一个普普通通的神话故事——苏教版四上的一篇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  第二课时,同学们在学习第2自然段“盗火”的内容,我让他们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我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手高高地举起了,哦,是小陈,我以为他要发言,赶紧把机会给了他。  不料,他却问了一个让我始料未及的问题:“为什么普罗米修斯要用茴香树的树枝去盗火,而不用
一、 “留白”处阅读启航——激起思维千层浪  《清平乐 村居》,创作于800多年前的宋金动乱岁月。辅导今天的学生学习这首古诗词,我从三个方面开启阅读探究空间:  第一,从一个“脚注”,开启阅读窗口。本文的底脚注释——作者辛弃疾。看似不经意的一个“脚注”,我引导开展一次前置性的阅读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同学们主动组合,有的搜集辛弃疾的事迹资料;有的编写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有的讲述辛弃疾的抗金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就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  一、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当学生初步学习了课文之后,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小时候从报上得知前苏联宇航员上月球,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