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核心。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下面我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氛围,活跃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新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完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而创设这样的氛围,教师就要放下“架子”,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以关切的眼神关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影响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启迪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亲切地对话、共鸣,使学生感到自己被人信任,被人理解,从而亲其师而乐其学,这样课堂就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园。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知识的欲望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解析式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开拓、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创新意识,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积累,激发思维
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创造性思维必须植根于丰富的知识土壤中,没有一定的知識积累,就谈不上创造。知识不牢,根基不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还需要教会学生积累知识,使他们懂得厚积而薄发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开拓学生的认知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进而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如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当学生看到诗人屋破漏雨,长夜沾湿,无法睡觉,没有想到自己如果有一间茅屋庇护一家老小安生,而是想到如果有千万间高厦,那么普天之下的寒士就会“俱欢颜”的知识时,就会油然而生对杜甫深深的敬佩之情。此时,教师还可以联系杜甫其他的古诗文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引导探索,培养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明显标志。教学中教师要变繁琐的分析、讲解为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感悟,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创造的大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给学生出点“新”题,设计另辟蹊径的题目,设计打破常规的训练内容,帮助学生打破老框框的束缚,启发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如在作文训练《竹》时,很多学生立即会想到竹子终年碧绿,傲霜凌雪,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高风亮节”,令人敬佩等,有人甚至赞美竹子“掏尽红心为人民”。如井冈翠竹不就是井冈山军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写照吗?我则指导学生从内里不实等想到竹徒有其表,内心空虚,是“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典型,这与夸夸其谈、志大才疏者相似,和那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者通肖,而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一个内心充实、精神富有、朴实无华、表里如一的进步青年。这种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的创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力。
(二)鼓励质疑问难。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说通过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这一故事情节的描述,尖锐地讽刺了玛蒂尔德这一追求享乐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玛蒂尔德的身上也有许多“可爱之处”:如玛蒂尔德诚实得可爱,项链丢了,她从未想到过买一挂假项链赔偿。又如玛蒂尔德坚强得可爱,她正视突然来临的“厄运”,没有被“厄运”吓倒,十年苦熬,什么活都干,终于还清债务,这种直面人生不幸的坚强品质,令人感动。再如玛蒂尔德本质不坏,她是一位美丽可人的女子,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她采取的是通过自己辛勤劳作的挣钱方式,没有丧失自我(如出卖肉体等)。对于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赞赏他这种善于动脑的品质,然后把这两种不同观点再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中更深入地把握课文的主题,拓展理解面,增加新的知识,扩大新视野。
(三)想象中求创新。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文本的空白点。如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文中写道“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我设计假如于勒不经意间抬起了头,发现了菲利普,情节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于勒出现在圣玛洛号船上时是一位百万富翁,菲利普夫妇又会怎样呢?要求学生分别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展开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
(四)求异中求新。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我们熟知的《空城计》,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司马懿接受儿子司马昭的建议带领军队去攻城,借以探听城中虚实,结果会怎样?如果司马懿的探子扮成百姓混入城中,将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报告给司马懿,情况又会怎样?如果诸葛亮在台上操琴被司马懿看出破绽,结果又会怎样?教师如这样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发挥评价功能,促进思维“增值”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增值。
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便于学生交流探索的结果。教师面对学生“越位”现象不能轻易地“亮黄牌”,而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给予鼓励或帮助。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不仅是情感上的激发,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求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敢问敢说。假如不给学生创新的机会,轻易地包办代替,甚至粗暴否定,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挫折等经受的情感体验,还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致性格闭锁、泯灭童真。对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的新奇的结论和好的学习方法,教师一定不能让它们稍纵即逝,而应该及时给予鼓励。教师对学生闪出的这些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果能及时捕捉,及时展示,就有可能会给他们今后创造性的工作造成深远的影响,从而激起学生不断再发现、再创造的欲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机融为一体,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创设氛围,活跃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新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完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而创设这样的氛围,教师就要放下“架子”,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以关切的眼神关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影响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启迪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亲切地对话、共鸣,使学生感到自己被人信任,被人理解,从而亲其师而乐其学,这样课堂就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园。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知识的欲望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解析式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开拓、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创新意识,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积累,激发思维
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创造性思维必须植根于丰富的知识土壤中,没有一定的知識积累,就谈不上创造。知识不牢,根基不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还需要教会学生积累知识,使他们懂得厚积而薄发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开拓学生的认知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进而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如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当学生看到诗人屋破漏雨,长夜沾湿,无法睡觉,没有想到自己如果有一间茅屋庇护一家老小安生,而是想到如果有千万间高厦,那么普天之下的寒士就会“俱欢颜”的知识时,就会油然而生对杜甫深深的敬佩之情。此时,教师还可以联系杜甫其他的古诗文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引导探索,培养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明显标志。教学中教师要变繁琐的分析、讲解为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感悟,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创造的大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给学生出点“新”题,设计另辟蹊径的题目,设计打破常规的训练内容,帮助学生打破老框框的束缚,启发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如在作文训练《竹》时,很多学生立即会想到竹子终年碧绿,傲霜凌雪,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高风亮节”,令人敬佩等,有人甚至赞美竹子“掏尽红心为人民”。如井冈翠竹不就是井冈山军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写照吗?我则指导学生从内里不实等想到竹徒有其表,内心空虚,是“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典型,这与夸夸其谈、志大才疏者相似,和那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者通肖,而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一个内心充实、精神富有、朴实无华、表里如一的进步青年。这种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的创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力。
(二)鼓励质疑问难。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说通过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这一故事情节的描述,尖锐地讽刺了玛蒂尔德这一追求享乐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玛蒂尔德的身上也有许多“可爱之处”:如玛蒂尔德诚实得可爱,项链丢了,她从未想到过买一挂假项链赔偿。又如玛蒂尔德坚强得可爱,她正视突然来临的“厄运”,没有被“厄运”吓倒,十年苦熬,什么活都干,终于还清债务,这种直面人生不幸的坚强品质,令人感动。再如玛蒂尔德本质不坏,她是一位美丽可人的女子,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她采取的是通过自己辛勤劳作的挣钱方式,没有丧失自我(如出卖肉体等)。对于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赞赏他这种善于动脑的品质,然后把这两种不同观点再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中更深入地把握课文的主题,拓展理解面,增加新的知识,扩大新视野。
(三)想象中求创新。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文本的空白点。如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文中写道“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我设计假如于勒不经意间抬起了头,发现了菲利普,情节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于勒出现在圣玛洛号船上时是一位百万富翁,菲利普夫妇又会怎样呢?要求学生分别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展开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
(四)求异中求新。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我们熟知的《空城计》,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司马懿接受儿子司马昭的建议带领军队去攻城,借以探听城中虚实,结果会怎样?如果司马懿的探子扮成百姓混入城中,将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报告给司马懿,情况又会怎样?如果诸葛亮在台上操琴被司马懿看出破绽,结果又会怎样?教师如这样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发挥评价功能,促进思维“增值”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增值。
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便于学生交流探索的结果。教师面对学生“越位”现象不能轻易地“亮黄牌”,而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给予鼓励或帮助。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不仅是情感上的激发,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求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敢问敢说。假如不给学生创新的机会,轻易地包办代替,甚至粗暴否定,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挫折等经受的情感体验,还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致性格闭锁、泯灭童真。对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的新奇的结论和好的学习方法,教师一定不能让它们稍纵即逝,而应该及时给予鼓励。教师对学生闪出的这些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果能及时捕捉,及时展示,就有可能会给他们今后创造性的工作造成深远的影响,从而激起学生不断再发现、再创造的欲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机融为一体,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