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后进生是近几年在教学中逐渐形成的对部分群体学生所变现出来的一些特性的定义,正是后进生定义的存在,使得一些被列入后进生行列的学生从此走上了学习的“不归之路”。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重在探讨如何转化后进生,旨在让后进生尽早脱离学习的苦海,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后进生 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进程,而且要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境况,要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后进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
一、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后进生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一些学生定义的,其实后进生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后进”,也不是一无是处。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做不到一视同仁,长此以往,学生便在教师的眼神和行为下意识到自己是否被纳入了后进生的行列。为了更好地转化后进生,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意识不到后进生的存在。那么教师要如何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学生的思维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教师要保持自己的思维走在时代的前列。这里我以一个最简单的案例为例:教师在提出“1 1=?”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回答“1 1=2”,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有部分学生会回答“1 1=1”、“1 1=3”“1 1=4”……在传统教学中,回答后面几种答案的学生势必会进入后进生的行列,而正确回答出“1 1=2”的学生则无可厚非成为教师眼中的优等生,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问一问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呢?他们想告诉老师:“其实一滴水加上一滴水依然是一滴水;一堆沙子加上一堆沙子是变不成两堆沙子的。”我们不能以“强词夺理”掩饰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反过来我们为何不问一问教师眼中的优等生:“你们知道1 1=2是为什么吗?”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甚至研究生和博士都难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但是他们都知道1 1应该等于2。所以说所谓的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教师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在光环效应的影响下放大优等生的长处和后进生的缺点,教师要做的是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亮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优等生。
二、以细腻的情感感化后进生
对于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越是那些所谓的后进生,越是需要教师更细心的关怀,可以说他们在后进生的枷锁下变得更敏感,我们的教师只有对他们付出真挚的关心,才能逐渐让后进生褪去外面的保护层。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关心他们呢?首先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我所教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对于立体几何的想象存在很大的障碍。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几何问题,这个学生都无法想象出来,时间一长,学生在超大的心理压力下就会变得更加自卑。当我发现这个学生已经放弃了立体几何的学习时,我便有意识地选择与这个学生接近,在课堂上我经常将眼光放在这个学生身上让他感受到我的关注,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上,我也会鼓励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让他感觉到老师正在一步步努力靠近他。在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之后,这个学生告诉我,他已经放弃了立体几何,他说:“立体几何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很大,我可以把精力放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上。”在了解了学生的心声之后我鼓励学生:“你要知道,我们学习几何知识并不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多好的成绩,几何可以训练我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如果你现在选择放弃,那么你放弃的将不仅仅是几何知识,还会放弃很多的精彩。”在我一次次的鼓励下,这个学生逐渐从几何的阴影中走出来,从而以平和的心态重新面对困难,重新树立起挑战的信心。另外,除了给学生足够的关心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地信任他们,并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这份信任。比如在学习选修课程“圆锥曲线、双曲线、抛物线”等知识时,在原有的知识积累上,我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的讲解自己总结这几种曲线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让他们充分感觉到来自教师的信任,所以说“放手”也是一种美。
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从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少有高中生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教师总是将这一切归咎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但是反过来我们也要把同样的问题送给教师:“又有几个教师能够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的乐趣呢?”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其不仅决定着教师是否可以教得更加精彩,而且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是否可以变得更加高效。例如在教学“概率”这一章时,教师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所产生的无奈的感觉,为了暂时将学生从沉闷的学习中释放出来,在教学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等概念时,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了足够数量的红球、绿球和黄球,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在较少的球数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从而避免学生在抽象的字里行间琢磨定义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听讲效率,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上也可以充满着愉悦的氛围。再比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两句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如在学生学习进入疲倦期时,我在给学生提问的结尾加上一句“李元芳,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张元芳,你来帮助我们解答一下这个问题。”,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出其不意的幽默,从而起到帮助学生缓解疲劳心理的作用。
综上所述,转化后进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毅力,从教学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从而帮助后进生尽快脱离后进的行列,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大家眼中的优等生。
参考文献:
[1]蓝燕飞.浅谈教师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
[2]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3]刘军正.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控[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9).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后进生 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进程,而且要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境况,要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后进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
一、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后进生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一些学生定义的,其实后进生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后进”,也不是一无是处。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做不到一视同仁,长此以往,学生便在教师的眼神和行为下意识到自己是否被纳入了后进生的行列。为了更好地转化后进生,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意识不到后进生的存在。那么教师要如何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学生的思维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教师要保持自己的思维走在时代的前列。这里我以一个最简单的案例为例:教师在提出“1 1=?”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回答“1 1=2”,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有部分学生会回答“1 1=1”、“1 1=3”“1 1=4”……在传统教学中,回答后面几种答案的学生势必会进入后进生的行列,而正确回答出“1 1=2”的学生则无可厚非成为教师眼中的优等生,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问一问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呢?他们想告诉老师:“其实一滴水加上一滴水依然是一滴水;一堆沙子加上一堆沙子是变不成两堆沙子的。”我们不能以“强词夺理”掩饰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反过来我们为何不问一问教师眼中的优等生:“你们知道1 1=2是为什么吗?”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甚至研究生和博士都难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但是他们都知道1 1应该等于2。所以说所谓的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教师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在光环效应的影响下放大优等生的长处和后进生的缺点,教师要做的是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亮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优等生。
二、以细腻的情感感化后进生
对于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越是那些所谓的后进生,越是需要教师更细心的关怀,可以说他们在后进生的枷锁下变得更敏感,我们的教师只有对他们付出真挚的关心,才能逐渐让后进生褪去外面的保护层。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关心他们呢?首先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我所教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对于立体几何的想象存在很大的障碍。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几何问题,这个学生都无法想象出来,时间一长,学生在超大的心理压力下就会变得更加自卑。当我发现这个学生已经放弃了立体几何的学习时,我便有意识地选择与这个学生接近,在课堂上我经常将眼光放在这个学生身上让他感受到我的关注,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上,我也会鼓励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让他感觉到老师正在一步步努力靠近他。在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之后,这个学生告诉我,他已经放弃了立体几何,他说:“立体几何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很大,我可以把精力放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上。”在了解了学生的心声之后我鼓励学生:“你要知道,我们学习几何知识并不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多好的成绩,几何可以训练我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如果你现在选择放弃,那么你放弃的将不仅仅是几何知识,还会放弃很多的精彩。”在我一次次的鼓励下,这个学生逐渐从几何的阴影中走出来,从而以平和的心态重新面对困难,重新树立起挑战的信心。另外,除了给学生足够的关心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地信任他们,并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这份信任。比如在学习选修课程“圆锥曲线、双曲线、抛物线”等知识时,在原有的知识积累上,我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的讲解自己总结这几种曲线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让他们充分感觉到来自教师的信任,所以说“放手”也是一种美。
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从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少有高中生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教师总是将这一切归咎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但是反过来我们也要把同样的问题送给教师:“又有几个教师能够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的乐趣呢?”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其不仅决定着教师是否可以教得更加精彩,而且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是否可以变得更加高效。例如在教学“概率”这一章时,教师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所产生的无奈的感觉,为了暂时将学生从沉闷的学习中释放出来,在教学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等概念时,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了足够数量的红球、绿球和黄球,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在较少的球数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从而避免学生在抽象的字里行间琢磨定义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听讲效率,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上也可以充满着愉悦的氛围。再比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两句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如在学生学习进入疲倦期时,我在给学生提问的结尾加上一句“李元芳,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张元芳,你来帮助我们解答一下这个问题。”,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出其不意的幽默,从而起到帮助学生缓解疲劳心理的作用。
综上所述,转化后进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毅力,从教学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从而帮助后进生尽快脱离后进的行列,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大家眼中的优等生。
参考文献:
[1]蓝燕飞.浅谈教师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
[2]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3]刘军正.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控[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