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相逢讲礼仪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lk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礼崩乐坏”的评语使后人以为春秋时的人已经不讲礼仪,其实,正是因为春秋时礼仪无处不在,以至于礼乐稍被破坏,就显得触目惊心。
  在晋齐搴(an)之战中,齐国战败,齐顷公逃跑时,晋国将军韩厥紧随其后。齐顷公的御者说:“射那个驾马车的(指韩厥),一看他就是君子(君子在先秦典籍中是贵族男性的通称)。”齐顷公当即拒绝:“明知是君子还射他?这不符合礼。”于是韩厥逃过一劫。
  韩厥不仅是礼的受益者,他在战场上对敌人也讲礼。晋楚争霸的鄢陵之战中,楚、郑两国联合与晋国作战,郑国战场失利,郑成公乘车奔逃。韩厥的御者说,只要自己加快速度,一定能追上郑成公。但韩厥不允,他认为,作为外臣,俘虏他国国君不合乎礼,于是停止追赶,转向其他地方作战。
  过了一会儿,郑成公又与晋国将军郤至的战车相遇,郤至的车右(兵车上的车右都是有勇力之士,任务是执干戈以御敌)也提议迎击郑成公。郤至连忙回绝,理由是伤害国君是要受到刑罚的,作为外国的下臣,没有资格这样做,于是邵至也停止了追击。
  春秋君子在战场上对敌国贵族能以礼相待,可如果其中的一方激怒了另一方,礼仪还能起到约束作用吗?晋国贵族魏锜(qi)的经历给出了答案。
  郑国被楚国围困,求救于晋国。其实晋国与楚国一直都在尽量避免正面冲突,所以晋国虽然答应出兵援救,但却迟迟不肯行动,直到郑国投降并和楚国结盟,楚军已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晋军才姗姗而来。
  听说晋军来了,楚军内部主战派和回家派争议了很久,最终决定暂不回国,到与晋军仅隔黄河的地方驻扎下来。见到楚军逼近,晋军心里又有点没底了,双方僵持着不敢开战。
  晋国贵族魏铸想做公族大夫,但没做成,于是对晋国心怀怨恨。魏铸想,一定要让战争打起来,并且還要让晋国打败仗,便向中军元帅荀林父提出,自己单车前去挑战楚国,以此激怒楚军,苟林父不同意。魏铸转而请求让自己出使楚军大营进行和谈,荀林父答应了。
  魏铸拿着送给楚国的礼品高高兴兴地走了,心里却设想了一万个激怒楚国人的方法。来到楚军营地后,魏铸声称自己代表晋国,要与楚国决一死战,他嚣张的态度气得楚国大将潘党忍不住驾上马车去打他。魏铸虽然想挑起战争,自己却不想死,于是爬上车就跑。跑到荧泽时,魏铸的人马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而潘党的马车已经在身后不远处。正在魏铸张皇失措的时候,附近忽然出现了六头麋鹿。魏铸射死了一头,回车献给潘党,说:“您有军事在身,恐怕没有新鲜的野兽可以食用吧?这头麇鹿献给您,改善改善伙食吧!”潘党接收了礼物,不再为难他,魏铸逃回了晋军大营。
  为什么魏铸送上一头麋鹿就能平息潘党的怒火呢?这种做法是有礼法可依的。《论衡》中载:“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也就是说,麋鹿是诸侯才能享用的猎物,魏铸将诸侯级别才能享用的物品敬献给潘党,向他服软,这已经足够让人握手言和了。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贵族行事遵循礼仪,即便敌对双方在战场相遇,也保持“君子之风”。
  编辑/灯火
其他文献
1896年5月,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派李鸿章为特使前往祝贺。尼古拉二世接见他时嘘寒问暖,询问李鸿章在马关所受的枪伤伤痕是否作痛,并回忆起李鸿章之子曾奉旨慰问遇刺受伤的自己的旧事。此举立刻唤起了李鸿章对俄国及沙皇的好感。李鸿章此行有一个秘密任务:代表清政府同俄国谈判(《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很显然,这种“好感”并不利于谈判。尼古拉二世说:“俄国地广人稀,肯定不会侵
袁绍早年献策,引董卓入京,间接导致后来的一系列腥风血雨,后来袁绍又打算一举歼灭曹操,却在官渡之战中惨败,结果一直以来,袁绍在民间的形象基本被固定在“长得很帅但是很无能”上。其实,袁绍并不无能。  官渡之战只是一场战役,失败了,袁绍依然强大,曹操也远远没到能灭掉袁紹的地步。官渡之战就好比曹操的赤壁之战,虽然袁绍和曹操先后输掉了这两次关键战役,但不能因此否定袁绍和曹操的能力。古代行军打仗的不确定性太多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为了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把儿子们分封在各地,帮助他守江山。当时的藩王,不仅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又是皇帝在地方的代言人,可以随意指挥地方官员。  然而,“靖难之役”一过,藩王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朱棣即位之后,即着手削弱藩王势力。此后几朝都延续朱棣的做法,以免再出现藩王杀到京城,把皇帝赶下台去的情况。同时,皇帝们也牢记“打一巴掌再给几个甜枣”的道理,赐
月亮起得早,站在牛角岩上,又大又圆。  乃果翻起床,往牛角岩跑。跑了一阵,乃果有点气喘吁吁。他停下来,转过脸,额头撞在月亮上。  噗!响的不是月亮,是棵大楮树。  乃果心里慌乱,肚里像跳进了麻拐,“呱呱”直叫唤,又被楮树撞了,更加烦躁。一阵高高的山风吹过,林子里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他想把攥在手里的木叶吹响,木叶凉丝丝、硬生生,不但发不出声音,反而破碎了。  “婆——”乃果浑身打个冷颤,惊慌失措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冬天,陈胜的西征大军进抵关中,距离大秦帝国首都咸阳不过40千米。直到这时,帝国朝廷才开始考虑纷乱的局势并召开专题会议,会上,部长章邯挺身而出,献策说:“骊山的刑徒(受刑之人)很多,如果能够赦免他们,发给他们兵器,这就是一支抵抗盗贼的军队。”  这个计策是绝对的冒险。在座的大臣哪个不晓得武王伐纣时“倒戈一击”的典故?所以从李斯以下,人人缄默不语。胡亥把死马当活马医,拍板大
北宋大臣钱若水担任同州(今陕西渭南)推官期间,曾及时阻止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冤案,堪称经典。  案件的过程是这样的:一天,当地某富人家的婢女突然失踪了,富人十分着急,派人到处去找,但仍然没有找到婢女的影子。婢女的父母忧愤之下,将富人告到官府,当时负责一审的是录事参军。富人一见录事就知道大事不妙,因为之前这名录事曾经向富人借过钱,被富人拒绝,富人生怕对方这次挟私报复自己。果不其然,录事简单问过之后就断言
“达康书记”这个称呼其实大有讲究。无论职位高低,党内互称同志,这是传统,不过大家一般不会称“李达康同志”,除非对方级别比李达康高很多,這样叫显得庄重严肃。“同志”是身份认同,也是政治待遇,能叫“达康同志”的一般都是地位略高的,比如省委书记沙瑞金,他称呼高育良也是“育良同志”。至于李達康称呼沙瑞金,就得叫“瑞金书记”,公开场合还得叫“沙书记”,以示上下级关系。同样,下属就得叫李达康“李书记”。关系密
在李白的朋友圈里,第一个大V是孟浩然。他比李白大11岁,是李白最崇拜的一个人,也相当有个性:在朋友面前从来不把自己当外人。一位老朋友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宾客举杯饮酒,一派歡乐。然而孟浩然来了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人家邀请他了没有?没有。但是孟浩然自告奋勇地陪人家喝酒。  还有一次,襄州(今湖北襄阳)刺史准备将孟浩然举荐给朝廷,约他见面详谈。孟浩然因和朋友喝酒忘了赴
元朝康里国王族后代康里脱脱天生“姿貌魁梧”,曾在宫中担任宿卫(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官职虽不大,但元世祖初次见他,就断言他日后必定是“大用之才”。事实证明,元世祖的眼光没有错。  一  从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开始,西北宗王海都就联合其他藩王发动叛乱,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1299年,元世祖曾孙、时任皇太子的孛儿只斤,海山受命出镇漠北,前去平定“海都之乱”,康里脱脱也在随从之列。两军相逢,
练就虎胆  一个在正常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难练就一颗虎胆,虎胆练成的过程往往都是苦涩的、不幸的。曹操的得力干将杜畿(jī)也不例外。  杜畿的祖上很阔,他是京兆杜陵(今属陕西西安)人,汉武帝手下的一位著名酷吏、汉宣帝时期的一位能臣都是他的直系先祖。然而,这一切都跟杜畿无关。到了他这一代,杜家的家境非常一般,杜畿又从小就死了亲娘,雪上加霜的是老爹给他娶了一位后妈,后妈进门没多久,老爹也死了。后妈会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