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温服热服还是凉服

来源 :中华养生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zh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非常讲究,光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冷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冷服”效果更好。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冷服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腹泻或呕吐。
  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有特殊的服药方法以适应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热假寒”证,应以“寒药热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变化;如属“真寒假热”则应以“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否则,往往会发生药汁下咽而呕吐的抗药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这在中医治病法则中属于反佐的一种。中医有“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理论,即《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意。
  从中医辨证来看,热证多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决等;而寒证,出现畏寒,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就方剂的名称来看,也可以对服药的温度作一个初步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叫做“汤”(如“桂枝汤”等)的中药方剂多数应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因为古语中汤和饮本身就是由温度的区别的。
  总之,中药应当凉服还是热服,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治疗热病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证宜热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服药的温度。不过,为谨慎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具体再问一下中医大夫相关的服用方法。
其他文献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卫星电视信号频率分为C波段和Ku波段,其中C波段频率范围是3.4~4.2GHz,Ku波段频率范围是10.7~12.75GHz。  2、卫星电视信号分为线性和圆性两种极化方式。  3、我国的卫星电视频道是通过中星6B、鑫诺3号和亚太6号三个卫星传输的。  4、Ku波段信号一般用偏馈天线接收,C波段信号一般用正馈天线接收。  5、常用的C段高频头本振频率为
陈女士患有慢性咽炎已有多年,一直没有太在意,可是最近三个月她总感觉自己的咽喉部有像有东西堵住似的,吃东西也不舒服,过不了多久都要清一下嗓子,原来声音洪亮的她现在说话也有点嘶哑了。这是怎么了,实在忍不下去的她,来到了医院。经专业医生诊断,陈女士患上了咽喉反流病。陈女士很吃惊,自己患得不是慢性咽炎吗,怎么现在成了咽喉反流病?其实陈女士不是个案,像她这样拿咽喉反流病当慢性咽炎治疗的人不在少数。  记者采
期刊
人体是一个协调的整体,在病理情况下,总因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某些失调而为病。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来说,脾胃肝胆的升降失调是其主要病机。根据临床观察,胃食管反流病具体病机可概括为:胆胃不和、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五个方面。  我对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颇为心折。平则协调无恙,不平则病。循此原则,以协调脾胃肝胆之升降,作为治疗本病的大法。具体治法以辛开苦降法为主,常综合半
期刊
咽喉反流疾病(LPRD)是由于胃内容物的胃酸或胃蛋白酶反流至咽或喉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酸返流可发生于任何时间,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即使近几个小时没有进食均可能发生。它的常见症状主要是咽喉部为主,比如间断或长期慢性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咽部异物感、痉挛、咳嗽甚至哮喘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咽部反应。这样的体征主要体现在喉后部,比如充血、增生等,最常见的是声带的肉芽肿。对于咽喉反流病的发病原因,北京大学人
说起《红楼梦》,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曹公在开头时说林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在特别干旱的时候,是神缨使者用甘露所救。后来,仙草为了报答神缨的滴水之恩,便发誓把眼泪还给神缨使者的化身——贾宝玉。所以,在整部《红楼梦》中,我们就看见林妹妹一直在哭。然而泪尽了,她也就香销玉殒了。在不少人眼里,这个“绛珠还泪”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林妹妹的结局却与血虚有关。  血虚,是中医上的说法,是指血
期刊
喉科名药六神丸由牛黄、麝香、雄黄、珍珠、蟾酥、冰片等六味药组成,其药精而功神,故名“六神”。因为该药由江苏雷允尚诵芬堂创制,故又名雷允六神丸,应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近年来许多医家或缘于经验所得,或从病理研究推知,将本药运用于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收到了意不到的效果。    一、带状癌疹    按六神丸5粒,醋1克的比例配制,研末调和,以干净毛笔蘸药液搽患处。一天三次,同时内服本药,一日三次,每次8
期刊
林女士,45岁开外,端庄大方,装束入时,在机关工作,平时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她的丈夫在一个外企公司做经理,儿子今年考上了名牌大学。正值暑假,一家人正商量着去海滨避暑,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林女士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每逢夜晚,就感到胸闷发堵,气短不舒,甚则睡梦憋醒。尤其是下雨阴天的夜晚就更加明显。一连几次夜晚上医院看急诊。在医院检查心电图、X线、抽血化验心肌酶等均为正常,有时吸氧气又缓解了。
期刊
编者按:王敬,中国中医科学院副主任医师,中国中医药报社文化事业部主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刮痧疗法的研究,除了著书立说之外,举办刮痧讲座千百场,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河北卫视《读书》节目担任主讲专家,出版《刮痧排毒王》等养生专著,将刮痧这一最传统的自然疗法以最直观的形式普及开来。    《
期刊
期刊
腮腺红肿疼痛的位置位于胆经循经的经脉上,大致在胆经翳风穴的位置,根据经络学,中医诊断为胆经郁火,郁而化热,对于这样的急症,首选针刺治疗。左侧大肠经的合谷穴、二间穴,补法留针;接着针刺左侧肾经的照海穴,补法留针;然后针刺右侧胆经的侠溪穴、阳陵泉穴,泻法留针;最后针刺右侧胃经的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泻法留针。治疗后约3分钟,右侧腮腺的疼痛完全消失了,用手摸上去皮肤温度正常了。  然后,我开了中药善后,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