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G633.3
一、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爱情题材”作品的情况及学生对此的看法
“爱情题材”作品的基本情况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中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爱情题材,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到第四册为例,笔者经过统计,其中涉及爱情问题的作品大约占了全部作品的20%,这是个不小的比例。而且,相对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来说,现行教材爱情题材的比重更大了,对于这样的安排,学生将有什么样的态度与看法呢?
二、合理处理爱情题材的必要性
(一)学生成长的需要
高中正是学生生理、心理、知识、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今后深造提高的基础阶段 ,生理学、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由于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的急剧变化,中学生开始对两性关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内心深处有着和异性交友的渴望,这是一种本能的反映。
(二)现今教育的需要
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指出:“應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爱情——伟大的智慧,年轻一代对它掌握的程度如何,不仅仅决定着个人的幸福,由此也决定着我们整个社会的风貌、美德的纯洁和安宁。” 无庸置疑,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爱情题材文本的处理
(一)教师爱学生,有责任心
老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这就表明: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也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而爱学生则是教师所有工作的前提。
(二)落实到文本,结合到生活
1、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阅读,是感知课文内容的第一步。作为语文教师,没有深入细致对教材的阅读,没有高瞻远瞩对教材的总揽,对教材就不会有自己的体验,自然更不会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读得精,读得深,形成一定的脉络,从宏观上进行把握。
2、落实课堂,深化拓展
(1)把握情感,创设情境
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并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对于爱情题材的作品,学生大都比较喜欢,但爱情是一种非常隐秘的感情,它是保密的,学生对此不会轻易地打开话匣子。于漪认为:“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青少年的情感尤其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应用教学激情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历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可见,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进入内部的情感世界。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笔者认为在爱情题材的处理上最有效的当是音乐和文字的语言。
(2)体验交流,感悟爱情
每篇爱情题材的文本中都有一个情感场,教师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进入教材的情感氛围后,此时我们需要学生朗读(全班读或者个别同学朗读)由表及里反复品味作品,深入体验让其产生情感的共鸣。朗读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借作者的眼睛去看生活,借作者的耳朵去听世界,借作者的心灵去感悟情感。
(3)深化爱情,透视社会
我们都知道,比较阅读是一种通过对不同的材料的阅读和比较,强化对内容的理解,使之深印脑中的很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处理这些爱情题材时同样很有效果。在阅读《孔雀东南飞》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两篇课文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有两处较为相似的“严妆”,有什么可比性?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自己总结出来。
(4)结合生活,内化爱情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社会现实中而非真空的世界里,他们已经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我们的教育如果仅仅停留于理想的追寻,而忽略了对现实中背离理想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分析,那么这种教育是无法深入到孩子们心中去的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反差会动摇他们心中的追求。
笔者认为,这样通过结合生活理解爱情,内化爱情,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最终是能达到教育的所要的“育人”目的的。
(5)走出文本,拓展阅读爱情文学
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加强爱情教育。我们还不妨走出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并以此告诫学生,“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
(6)不盲目模仿,增加反省力
当然,教材中爱情题材的文本的增加并不是鼓励学生如何谈情说爱,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点,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做人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去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感情,去获得幸福的人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固然真挚感人,我们很欣赏其爱的坚贞与纯美,但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要义,我们绝不能盲目地去模仿,“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辩证地看待爱情,增加自己的反省力,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四、结束語
总之,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价值观、爱情观等尚未定型,可塑性强。教师应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还要做好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通过这些爱情题材的适当处理,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领悟爱情真谛,接受爱情教育,最终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完善自我人格。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育人”始终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关于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的处理问题,仍有待各位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探讨与实践,以将“育人”落实到位!
一、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爱情题材”作品的情况及学生对此的看法
“爱情题材”作品的基本情况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中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爱情题材,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到第四册为例,笔者经过统计,其中涉及爱情问题的作品大约占了全部作品的20%,这是个不小的比例。而且,相对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来说,现行教材爱情题材的比重更大了,对于这样的安排,学生将有什么样的态度与看法呢?
二、合理处理爱情题材的必要性
(一)学生成长的需要
高中正是学生生理、心理、知识、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今后深造提高的基础阶段 ,生理学、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由于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的急剧变化,中学生开始对两性关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内心深处有着和异性交友的渴望,这是一种本能的反映。
(二)现今教育的需要
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指出:“應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爱情——伟大的智慧,年轻一代对它掌握的程度如何,不仅仅决定着个人的幸福,由此也决定着我们整个社会的风貌、美德的纯洁和安宁。” 无庸置疑,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爱情题材文本的处理
(一)教师爱学生,有责任心
老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这就表明: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也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而爱学生则是教师所有工作的前提。
(二)落实到文本,结合到生活
1、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阅读,是感知课文内容的第一步。作为语文教师,没有深入细致对教材的阅读,没有高瞻远瞩对教材的总揽,对教材就不会有自己的体验,自然更不会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读得精,读得深,形成一定的脉络,从宏观上进行把握。
2、落实课堂,深化拓展
(1)把握情感,创设情境
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并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对于爱情题材的作品,学生大都比较喜欢,但爱情是一种非常隐秘的感情,它是保密的,学生对此不会轻易地打开话匣子。于漪认为:“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青少年的情感尤其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应用教学激情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历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可见,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进入内部的情感世界。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笔者认为在爱情题材的处理上最有效的当是音乐和文字的语言。
(2)体验交流,感悟爱情
每篇爱情题材的文本中都有一个情感场,教师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进入教材的情感氛围后,此时我们需要学生朗读(全班读或者个别同学朗读)由表及里反复品味作品,深入体验让其产生情感的共鸣。朗读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借作者的眼睛去看生活,借作者的耳朵去听世界,借作者的心灵去感悟情感。
(3)深化爱情,透视社会
我们都知道,比较阅读是一种通过对不同的材料的阅读和比较,强化对内容的理解,使之深印脑中的很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处理这些爱情题材时同样很有效果。在阅读《孔雀东南飞》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两篇课文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有两处较为相似的“严妆”,有什么可比性?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自己总结出来。
(4)结合生活,内化爱情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社会现实中而非真空的世界里,他们已经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我们的教育如果仅仅停留于理想的追寻,而忽略了对现实中背离理想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分析,那么这种教育是无法深入到孩子们心中去的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反差会动摇他们心中的追求。
笔者认为,这样通过结合生活理解爱情,内化爱情,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最终是能达到教育的所要的“育人”目的的。
(5)走出文本,拓展阅读爱情文学
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加强爱情教育。我们还不妨走出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并以此告诫学生,“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
(6)不盲目模仿,增加反省力
当然,教材中爱情题材的文本的增加并不是鼓励学生如何谈情说爱,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点,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做人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去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感情,去获得幸福的人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固然真挚感人,我们很欣赏其爱的坚贞与纯美,但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要义,我们绝不能盲目地去模仿,“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辩证地看待爱情,增加自己的反省力,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四、结束語
总之,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价值观、爱情观等尚未定型,可塑性强。教师应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还要做好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通过这些爱情题材的适当处理,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领悟爱情真谛,接受爱情教育,最终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完善自我人格。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育人”始终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关于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的处理问题,仍有待各位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探讨与实践,以将“育人”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