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辍学现象比较普遍,七八年级就出现了打工潮,并且流行着“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能按国家要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不外乎几种现象:一种是基础较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高一级的学校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种是家庭经济宽裕,但无学习兴趣,碍于家庭的压力勉强继续接受教育;再一种是基础不扎实,对学习失去信心,得过且过。其中后者占大多数。
学生出现这种现象固然与当今的社会环境影响有关,但也有教师观念、角色固化的原因:教师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因此,学生的课堂气氛消极、情绪低落、思维迟滞,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久而久之,也导致了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在农村中学,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精心备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步。熟悉大纲、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设计教学。多分析学生的现状:有没有跟课文相适应的知识和经验,有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哪些地方感兴趣,哪些地方有困难。教师由此确定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引导他们学习,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恰如其分地训练,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教学目标。
二、重视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就应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合的课堂氛围,这就是课的导入。教师要重视课堂的导人设计,因为上课开始,学生的兴奋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上。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设计好既切合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又适合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导人语,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
三、善于调控课堂气氛
教师欲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还必须善于调控课堂气氛,因为即使是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上课也会出现不同的课堂气氛,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一节课如果学生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反应迟钝,缺乏投入感,对教师的讲课持缄默的态度,教师即使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教师创设一种热情洋溢、欢愉喜悦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投入感强烈,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同时,教师受学生积极性的鼓舞也会更大地提高教学热情,教学水平得到良好发挥。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时调控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当发现学生疲倦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让学生注意力努力跟着老师转,并积极参与思考。
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今天的中小学生,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应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整体趋势,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由于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和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教师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学习活动中活跃思维、获得知识。形式单调的教学方法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不符合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所需要的多样性、新奇性的审美心理。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一节课里教师应该灵活使用几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恰当地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欢迎,它带来了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变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是极为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使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信息,为他们实现信息重组、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打下基础。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板书时间,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度”,否则将达不到目标,得不到效果。
六、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的未来都是一张白纸,有的白纸上适合画人物,有的白纸上适合画风景。的确如此,人是有自己个性的,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不能像工厂一样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那样就违背了“人是个体的、有区别的”这一规律。教学中我们只有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只有意识到这点,才能为每个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空间。课堂上,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学习较差的学生,对他们的理解要予以肯定,要以鼓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某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具备数理化的确定性,所以只要言之有理,哪怕只对一点点都要适时的肯定,尽量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向深度和广度开拓,重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另外,在布置作业时也应分层次,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作业、不同的要求。一个好教师不仅在于他认识事物的方式,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法、教学方法,保证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做到这点,我们的课堂才会出现一片繁荣,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学生出现这种现象固然与当今的社会环境影响有关,但也有教师观念、角色固化的原因:教师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因此,学生的课堂气氛消极、情绪低落、思维迟滞,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久而久之,也导致了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在农村中学,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精心备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步。熟悉大纲、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设计教学。多分析学生的现状:有没有跟课文相适应的知识和经验,有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哪些地方感兴趣,哪些地方有困难。教师由此确定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引导他们学习,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恰如其分地训练,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教学目标。
二、重视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就应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合的课堂氛围,这就是课的导入。教师要重视课堂的导人设计,因为上课开始,学生的兴奋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上。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设计好既切合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又适合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导人语,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
三、善于调控课堂气氛
教师欲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还必须善于调控课堂气氛,因为即使是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上课也会出现不同的课堂气氛,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一节课如果学生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反应迟钝,缺乏投入感,对教师的讲课持缄默的态度,教师即使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教师创设一种热情洋溢、欢愉喜悦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投入感强烈,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同时,教师受学生积极性的鼓舞也会更大地提高教学热情,教学水平得到良好发挥。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时调控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当发现学生疲倦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让学生注意力努力跟着老师转,并积极参与思考。
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今天的中小学生,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应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整体趋势,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由于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和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教师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学习活动中活跃思维、获得知识。形式单调的教学方法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不符合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所需要的多样性、新奇性的审美心理。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一节课里教师应该灵活使用几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恰当地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欢迎,它带来了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变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是极为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使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信息,为他们实现信息重组、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打下基础。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板书时间,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度”,否则将达不到目标,得不到效果。
六、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的未来都是一张白纸,有的白纸上适合画人物,有的白纸上适合画风景。的确如此,人是有自己个性的,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不能像工厂一样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那样就违背了“人是个体的、有区别的”这一规律。教学中我们只有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只有意识到这点,才能为每个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空间。课堂上,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学习较差的学生,对他们的理解要予以肯定,要以鼓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某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具备数理化的确定性,所以只要言之有理,哪怕只对一点点都要适时的肯定,尽量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向深度和广度开拓,重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另外,在布置作业时也应分层次,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作业、不同的要求。一个好教师不仅在于他认识事物的方式,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法、教学方法,保证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做到这点,我们的课堂才会出现一片繁荣,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