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科学在旧石器考古学中的应用

来源 :人类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考古学诞生之初,对抽象数据的解读与分析就一直伴随.对于旧石器考古学而言,“人工制品”成为了传达史前物质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对人工制品中所提取的数据进行科学解读,成为了复原古代人类历史的关键步骤.数据科学在旧石器考古学中的应用具有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数理统计学、计算机应用,以及旧石器考古学的基础数据与核心科学问题以及理论知识,即采用某种或多种逻辑将旧石器考古学领域的数据进行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数理统计,并借助计算机语言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快速计算,从而帮助我们解释和重建史前人类社会.在目前的旧石器考古学领域,研究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标本所进行的基础的描述性信息统计,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并系统解读的诉求前所未有的强烈,这种诉求不断推动着学科的发展,深化了我们原本对史前社会的认识,甚至开拓出了新的研究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旧石器考古学的发展.本文就数据科学的概念、技术路线,以及在旧石器考古学中的应用历史与发展前景做详细介绍,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梳理,使更多读者熟悉相关的研究手段与具体技术,使更多考古学者对数据科学的应用产生兴趣,从而应用于相关的项目研究中.
其他文献
在抗生素诞生以前的历史时期,密螺旋体属疾病蔓延于新旧大陆,是继免疫缺陷综合症之前人类无法治愈的性传染疾病.密螺旋体类疾病可分为:性病梅毒、地方性梅毒、雅司病、品他病4种.除品他病外的3种疾病均会使骨骼发生特异性感染,最终造成骨骼形态上的特殊改变,其中以梅毒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考虑到目前国内尚未有学者对性病梅毒所引起的骨变异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关于梅毒的古病理学研究成果,对性病梅毒的鉴定标准及起源等问题进行阐述.
本研究基于75个Y-SNP位点和23个Y-STR基因座对山东汉、回族男性人群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两个人群的父系遗传结构,为法医学应用及群体遗传学等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基于微测序技术检测187份山东汉族和130份山东回族样本,获取75个Y-SNP位点分型;采用PowerPlex(R)Y23试剂盒检测23个Y-STR基因座;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等位基因频率、单倍型频率及单倍群频率,根据公式D=n(1-Σpi2)/(n-1)计算基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以及单倍群多样性;根据Median-joining方法,使用NET
河南淅川梁家岗2号地点和东岗地点位于丹江下游左岸第三级阶地,海拔148~160 m.2009年对两地点进行了发掘,共计揭露面积1425 m2,出土和采集石制品193件.石制品种类可分为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残片.原料均取自河滩砾石,岩性主要为脉石英,少量硅质岩.基本为锤击法剥片,个别采用砸击法剥片.石制品长和宽集中在20~80 mm.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和手斧等.石器毛坯有近一半为石片,另有一定数量的断块和石核毛坯,个别为砾石毛坯.推测遗存年代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
鹿台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作物组合显示仰韶时期农业经济是单纯的种植粟黍的旱作农业,龙山时期农作物新品种开始出现,作物种植结构趋于多样化.基于龙山时期成熟粟类作物和不成熟粟类作物的量化分析,鹿台遗址龙山时期聚落很可能存在作物加工活动,不同阶段的加工活动可能是在聚落内不同区域,以小规模的核心家庭为基础开展.综合相关研究,豫北地区仰韶时期仍是单一的种植小米的旱作农业经济,稻作农业并未影响到这一区域,龙山时期水稻、大豆和小麦等新农作物开始出现,农业多样化逐渐显现.与此同时,豫北地区龙山时期不同遗址在农作物
本文是对2018年广西百色六林岭旧石器遗址试掘结果的报道.试掘共开7个探方(面积28 m2)和1条探沟,可见9层堆积,从两个层位共获得石制品182件(其中地层出土40件,采集142件).虽然两个文化层石制品在埋藏和保存状况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属于同一个技术传统.石制品分为备料、石锤、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石器包括砍砸器、手镐和刮削器.在第一文化层发现了与石制品伴生的玻璃陨石碎片,初步推测其年代为803 kaBP,尚不排除二次堆积的可能;第二文化层在第一文化层之下,年代要早于第一文化层,表明古人类在百色盆地
微痕分析是石器、骨器、牙齿等工艺、功能研究的常用方法,但无论是高倍还是低倍等常用方法,受限于体式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观察方法,微痕分析通常很难进行原位定量分析,因此微痕分析的定量化是目前学术界遇到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在微痕分析中的应用,微痕定量化在西方学术界得到了新的实践和进展.本文主要介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在微痕分析中的应用案例,以期促进微痕分析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郑洛地区作为夏商王朝建都和统治的核心区域,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出现,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这一种植制度在商代前期中原地区的具体实践情况,本文选取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时期)29例先民肢骨和23例先民肋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表明,先民骨胶原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8.1‰~7.0‰,平均值为-9.5‰土
楼房子遗址系陇东地区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旷野遗址.2018年对楼房子遗址下文化层下部(第14、15层)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16 m2,出土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石制品原料以石英砂岩和硅质灰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或断片、备料等.剥片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器修理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制品类型和技术总体上属于北方小石器传统.结合地层堆积及相关的孢粉分析初步认为,楼房子遗址下文化层时代与MIS5相当.
随着无人机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无人机干扰航班正常运行的情况时有发生.为研究终端区内无人机与有人机的碰撞风险,本文构建3类典型场景:无人机与有人机在航路中运行;无人机与有人机自由飞行;无人机自由飞行,有人机在航路中或沿进离场程序飞行.场景一使用Reich模型,利用正态分布函数计算碰撞概率.场景二使用气体模型,考虑航空器速度大小方向对碰撞概率的影响.针对前两者的局限性,提出更符合实际运行场景三的改进碰撞模型,通过有人机与无人机的4D航迹冲突,结合蒙特卡洛法进行仿真,计算有人机与无人机的碰撞概率
豫东地区是史前中原文化系统、海岱文化系统等的中介地带,由于这里地处黄泛区且人口密集,史前遗址或被掩埋在地下数米深处,或位于岗地、堌堆之上,后期破坏严重,目前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对史前农业发展的认识并不清晰.本研究对河南项城市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开展浮选,获取了仰韶时代中期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粟、黍、水稻三种农作物和狗尾草属、马唐属、稗属、黍亚科等野生植物,可食用野生植物的核壳来自菱属、芡实、柿属、栎属、桃属等.农作物及典型田间伴生杂草遗存的量化结果显示,两处遗址仰韶时代中期的农作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