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些,再谦虚些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克是布鲁斯弟弟的孩子,出生在以色列。三岁的时候,全家搬回美国,临出发的时候,扎克的母亲突然变卦,拒绝回美国,她扔下了丈夫和三个孩子,一个人留在了以色列。这个决定给两个家庭带来伤害。随着孩子长大,伤害逐渐显现出来。回美国之后,扎克的父亲一个人无法照顾几个孩子,于是决定和哥哥布鲁斯一家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交给嫂子萨利负责。
  生命的神奇——厌学生扎克
  扎克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可是表现也最糟糕。不仅不做作业,还经常逃课。学校管理很严格,把他编入了学校的特殊班级,实施特殊管理。别的孩子有选修课,这个班没有。别的孩子放学之后就回家了,这个班的孩子得留下来,把家庭作业完成之后才能走。在这个班里,他做得很好,表现优异。于是在第二个学期重返正常班级。
  进入高中之后,他突然开始极度厌学。虽然每天也按时去学校,但是不愿意进教室,而是到处闲逛。老师常常会在走廊的尽头或者操场的一角看到他,他就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
  扎克的父亲对孩子的问题不想管也管不了,于是萨利不得不每个星期去学校。萨利用尽了所有的努力,换来扎克的答复是,“我再也不去学校了。”
  扎克在家里呆了一个多月,萨利终于帮他联系到适合他去的地方。那是一个类似于工读学校的所在,第一天去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讶地看着扎克,因为他几乎是里面唯一的白人孩子,并且是没有违法犯罪记录的孩子。扎克没有高中毕业,拿不到美国公民证。要拿美国公民证,必须通过一个考试,这个学校提供免费考试辅导,而且还帮助扎克免费拿到了驾照。
  所幸的是,萨利最担心的事没有发生,扎克虽然不爱读书,跟那些人并不是一伙的,几乎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
  扎克弄了一份简历,放到了一个专门的人才招聘网站上。一艘游艇餐厅跟他联系,愿意提供一份服务员的工作给他。扎克的哥哥某个暑期曾在那艘油轮实习过,给他们留下极好的印象,游艇的经理认出了扎克的姓氏。于是他开始有了第一份工作。他干得不错。
  游艇服务员的工作很简单,工作时间也不长,自然薪酬不高。扎克便找老板找活做,获得允许后,他把游艇重新漆了一遍。后来,他又参加了一个船员消防的培训,学到了一点技能,拿到了一个证书。
  凭着这个证书,扎克找到了一个好单位——一家为美国海军服务的远洋运输公司。扎克成了船员,背井离乡被派到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舰队干活。虽然又远又苦,待遇却非常好。萨利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特别强调,待遇真的非常非常好。
  扎克在地中海时,萨利的母亲去世了,扎克得知消息,请假回国,没有得到允许。再往上申请,还是没有批准。扎克据理力争,等到他最终赶到纽约,刚好是葬礼结束后的一天。
  扎克一怒之下,决定不回去了!
  萨利摇摇头说,他就是这个性格。
  当船员两年,扎克攒了一点钱。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他决定去考美国海军。
  扎克身高1.80米,体重200斤。长成这个体形,还想当兵,难免让人笑话。
  扎克买了一张健身中心的会员卡,开始锻炼身体。读书的时候,他从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包括跑步。体育成绩奇差,引体向上一个都做不了。而现在,他竟然花钱健身。
  更令人惊奇的是,一年之后,扎克减了60斤的肥肉,他成了体形修长,肌肉发达的俊美青年。
  萨利给我看他以前臃肿的照片,对照他现在的样子,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扎克最终考上了美国海军预备役的资格。可以穿上军服,每个月有集中的训练和学习。也能够领取一点工资。
  我(作者万玮——王晓春注)来美国的时候,扎克开始谋划考救火队员资格证书。
  这个很热门,因为待遇相对还不错,报考的人很多。萨利说。
  前两天,他乘飞机飞往巴尔的摩,参加资格考试。回来之后,萨利问他情况如何,他很轻松地说,非常好,身体测试、面试、书面测试,都不错。就是英语可能需要补习一下。
  萨利明白其中的含义。扎克写邮件给她,常常就是只言片语,而且拼写错误比比皆是。萨利说,换作别人,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扎克很诚恳地说,“我虽然在学校一直待到高二,但是在那之前很长时间就不读书了。我觉得有必要回高中再去听听课什么的。”
  萨利向我叙述到这里的时候,眼圈泛红了,我能看到她眼中闪烁着的泪光。她一定想起了那段每周都得去高中的日子,以及送扎克去工读学校考公民资格的复杂心情。
  “你知道吗?他居然想回学校。”萨利喃喃地说。
  “有时候,你看着孩子的成长,你看着他们的变化,你会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萨利说。
  扎克的母亲后来还是回了美国。但只是一个人生活在美国中部,情况很不好。扎克和其他孩子见过她两次,每次都聊了一两个小时就匆匆告别。对扎克来说,她就像是一个陌生人。他的挣扎,他的叛逆,他的成长,他的感恩,没有她的一点印迹。
  我感觉这个扎克是个典型的厌学型问题生,重度。他从彻底的厌学到后来老大不小了想起“回炉”上高中,成长过程颇有戏剧性。请注意促成这个变化的主要因素既不是家庭教育也不是学校教育,而是社会教育。
  我说过最伟大的教师是生活,看来确实如此。在我国,这种例子也不少,我就见过一些。有些人工作之后才发愤学习,亡羊补牢,还不算晚。但也有不少家长,不弥补自己的错误,却跟孩子较劲,拼命地逼孩子学习,他是想让孩子改正自己当年的错误。家长有病,孩子吃药。其结果往往是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厌学传统,甚至发扬光大之。对扎克的变化,他的婶娘萨利评论道:“他居然想回学校……有时候,你看着孩子的成长,你看着他们的变化,你会感受到生命的神奇。”
  是的,作为教育者,我也常常感到一些孩子的成长经历很神奇,出乎意料之外,没有办法预料。你想这个扎克,他脑子里的“学习软件”竟好像是事先设定了时间的,不到时间不会启动,任你家长教师怎么做工作也没用。这么说似乎有点宿命论的味道,然而确实有这样的事,你很难解释。
  我希望这种生命的神奇能够使得中小学教师变得谦虚一些,不要以为自己是什么“灵魂的工程师”,不要觉得自己能随心所欲地、定时定量地“塑造”出学生的变化。学校教育,就重要性来说,其实应该排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后面,顶多是老三。学校做不到的事情,不要以为社会做不到,学校教育不了的学生,不要以为就没希望了。山外青山楼外楼,学校不过是社会的一隅而已。扎克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个案例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学校中有特殊班,用来接受那些普通班级无法教育的学生,经过教育,如有进步,送回原班。其特点是:
  1.不以学习成绩差为学员的唯一条件或主要条件。行为习惯问题较大的、性格特殊的,心理有问题的,智力类型特殊的,只要是老师确实弄不了的,都可以进这种特殊班。
  2.带有治疗和矫正的性质,不是变相放弃,而是临时性地在这里治疗一段时间,病情相对缓和就送回原班。
  这种特殊班,就是一个小型的“教育医院”。它不是应试主义的,也不是业绩主义的,它只不过是要为老师和学生做一点实事而已。我觉得这种办法值得借鉴。现在我们的办法是无论何种学生(林子大什么鸟都有),只要你是班主任,就“承包”给你了,有些学生你明明教育不了,对不起,你也得扛着,把你压成什么样,别人就不管了——人自为战。结果弄得很多班主任狼狈不堪,非常无助,甚至导致心理问题。我认为这是一种官僚主义,缺乏对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帮助班主任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培训和指导,再一个就是把班主任确实教育不了的学生“拿走”,让他到特殊班去“留学”,等到有所进步,再“回归故里”。我觉得这招不赖,实行起来,一定会受班主任欢迎,如释重负嘛。但我不知道能否找到教这种特殊班的老师,家长能否同意。我希望有胆有识的校长试一试。
其他文献
相对于其他常规性的事务,突发事件有它的特点:它往往不是那么好处理,要涉及较为强烈的对立与冲突,涉及较为复杂的起因与经过,涉及对当事人的评判和处置。我们所面对的群体又是未成年人,教育才是我们的最终落脚点。在处理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公平公正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当事人的情绪和对其成长的影响。因此,要用班级议事的方式来处理突发事件,就有着比处理其他事务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刊
15岁女生雷梦佳和同学打架,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投票,决定是让她留下学习还是请家长将其带走家庭教育一周。在得知大部分同学投票建议自己回家接受家庭教育后,15岁花季少女留下遗言,投渠自杀。  网上一时众说纷纭,不约而同将矛头指向自主管理和集体教育。比如有人质疑:学生自主管理的底线在哪里?一群未成年人能否决定一个未成年人的命运?为什么自主管理和集体教育的“龙种”到了雷梦佳的班级就成了“跳蚤”?  我也曾遇
期刊
那是教上一批孩子的事情。我像往常一样护送学生路队走出教学楼。刚出教学楼,眼前的一幕把我惊呆了:班里刚才报告去厕所的学生小田被一个学生紧紧追赶。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两人已相互揪住对方的衣领,厮打到一起。旁边已有孩子围观,谁也没法靠近他们。来不及多想,我疾步走到跟前:“住手!站好!”只见两双发红的眼睛依然怒视着对方,不肯放下手中的衣领。“放下手!马上站好!”我提高了嗓音。在我再一次的高声呵斥下
期刊
正午时分,学生食堂热闹非凡,排队长龙一条条。一个平头小个子,嘟着嘴巴,左右晃荡着,眼看就要到窗口了,却是按捺不住了,对着窗口师傅吼叫:“给爷们儿快点,别磨磨蹭蹭了!”打饭的师傅五十多岁,两鬓已经花白,这刺耳的话传到了老师傅的耳朵里。她停下手中的活儿,大声回嚷:“你这娃子,咋说话的,我比你妈年龄都大好多,你咋这么不懂礼貌!”小家伙也不示弱:“要你管!爷们儿愿意!”老师傅忍不住了,掂了个扫把就冲了出来
期刊
昨天晚上,宿舍扣分了,因为几个女孩子在熄灯之后讲话,被宿管老师逮了个正着。  我强忍着怒气,找她们谈话,她们却告诉我,谈话的不止她们几个,开“卧谈会”的现象几乎每个宿舍都有发生,只不过没被老师发现而已。私密的宿舍空间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喜欢开“卧谈会”,我理解,但是深夜长谈必然会影响休息和健康。看事态的发展,堵,也堵不住;禁,也禁不了。怎么办?  利用班会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商议。  开“卧
期刊
我曾用班级群议的方法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那时我还没有给这种教育方式找到合适的名字,就沿用了毛主席的原话,美其名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然,当时的工作重点在批评上,怕学生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所以打了个烟幕弹。用班级议事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可跨越的雷区,班主任们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把准备工作做足。  首先,这个活动的开展要安排具体的时间。这个时间
期刊
一、事件回述  那天吃完午饭,就有一个孩子气喘吁吁地跑来叫我:“蒯老师,教室里出事了!”我赶紧跟他回到教室,眼前的一幕把我惊呆了:只见小A的课桌翻倒在地,撕破的本子、摔断的钢笔一片狼藉,他情绪异常激动;同桌小B正蹲在地上,整理自己的书包,其他孩子也正帮着他们收拾残局。两个孩子嘴里还不停地指责、争吵,直到我出现,他们才安静下来。  二、议事背景  再优秀的班集体都会有意外的情况出现,面对这种突发事件
期刊
高二文理分班,我接手了理科高二(5)班。开学不久,“与众不同、行为反常、爱惹事”的小朱便引起了我的注意。  任课教师多次向我反映小朱课堂上不服从管理,搞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每次说他还要反驳,导致无法上课,这样下去很容易和他发生冲突……我曾试图和他交流,但每次都以我的一言堂收场,自然是我败下阵来,他涛声依旧。  果不其然,一次上课时小朱就和历史老师顶上了。班长赶紧到办公室向我汇报,我匆忙赶到教室及时
期刊
刚接这个班时,对学生不了解,分组的事就没有提上班级议事日程,完全由学生自由组合。过了一段时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矛盾也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为了“维护稳定”,更为了充分发挥小组管理和学习的积极作用,重新分组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虽然在班级工作中免不了会“老师说了算”,但我还是更愿意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民主观念和主人翁意识,让他们“自己说了算”。十来岁的小学生正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阶段,“自己说
期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与河北衡水中学打了一场口水仗。衡水中学以其近年来无与伦比的高考成绩引起教育界高度关注,支持和质疑其管理模式的都大有人在。杨东平无疑属于后者,他写了一篇文章《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发表于2014年11月11日的《中国青年报》,指出衡中现象背后是“应试教育对学校的异化,存在着从学校——培训中心——准军营——‘模范监狱’这样强度不同的光谱”。衡水中学马上回应,在学校网站首页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