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之一,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灌输”理论对于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灌输”理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人们对于“灌输”理论的看法褒贬不一,但不容忽视的是“灌输”理论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方面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采用发展了的“灌输”理论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灌输”理论 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灌输的途径,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观念内化为人们固有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依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灌输”理论的来源以及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是由列宁系统的提出来,并将其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1902 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全面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和俄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发展和完善了无产阶级的灌输理论,认为工人阶级要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从而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具体来讲,“灌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把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输送(思想、知识)”。“灌输”一词的俄文原义,最常见的意思是“授意、提示、开导、暗示、唤起,使产生某种情感”。由此可见,“灌输”一词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外部的强灌,而还有引导、启发、教育,讲究方式方法的使教育对象接受的含义。因此,灌输理论并不是单纯输送,而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一种相互的交流,是有利于知识传递的有效方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发展,理论灌输也具有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灌输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当今世界,经济交往、政治对抗,贸易摩擦、民族矛盾、地区斗争等情况不断,世界在和平发展中存在隐忧。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内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得我国国内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影响下,我国进行理论灌输面临更大的挑战。另外,随着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更加渴望及追求身心发展的自由,从而导致人们对理论灌输的抗拒和排斥,这一切都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提出了挑战。
其次,灌输的渠道逐渐多样化。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已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多渠道的灌输途径。中国共产党是开展理论灌输的领导核心和组织。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更使理论灌输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这些方面又促进了理论灌输的发展。
另外,灌输主体存在差异化。当前,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主体主要是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他们大多数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理论修养,也具备了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能力,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还有小部分的党员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扎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偏差,这就不利于理论灌输的开展。
尽管理论灌输的环境,渠道和灌输主体能力有差异,也有一些反对理论灌输的声音出现,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理论灌输对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灌输”理论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产生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主流思想,培养合乎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理论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但是记住,灌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原则,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基本方法,意识形态的灌输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人在歪曲地理解“灌输论”的时候,常常把它当作方法论层次的东西,与“填鸭式”的生硬灌输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误解了理论灌输本质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从本质上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不可能在工人头脑中自发产生,而只能从外面“灌输”的根本规律。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相符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首要的就是要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由此可见,灌输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把灌输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三、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把灌输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有些教育者过分强调“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有一些又觉得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但学生的阅历和知识层次低,往往不能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因此,灌输理论尽管没有过时,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却要讲究方式方法。所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运用和发展灌输理论:(1)对所灌输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不要一概而论,要有选择的挑选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要把理论“灌输”的落脚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上,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使理论灌输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灌输过程的互动性。只有这样,灌输的对象才能更好的把灌输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3)要丰富灌输方式与途径,充分利用网络,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到广大青年学生思想之中,增强灌输教育的实效。
此外,在进行理论灌输时,我们还应注重灌输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的素质是学校实施有效灌输的基础,因此教育者必须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要加强自身人格的塑造,以自己的德行感染学生。当然,上面这些建议只是一小部分,要真正把“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合起来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总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原则,同时又积极创新灌输教育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曾汉君.何少群,灌输理论的特点和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0(296).
关键词:“灌输”理论 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灌输的途径,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观念内化为人们固有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依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灌输”理论的来源以及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是由列宁系统的提出来,并将其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1902 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全面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和俄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发展和完善了无产阶级的灌输理论,认为工人阶级要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从而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具体来讲,“灌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把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输送(思想、知识)”。“灌输”一词的俄文原义,最常见的意思是“授意、提示、开导、暗示、唤起,使产生某种情感”。由此可见,“灌输”一词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外部的强灌,而还有引导、启发、教育,讲究方式方法的使教育对象接受的含义。因此,灌输理论并不是单纯输送,而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一种相互的交流,是有利于知识传递的有效方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发展,理论灌输也具有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灌输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当今世界,经济交往、政治对抗,贸易摩擦、民族矛盾、地区斗争等情况不断,世界在和平发展中存在隐忧。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内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得我国国内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影响下,我国进行理论灌输面临更大的挑战。另外,随着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更加渴望及追求身心发展的自由,从而导致人们对理论灌输的抗拒和排斥,这一切都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提出了挑战。
其次,灌输的渠道逐渐多样化。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已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多渠道的灌输途径。中国共产党是开展理论灌输的领导核心和组织。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更使理论灌输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这些方面又促进了理论灌输的发展。
另外,灌输主体存在差异化。当前,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主体主要是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他们大多数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理论修养,也具备了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能力,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还有小部分的党员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扎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偏差,这就不利于理论灌输的开展。
尽管理论灌输的环境,渠道和灌输主体能力有差异,也有一些反对理论灌输的声音出现,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理论灌输对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灌输”理论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产生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主流思想,培养合乎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理论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但是记住,灌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原则,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基本方法,意识形态的灌输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人在歪曲地理解“灌输论”的时候,常常把它当作方法论层次的东西,与“填鸭式”的生硬灌输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误解了理论灌输本质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从本质上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不可能在工人头脑中自发产生,而只能从外面“灌输”的根本规律。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相符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首要的就是要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由此可见,灌输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把灌输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三、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把灌输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有些教育者过分强调“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有一些又觉得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但学生的阅历和知识层次低,往往不能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因此,灌输理论尽管没有过时,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却要讲究方式方法。所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运用和发展灌输理论:(1)对所灌输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不要一概而论,要有选择的挑选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要把理论“灌输”的落脚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上,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使理论灌输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灌输过程的互动性。只有这样,灌输的对象才能更好的把灌输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3)要丰富灌输方式与途径,充分利用网络,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到广大青年学生思想之中,增强灌输教育的实效。
此外,在进行理论灌输时,我们还应注重灌输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的素质是学校实施有效灌输的基础,因此教育者必须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要加强自身人格的塑造,以自己的德行感染学生。当然,上面这些建议只是一小部分,要真正把“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合起来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总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原则,同时又积极创新灌输教育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曾汉君.何少群,灌输理论的特点和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