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雁北剪纸的民俗意蕴探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剪纸文化如同璀璨明星,装饰了我国文化艺术的门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山西雁北剪纸独具风貌,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变迁。本文将具体探讨山西雁北剪纸的民俗意蕴,以期推动剪纸艺术发展,助力剪纸文化传承。
  关键词:山西雁北剪纸 剪纸文化 民俗意蕴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事业相应得到重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关注,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抢救了面临绝境的民间文艺。民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具有浓厚的民俗意蕴,展示了民族文艺的魅力。山西雁北经典剪纸作品不计其数,我国应该深入挖掘经典作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为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开疆拓土。
  一、山西雁北剪纸概述
  中国传统文艺依靠民间创作,山西雁北剪纸便是民间创作的产物,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成果。老百姓自己创作,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剪纸作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山西雁北剪纸创作群体分布较广,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二三十岁的青壮年,这些创作者以剪刀为工具,立足现实生活开展艺术创作,生成了具有魅力的剪纸作品。通过调查发现,山西雁北民间艺人较多,且大多民间艺人从小接触剪纸,对剪纸文化耳濡目染。a民间艺人在孩提时代便具备自主创作的意识,很多人通过裁剪窗花等了解剪纸艺术。过去我国剪纸作品相对单一,作品内容大多是对生活事物的还原。伴随时代的发展更迭,剪纸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创作者投射情感,使剪纸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日俱增。当地年轻人传承了山西雁北剪纸文化,学习了前辈留下来的图案纹样,使传统文化得以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很多年轻手工艺人向老一辈讨教,改进了传统剪纸工艺,提高了手工劳作的效率。如今山西雁北剪纸作品不仅成为历史大浪淘沙后的明珠,更是成为民俗文化的符号,给予了当代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山西雁北剪纸的民俗意蕴
  (一)民俗文化孕育剪纸 从某个角度来看,剪纸艺术类属于民俗现象,想要把握剪纸艺术的内蕴,需要研究其与民俗活动之间的联系。b民间艺术源自民俗需要,民俗成为民间艺术的源头,成为创作观念的载体。民间艺术大多具有文化性,成为民俗的重要符号。无论是剪纸还是窗花,都与民俗节日存在关联,因此民俗可以视为孕育民间艺术的巢穴,民俗活动可以视为发展民间艺术的推动器。我国对山西雁北地区进行了考古研究,出土文物表明雁北出现人类活动的时间比较早,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出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其地社会风俗习惯大多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寄托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祝愿。民间风俗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为民间艺术提供了肥沃土壤。为了表现民间风俗,人们采用了一种简单形式,通过剪纸描摹现实,并尽可能还原事物本真,凸显审美特点。剪纸活动仅仅依靠纸张与剪刀,操作难度很小,吸引了手工艺人的注意力。创作者在纸张上勾勒线条、绘制图案,使经典剪纸作品也应运而生。图腾是常见的图案,华夏民族图腾是龙,因此华夏儿女在纸张上描绘龙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先的尊崇之意。后代人从女娲传说中获得灵感,以动物、植物为描摹对象,表达自己对生命的崇拜之情。在山西雁北地区,剪纸作品融入了民俗,使作品兼具文化性与审美性。比如,某些作品反映了地震,体现了创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思考。c古代科技发展滞后,人们只能依靠传说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雁北民间故事中有观母娘娘这一人物,据说能够降妖除魔,使人们免受地震之害,因此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女性画像,寓意避开灾难、平平安安。
  气候变化与节令交替丰富了民俗内容,也使剪纸作品呈现万千变化。当春季到来,家家户户会在门口贴上“春牛图”,象征顺利播种。二月二时人们会在门上贴“甘露”,因为甘露是龙的化身。山西雁北剪纸有经典的《甘露图》,反映了人们对春雨的期盼。进入三月,手工艺人进行叙事性艺术创作,再现了太上老君斩杀蝎子精的故事,将剪纸作品与民间传说紧密贴合在一起。端午节时,手工艺人大多剪裁小老虎,并将剪纸贴在孩子身上,寓意驱邪避难。每年七月七,女子都会剪出特殊纹样,送给自己的心上人,此时的剪纸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情感表达的媒介。民俗孕育了剪纸文化,扩展了剪紙的应用范围。d以婚姻大事为例,两家缔结婚姻,需要在新娘衣服上剪样刺绣,需要给孩子制作剪纸礼品,需要在嫁妆上放喜花。剪纸图样颇有讲究,新娘衣裤上大多缝制了鱼、莲、凤等,寓意多子多福、夫妻和睦。剪纸喜花样式更多,有石榴图样、 龙凤图样、金钟图样等,图样不同,寓意也不尽相同。在某些地区,剪纸技艺的高低成为评价新娘是否为“好媳妇”的标准,母亲将自己的剪纸手艺传承给女儿,对女儿寄予厚望。以老人祝寿为例,用剪纸为老人祝寿,能够体现祝寿人的诚心诚意。国内祝寿主题的优秀剪纸作品不胜枚举,如《松鹤延年》《麻姑献寿》等,山西雁北剪纸作品中也不乏经典之作,手工艺人在作品中剪裁出文字或图案,使画面内容丰富、喜气洋洋。以办理丧事为例,在办理丧事时也经常用到剪纸,通过剪纸表现当地风俗。当路人看到门口上悬挂告门剪纸,可以通过层次判断死者年龄,层次越多,死者年龄越大;层次越少,死者年龄越小。死者穿戴也与剪纸有关,牡丹剪纸象征着富贵,莲花剪纸象征着高洁。
  (二)剪纸作品丰富民俗 我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需求不断膨胀。民间艺人以巧思织就剪纸作品,合理运用想象与夸张技巧,发挥了山西民间剪纸的优势,在作品中继承了民俗文化的精粹。古老民俗与现实生活相互交织,扩展了剪纸作品的艺术视野,使剪纸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中国自古便有贴窗花的习俗,人们将红色剪纸贴在窗上,给人以万象更新之感。红色剪纸色彩鲜艳,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迎合了人们对喜庆节日的期待,体现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剪纸作品的作用下,民俗表现更加生动,许多内容对观者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孩子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为了使孩子健康长大,一些父母以剪纸作品为寄托,勾勒保护神形象,防止孩子受到妖魔侵害。这种观念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剪纸作品被过分神秘化,剪纸作品被过分放大。e但偏远地区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以剪纸缓释自己对孩子的担忧也无可厚非。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会为孩子裁剪新的图案,内容包括吉祥如意、状元及第等。父母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会应用剪纸表达祝愿,依靠剪纸烘托气氛。小孩出生到生日满月很有讲究,如果生的是男孩,剪纸图案大多为老虎、佛手娃娃、如意、葫芦等;如果生的是女孩,剪纸图案大多为莲花、牡丹、石榴等。
其他文献
摘 要: 解读《浮士德》中名篇《瓦尔普吉斯之夜》,发掘其中哥特元素,指出歌德以丑陋怪诞解构古典美学的创作倾向,探讨巫魔之夜以欲望书写冲击理性主义、以内在情感超越官能宣泄的写作诉求,考察剧中驳杂形式与复杂思想对固有文艺规则的挑战,寻味混乱之花中颠覆性地开出的辩证之果。  关键词:《瓦尔普吉斯之夜》 歌德 《浮士德》  《瓦尔普吉斯之夜》是歌德诗剧《浮士德》第一部中的一章,叙述了浮士德为魔鬼梅菲斯特所
摘 要:为了在消费时代取得更大的反响,网络文学作品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读者的影响,贴近读者的审美需求。本文以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理论对顾漫小说《何以笙箫默》进行了分析,从语音语调、语义建构、叙述方法、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何以笙箫默》中对于“召唤结构”理论的体现,并以此说明小说中采用“召唤结构”理论对于读者的影响。  关键词:顾漫 《何以笙箫默》 召唤结构  网络文学的兴起正是在消费时代
摘 要: 具有传奇色彩的才女林徽因学贯中西、文理兼备,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不凡的成绩,她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展示了她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独特人生 中西合璧 文学创作  被称为“一代才女”的林徽因有着令人瞩目的传奇色彩,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备,不仅在建筑学的专业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
铭记这些为国家的和平繁荣付出一生的“三线人”和那段用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岁月。  ——題记  “邓稼先”“原子弹、氢弹”“两弹元勋”,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是初中课本里就讲过的知识点。大多数人可能听说过他们当时“很艰苦”,却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个“艰苦”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了去感受这两个字的力量,5月3日,随父母自驾走进了“两弹”的诞生地——“三线”建设时的902基地,现在的绵阳梓潼县城南长卿山下“
摘 要:王勇英作品的一大特征是以广西博白的乡村田园为背景,通过质朴优美的语言文字、独特的客家风情的真实写照,以及对童趣的描写,呈现了一个美丽的乡村童话世界。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诗意化的写作体现了王勇英的审美追求,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童年风景。  关键词:儿童文学 乡土 诗意化  “弄泥的童年风景”系列丛书是广西女作家王勇英的作品,一共六本:《巴澎的城》《花一样的村谣》《弄泥木瓦》《和风说话的青苔》《火纸
摘 要:陈谦与谢凌洁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们历经生命移植的苦痛,以融贯中西的双重经验,在异质文化语境中识别自我,跨越传统,透视个体内在精神命运,开辟了华文文学异域书写的新境界。本文试图从作家创作的动因、自我身份的找寻、突破旧题的写作尝试这三方面切入,通过分析对比两人背景与创作之间的异同,探讨两位女作家在跨文化视野下别树一帜的书写。  关键词:移民 华人文学 双重经验 异域书写  20
摘 要:本文以《猎人已死》与《傍晚的牝鹿》为比较文本,探讨了两部作品的异同。劳伦斯和波·宝音贺希格将人与鹿的互视作为全诗的转折点,并在人与鹿的互融中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的是,前者将两性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融合在一起,后者则以死亡的方式将人与自然的对立转化为人与自然的一体。  关键词:《猎人已死》 《傍晚的牝鹿》 互视 互融  波·宝音贺希格作为蒙古族现代诗歌的领路人,在新式蒙古语诗
摘要: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云南故事”在面向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讲好“云南故事”要改变以往外宣思维,用战略传播的理念创新“云南故事”的对外传播策略。  关键词:“云南故事” “一带—路” 对外传播 战略传播  一、“云南故事”的内涵及其表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故事”的概念,要求新时代的对外传播
摘要:茅盾散文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正如郁达夫所言:“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行文每不忘社会。”茅盾的抒情散文创作既高瞻远瞩,激荡着时代的风云,追随着时代的脚步,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又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冬天》《白杨礼赞》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篇章。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与文学“为人生”主张最有力的践行者,茅盾的文学活动,无论是文学批评、小说,还是散文,“未尝为
摘 要: 李纨青春丧偶,惟知侍亲养子,守节抚孤,清代《红楼梦》评点予以一定关注。关于名义,或云“李”即“理也,礼也”;“纨”即“完也”,或“取其洁白,为完人也”,或“为守礼完人”,意指李纨守寡贞洁之品性。或云“纨”即“扇也”,如秋扇见捐,而奉扬仁风,是品性之外,又有命运之叹。关于品性,凡“守礼”,“清正之中却有机趣”“颇知道理”“忠厚老实”等,无一贬词。关于才干,是并非无才,“但能浑涵含蓄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