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独特人生与文学创作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a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具有传奇色彩的才女林徽因学贯中西、文理兼备,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不凡的成绩,她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展示了她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独特人生 中西合璧 文学创作
  被称为“一代才女”的林徽因有着令人瞩目的传奇色彩,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备,不仅在建筑学的专业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上也向世人展示了她卓越的艺术才华。尽管她在很长一段时间淡出了文学史的视域,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位沉寂了半个世纪的优雅才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重回人们视线。她的作品有着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始终充满对自然美、生命美的礼赞,并形成了一种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生长名家, 多才多慧
  林徽因1904年出生于一个富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名门世家。祖父林孝绚是前清翰林,思想开放,注重教育;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政界要人,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法,两度赴日留学,主修政治、法律。回国后积极倡导宪政,与梁启超一道活跃在政界。林徽因得天独厚地生长在这样一个书香弥漫、思想进步的家庭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她天资聪慧,五岁发蒙读书,十二岁进教会女中学习。十六岁那年,父亲林长民为了开拓她的视野,带林徽因赴欧求学,林徽因就读英国的St?Mary’s College,并随父亲结识了欧洲众多的政界要员、学者、作家,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留学期间的生活经历,对林徽因的人生和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她开始大量接触欧美文学艺术,并立志投身建筑行业。几年后林徽因与未婚夫梁思成共赴美国求学,本想学习建筑,但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得就读于宾州大学美术学院,但她所选修的课程大多与建筑学相近。获学士学位后,林徽因又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优越的家庭环境、丰富的生活阅历、刻苦求学的经历,使林徽因获得了中西文化的滋养,并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气质,为她日后的建筑设计和文学艺术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成归国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建筑系,后又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并与梁思成一道,不畏艰辛,对全国各地的古建筑进行勘测,有许多重大发现,撰写了大量有珍贵价值的研究文稿,在中国建筑史上建立了不朽的业绩。新中国成立,她又抱病与梁思成参加并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还为抢救濒于灭绝的“国宝”景泰蓝和古建筑的保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955年,年仅五十一岁的林徽因病逝,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二、深厚的文学艺术造诣
  文学创作只是林徽因的业余爱好,她常常是灵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阁,因此,她的许多作品都散失遗落,目前仅存小说六篇、散文八篇、诗歌六十余首、戏剧一部(未完成)。尽管所作不多,但都为精品、充满着浓郁的艺术魅力。她的小说《九十九度中》被李健吾称赞为“用最快利的明净的镜头,摄来人生的一个断片,而且缩在这样短小的纸张上” ,“达到一个甚高的造诣”a。林徽因的诗不多,但风格多样,温婉伤感和热情洒脱兼具。她把古典精髓、西方文化和现代思潮融会贯通,运用娴熟自如,显现了她古今、中西合璧的文学造诣。她的散文更是自然天成,将她睿智、优雅、爽朗、幽默的个性和才情展露无遗。
  良好的家庭修养,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滋养,使林徽因身上有着非凡的气质和出众的才华。除了具有高超的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她还有着优雅温婉、大方得体的社交才能。1924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她与徐志摩同任翻译。她高雅的气质、美丽的容貌、机智的谈吐一时轰动全国。她还曾用英语出演齐拉德公主,使她成为北平社交圈中最耀眼的名媛,并为她赢得了“中国第一才女”的美誉。
  日常生活中,林徽因的家也文化界里一个极具魅力的“沙龙”,而林徽因则是这个沙龙中最亲切、最具魅力的女主持人,她在北总布胡同的寓宅被人亲切地称为“太太的客厅”。哈佛终身教授、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在晚年回忆林徽因时,称赞她是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的智力活动兴趣的女子。林徽因的确在社交方面有着令人叹服的才华,在茶会或者读书会中,她必有一番独特精辟、充满着艺术智慧的妙论,常常语惊四座,展示着她卓尔不凡的才识和优雅的个人魅力。
  三、独特的人生与美的追求
  林徽因的人生独特且充满矛盾。她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并在她的人生中投下浓重的阴影。她的母亲出身低微,与她博学多才、风流倜傥的父亲格格不入,因此林徽因从小就和被冷落的母亲住在封闭的后院,被排斥在显赫热闹的林家大家庭之外,过早地品尝了痛苦的滋味和人生的悲哀,孤独和忧郁的种子,就在这个时期植根在了她的心灵深处,同时,也孕育了她独特敏感的艺术气质。
  对林徽因艺术家气质影响最深的,还是她十六岁跟随父亲在英伦生活的那段日子。她接触了欧洲文学艺术,沐浴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的阳光,并结识了“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徐志摩浪漫的诗人气质,不仅打动了林徽因的芳心,他的唯美主义的文学观念与文学理想,也深深感染了林徽因,并唤醒了沉睡在她内心深处的诗情,她也开始尝试创作诗歌。追求美,赞颂美,是这一时期林徽因创作的基本主题。比如《笑》:“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唇邊浑圆的漩涡/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轻软如同花影/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诗中所描绘的是青春女性的曼妙神态,歌颂的是一种轻快、愉悦,如同风的轻歌、水的倒影那样的生命之美,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自己青春欢畅的影子。
  林徽因有着深邃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在寻常事物中捕捉美、发现美。她不仅赞颂生命之美,也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她的散文《一片阳光》,以敏锐的诗心,去发现和捕捉自然之美,并用清新优美的文笔表现出来:
其他文献
摘要: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以其自然清新的语言特色成为小品文佳作。这篇小品文的思想内核中关于归隐林泉之说和与谢灵运比肩之意,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难以把握。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以这两个问题为探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山水审美意识,并从中感悟中国的隐逸文化。  关键词: 情景交融 山水审美意识 隐逸 谢灵运  宗白华先生曾说:“文艺家在一个艺术表现里使情和景,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和宇宙人生的具体对象相交融互
摘 要:在武侠小说中,“酒”作为一个非常关键的意象元素,高频率反复出现在各大武家的作品里,俨然成为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对武侠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推动、场景的氛围烘托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具有较高的审美赏析价值。  关键词:酒 武侠小说 审美特征 赏析价值  古往今来,凡有武侠处多以酒佐之。《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
古韵绕耳,旋于瓯江之上。飘飘扬扬,只觉古韵悠扬。  瓯江因温州古称瓯而得名,江面十分宽阔,瓯江由于江流海潮相互激荡,彼此消长,泥沙沉积,形成江心四个沙洲。其中江心屿正对着温州市区,江心屿风景秀丽,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丰富,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谢灵运、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历代名贤留有叹咏江心屿著名诗章近800篇。江心屿与鼓浪
摘 要:从胡适的《终身大事》中对女性“出走”的最初想象,到时隔数十年之后张爱玲《五四遗事》中对五四时期婚恋、家庭问题的吊诡式书写,我们可以发现,五四女性的命运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改变,女性解放运动也并未达到预期的结果。本文试从胡适《终身大事》、凌叔华《女儿身世太凄凉》、鲁迅《伤逝》和张爱玲《五四遗事》入手,浅析五四时期女性命运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终身大事》 《五四遗事》 五四 女性  胡适《终
摘 要:19世纪的德国诗意现实主义文学追求主观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平衡,谋求经验现实的诗意表达。现实主义者将这种从理想的视角出发,对经验现实进行主观、积极阐释的艺术手段称之为美化。在这种诗意与模仿的细致区分中,表现出的是具有时代特点的矛盾体验。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分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德国诗意现实主义文学。  关键词:诗意 美化 理想化 艺术王国  1848年革命的失败意味着德国市民阶层
摘 要:《文学的祖国》是一部向经典文学与经典作家的致敬之书,但它不同于其他专门介绍大师及其作品的导读,它是一本散文随笔,“以意逆志”,自我激励。本文从“流动”与“语言”两个方面来对此本书进行分析,“流动”不仅是空间时间等外在层面的变化,更多的是内在的精神随着外部环境的流转而变动、成长、成熟,其中尤其表现為作者对语言的选择和驾驭能力。“母语”不仅是他人辨别作者的标签,也是作者内心最为深切的身份认同,
摘 要: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中,妙玉具有独特之处。在《红楼梦》众多出家人中,妙玉这一“游离型”的“槛外人”形象也浓缩着作者本身有关“出情”与“入情”的庄禅思想。本文从妙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矛盾与悖谬出发,以不同的角度探究其后所体现的人性人情之常,解读禅与佛不同的“情”“空”观以及作者对此寄托的中道思想与彰显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红楼梦》 妙玉 庄禅思想 情空观 悲悯情怀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
摘 要:《招魂》作为招魂活动的文本化,其独特的叙写方式源于文本结构与仪式结构逻辑的内在统一。首先,“朕”、巫阳、离魂三者在文本形式与招魂仪式中皆形成召唤结构,三者以共同的文化心理为背景相互呼应;其次,《招魂》篇独特的空间叙事方式源自仪式活动中对空间的处理。以招魂仪式与文本互文性角度研究招魂辞叙写方式的独特性,从而探究战国时人鬼神信仰的文化风貌与空间性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招魂》 叙写方式 召唤
摘 要: 解读《浮士德》中名篇《瓦尔普吉斯之夜》,发掘其中哥特元素,指出歌德以丑陋怪诞解构古典美学的创作倾向,探讨巫魔之夜以欲望书写冲击理性主义、以内在情感超越官能宣泄的写作诉求,考察剧中驳杂形式与复杂思想对固有文艺规则的挑战,寻味混乱之花中颠覆性地开出的辩证之果。  关键词:《瓦尔普吉斯之夜》 歌德 《浮士德》  《瓦尔普吉斯之夜》是歌德诗剧《浮士德》第一部中的一章,叙述了浮士德为魔鬼梅菲斯特所
摘 要:为了在消费时代取得更大的反响,网络文学作品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读者的影响,贴近读者的审美需求。本文以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理论对顾漫小说《何以笙箫默》进行了分析,从语音语调、语义建构、叙述方法、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何以笙箫默》中对于“召唤结构”理论的体现,并以此说明小说中采用“召唤结构”理论对于读者的影响。  关键词:顾漫 《何以笙箫默》 召唤结构  网络文学的兴起正是在消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