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中的英雄主义批评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o33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这部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本文开篇简要论述了海明威英雄主义的根源及表现,再深度剖析了这部小说中两名主要人物所呈现出的英雄主义意识。
  关键词:英雄主义;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简介:刘畅(1995.3-),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二作者王冠丹(1993.3-),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一、海明威英雄主义的根源以及表现
  海明威的英雄主义情结与他的早年生活密不可分。在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海明威爱好钓鱼,打猎,等高难度运动。由此,他的英雄主义情结根植心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以志愿者的身份投身战斗。然而,战争带给他死亡的痛苦,它不断被战争的梦魇折磨,身心疲惫,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引入战争的故事,《丧钟为谁而鸣》便这样产生了。
  海明威通过讲述战争中的故事,向人们传达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他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英雄和他的爱人以及战友们,也让我们看到了被毁掉的人是什么样子。在叙事节奏上,延续了他一贯的冷峻简洁,但是在敌后游击战这样的战争环境中,这是一种自然的节奏,能够表达沉重的人道主义同情,符合战争沉重的主题,表达了独特的英雄主义。海明威本人非常有激情,小说中完全是战争中的气氛,没有一点不相关的感情。所有的语言和情绪都是为主题服务,完全没有冗余。
  二、小说主要人物的英雄主义情结
  (一)男主角乔丹的英雄主义情结剖析
  一名勇敢的反法西斯战士—罗伯特·乔丹,在战斗中牺牲了自己。他为了炸毁桥梁,英勇就义。英雄主义气息渗透在他整篇文章中。我们站在“英雄主义”,这一主题角度来对《丧钟为谁而鸣》里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男主角罗伯特·乔丹不仅一名教授西班牙语的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乔丹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深入接触大自然,感受那份恬静与美好。同时,他与队友培养了真切的感情,无比充实的度过了他认为人生中最为满意的三天。更关键的在于,乔丹觉得自己的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生境界逐渐提高。在炸完桥撤退的时候,自己却被敌人打伤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乔丹用他最后伟大的牺牲精神证明了他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更加证明了他是一个配得上英雄称号的人。
  乔丹是海明威精心塑造的英雄形象。与其他共产主义战士不同的是,乔丹是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这部小说中,乔丹性格的优点体现在很多方面。第一方面,他是一个清醒的人。相比其他人物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其他人物,乔丹是最酷和最成熟的战士。虽然乔丹很年轻,但是年轻不代表幼稚。相反,乔丹在处理许多事情上体现了智慧和成熟。乔丹跟随安塞尔莫老人进入游击队之后,立刻就察觉出了游击队里潜藏的危险因素。乔丹非常信任的一个人就是安塞尔莫老人,这样的信任是一名指挥员对一名老战士的信任。海明威曾说过:当敬畏和回忆的钟声敲响时,让我们永远记住他,这样一个英雄无国界的罗伯特乔丹。
  2.2 皮拉尔的英雄主义情结剖析
  皮拉尔是小说中一位重要的女性形象。游击队的真正领袖是就是皮拉尔。她是前游击队领袖的妻子。西班牙内战爆发时,她和游击队领袖巴勃罗共同袭击民兵。在清除法西斯分子后,他们返回山里领路游击队。当乔丹被命令去旅行时,巴勃罗知道任务非常危险,因此他反对。此时,皮拉尔主动挺身而出,支持约旦实施桥梁轟炸的战略。皮拉尔非常崇拜勇士。她深深地爱着,就像她曾经爱过勇敢的巴勃罗一样,热爱他的斗牛士的英雄主义。海明威把菲尼托设计成斗牛士。这位病弱的斗牛士通过菲尼托的成功反映了他的英雄气质。皮拉尔没有忘记菲尼托,也不允许任何人抗议和攻击菲尼托。这种感情深深地反映了她对勇士的性格和英雄精神的向往。她不仅是女巫般的人物,而且是一个战士,一个愿意为反法西斯事业献出一切的战士,一场英勇的革命者。
  三、结语
  在海明威的内心深处中,英雄的最高价值取向不是神圣的上帝,而是无限完美的英雄精神的终极形式。《丧钟为谁而鸣》中男主角的经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英雄对真理、善与美的追求。海明威的英雄主义情结不仅体现在他对一系列标准英雄的塑造上,也体现在作者自身的生活中。海明威英雄面对死亡的勇气,独特的生命姿态,追求人类价值观和维护人的尊严,都突出了作者对人性命运的深切关怀。海明威的文化人格和精神力量渗透到他的作品中,为人类提供了动力和艺术滋养。他对生活的高度热忱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美]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喻丽霞,(2016),海明威作品中悲剧式英雄主义解读[J].北方文学,P159-160.
  [3]库·辛格,(1983),《海明威传》[M].浙江文艺出版社,P20-21.
其他文献
摘 要:《郑伯克段于鄢》深刻阐释了郑庄公及其母、弟共叔段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残杀的现象,明确的体现出作者对宗法制度的厌恶和道德沦丧的悲叹。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郑庄公残忍、阴险、无道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一直受争议的郑庄公加以一定分析。  关键词:郑庄公;政治评价;社会背景  作者简介:徐学婧(1999.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所受于书中种种智慧,归算起来,已是历史长河中无数经典的概述。而《论语》所传,历经世纪风霜巨浪,耳目相传,纸笔更替,所凝汇而成终于是经典中的源泉,智慧中的山峰。  幼时便熟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而今师从大学之门,从无知迈入有知,致以有知界限,所触及种种,才知所知更是渺小,书读万卷,道途万里,才知古人智慧所累积,皆是不易。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亦加增忧伤。圣人那般悲天悯人之广袤胸怀,非
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不仅是诗人和作家,也是杰出的翻译家。徐志摩翻译过很多诗歌,并且还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理论的独到见解。然而,对于徐志摩的翻译理论,后人仍然知之甚少。本文以《翻译家徐志摩研究》为视角,将阐述徐志摩的翻译理论,并对其理论加以补充和说明。  关键词:徐志摩的翻译理论;《翻译家徐志摩研究》  作者简介:侯翠平,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
课题项目:此论文属于湖南省吉首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课题名:视角转换下《赎罪》的不确定性表现,指导老师:符韵。  摘 要: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著作《赎罪》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尼因年少无知而偏执地指控仆人罗比是强奸犯,随着年龄的增长,布里奥妮逐渐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并为求得自我救赎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为主体,同时贯穿着一对青年男女脆弱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昏暗压抑的第二次世界大
摘 要:电影台词运用修辞艺术可以使语言更幽默、风趣、辛辣、准确、富有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运通过分析常见的修辞格,比喻、夸张、反复、谐音、双关等在电影台词中的运用,展现了修辞艺术在台词语言中运用的绝妙之处,本文选择从修辞学的角度,展现《驴得水》这部电影台词运用的美妙之处。  关键词:《驴得水》;修辞格  作者简介:马琳(1993-),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洛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
摘 要:世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与杜牧齐名的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诗歌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的诗人之一。在李商隐现存的六百多首诗歌作品中,其创作的爱情诗最富特色,并开创了晚唐诗歌创作的新境界。李商隐的爱情诗笔调曲折隐晦、情韵深婉缠绵、意蕴朦胧隽永、神思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特别是他在爱情诗歌上所呈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堪称独树一帜。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张兰英
摘 要:《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最著名的优秀作品之一。一个身患肺炎生命垂危的女孩,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位看似不近人情却又心怀爱心的老人,三个人因为对绘画的钟情而紧密联系在一起。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高尚、动人的情感,欧·亨利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对人性的真善美给予了高度赞扬。  关键词: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人物塑造;善与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孙悟空作为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经典人物,在影视作品中被多次改编,其形象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本文搜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刻画孙悟空形象的中国电影,将这些电影进行分析归类,发现因地域文化差异,电影对孙悟空形象的勾勒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况,香港电影偏向于解构孙悟空神话,而大陆电影偏向于重构孙悟空神性,本文将以《大话西游》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详细论述两地各自解构与重构背后的缘由
摘 要:日本作家中上健次在其“纪州长篇三部曲”中,以部落民问题为主题描绘了纪州熊野地区一个“部落”共同体的故事。“部落”的地缘关系极其恶劣,部落民的血缘关系非常复杂,“部落”里接连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事件。“部落”是部落民生命的依托和生产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是导致他们命运多舛的根本原因。虽然“部落”消失在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但部落民背负着沉重的负面包袱,他们难逃被时代进步所淘汰的宿命。  关键词:中上
摘 要:爱,是文学创作中常谈常新又不可避免的主题,这里有两性之间的爱,也有宏大的家国情怀之爱,女作家舒婷在20世纪70年代,“红色主题”占据诗坛的背景下,独特而大胆抒发自己对恋人的情爱观与对祖国深刻的爱,充分体现了作者为人为诗所恪守的初心。  关键词:爱;爱情观;大爱;本真  作者简介:马敏(1984.2-),女,回族,宁夏人,文学硕士,寧夏警官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