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拟法是通过设计与原型(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规律的方法。它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基础的方法之一。此法应用于物理教学,可使事过境迁或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在实验室重现,可将现象简化或进行时空的放大、缩小,可对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进行研究。特别是解决那些尚无简单有效的仪器可演示的实验,模拟法则成了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物理实验中的模拟法,根据其特点及主要功能,笔者认为应分为以下四类。
一、 对象模拟
就是用放大或缩小了的、相似的,而又能反映事物某方面规律的客观实体来代替研究对象的方法叫对象模拟。
对象模拟的设计思想主要在于下述两种情况:其一是为了突出客观实体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摒弃次要的非本质因素,使研究对象从客观实体中直接抽象出来,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弹簧振子、点电荷、纯电阻、理想变压器等理想模型,以及天体运动模型、微观结构等几何相似模型。在研究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在实验基础上,运用对象模拟法,用自行车气门和进水阀门来模拟单向门,如此,不但加深对“单向性”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兴趣,开阔了思路。其二是为了解释某些行为和特征而建立起来的模拟,如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比较抽象,在地理课中亦有提及。我们不妨取一只旧的橡皮篮球(或地球仪)来模拟地球自转,然后将红墨水从上往下滴落在转动的“地球”表面。此时即可明显看到水痕西边呈扩散状,从而令人信服的说明北半球南流冲刷西岸这一自然现象。
二、 物理相似模拟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中,人们常常希望利用模拟试验来代替对实际现象的研究,以便使我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言某些在目前尚无法达到的条件下出现的情况。例如用水代替石油研究其在管道中的运动,把设计好的收音机缩小成模型放在风洞中试验其特性等。其特点即模拟与原型遵循同样的物理规律,故称为物理相似模拟。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失重和超重模拟实验”、“萝卜”马德堡半球、帕斯卡裂桶、用带电的肥皂泡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进行“密立根油滴实验”的模拟,以及十分壮观的“可乐瓶水火箭”等,均是物理相似模拟的范例。
电场线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假想的曲线。做好“电场线”的演示实验模拟,对实现教学目标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可利用感应起电机、清洁过的彩色丝线(可从旧的锦旗上取得)、金属铝板(即老式平行板电容器)等器材对“电场线”加以形象模拟。制作时只需将铝板按自己需要划出小方格,隔约1 cm打一细孔(能穿过丝线即可),然后每孔穿上丝线背面打结,穿好后,将丝线剪成1寸多长左右(力求整齐一致,过长,易互交结,不便演示)。将两金属板平行竖直放置,固定在绝缘支柱上。两板用导线连接至起电机上。摇起起电机,立即可见丝线飞起指向另一板,模拟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十分直观,且全班学生均可见。如果供电充足,将在两板边缘产生放电,每放一次电,丝线产生振动跳跃,确是课堂一大“景观”。
三、 过程模拟
把具体物理过程纯粹化、理想化,并根据其本质特征而设计的一种模拟叫过程模拟。其特点是过程简化,易于控制。
气体压强的分子运动论观点,通常采用雨滴打伞等来类比。这种大量分子对器壁连续碰撞的过程,如果用豆(或沙)落在平衡天平一端倒扣着的托盘底上的现象来模拟,就显得直观生动了。布朗运动的模拟,装有铁屑的试管模拟铁棒的磁化和退磁等都是过程模拟的成功例子。
热学中的统计方法和光本性的几率概念,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怎样从个别事件的无规律过渡到大量事件的有规律,成了模拟实验的设计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全同等可能过程,在不同时刻的空间比较可以等效变换成同一时刻不同状态的比较的方法,让全班同学同时掷币若干次,然后统计比较下列情况“国徽”朝上的次数:(1)某同学;(2)某小组同学;(3)全班同学,从而使学生既突破了难点又受到一次生动的方法论教育。
四、 模拟放大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学生往往对那些不易观察或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规律,因缺乏形象的感性材料而引起思维障碍。模拟放大正是采用空间放大和时间放大的方式,抓住本质特征,展现其生动直观形象,从而促进学生思维顺利想象。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生对之比较陌生,可以通过模拟放大的方法加以演示,让学生加深印象。具体方法是:把灌足有色水的气球跟各部分粗细不同,且在粗细不同的地方有竖直小侧管的水平玻璃管连接,让竖直小侧管管口向上。由于气球膜的收缩力对水产生的水压使气球内的水通过玻璃管流出,这时我们看到,水在各个侧管中上升的高度不同,接玻璃管粗处侧管的水面升得较高,接玻璃管细处侧管的水面升得较低,这说明流动液体的压强在管道细的地方比粗的地方小;而在同一管道中,管道细的地方液体流速大,管道粗的地方液体流速小,故实验表明:液体流速大处压强小,液体的流速小处压强大。
如果我们用手挤压气球,这时看到玻璃管中水的流速加大,同时所有小侧管中的水面下降;松手停止挤压气球,可看到玻璃管中水的流速变小,同时所有小侧管中的水面上升。用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演示,液体流速大时压强小,流速小时压强大。
液体表面张力实验中的“水面浮针”,学生感到新奇,但在分析受力时往往错误认为表面张力与重力平衡,经指出后又不理解沿液体表面作用的力并没有作用在针上。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形成概念过程中缺乏直观材料。为此,用一只较大的气球,充入少量气体,然后在上面放一根小铁棒,以此来模拟放大液面浮针,并指出液体表面张力同橡皮膜的张力,只作用在它们的表面,并没有作用在针(或棒)上,作用在针上的是因液体表面张力而产生的液面对针的支持力。通过令人信服的实验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表面张力的作用是保持液面不分裂。
综上所述,模拟法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最基础的方法,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方法,必将在开拓设计思路,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物理实验中的模拟法,根据其特点及主要功能,笔者认为应分为以下四类。
一、 对象模拟
就是用放大或缩小了的、相似的,而又能反映事物某方面规律的客观实体来代替研究对象的方法叫对象模拟。
对象模拟的设计思想主要在于下述两种情况:其一是为了突出客观实体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摒弃次要的非本质因素,使研究对象从客观实体中直接抽象出来,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弹簧振子、点电荷、纯电阻、理想变压器等理想模型,以及天体运动模型、微观结构等几何相似模型。在研究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在实验基础上,运用对象模拟法,用自行车气门和进水阀门来模拟单向门,如此,不但加深对“单向性”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兴趣,开阔了思路。其二是为了解释某些行为和特征而建立起来的模拟,如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比较抽象,在地理课中亦有提及。我们不妨取一只旧的橡皮篮球(或地球仪)来模拟地球自转,然后将红墨水从上往下滴落在转动的“地球”表面。此时即可明显看到水痕西边呈扩散状,从而令人信服的说明北半球南流冲刷西岸这一自然现象。
二、 物理相似模拟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中,人们常常希望利用模拟试验来代替对实际现象的研究,以便使我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言某些在目前尚无法达到的条件下出现的情况。例如用水代替石油研究其在管道中的运动,把设计好的收音机缩小成模型放在风洞中试验其特性等。其特点即模拟与原型遵循同样的物理规律,故称为物理相似模拟。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失重和超重模拟实验”、“萝卜”马德堡半球、帕斯卡裂桶、用带电的肥皂泡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进行“密立根油滴实验”的模拟,以及十分壮观的“可乐瓶水火箭”等,均是物理相似模拟的范例。
电场线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假想的曲线。做好“电场线”的演示实验模拟,对实现教学目标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可利用感应起电机、清洁过的彩色丝线(可从旧的锦旗上取得)、金属铝板(即老式平行板电容器)等器材对“电场线”加以形象模拟。制作时只需将铝板按自己需要划出小方格,隔约1 cm打一细孔(能穿过丝线即可),然后每孔穿上丝线背面打结,穿好后,将丝线剪成1寸多长左右(力求整齐一致,过长,易互交结,不便演示)。将两金属板平行竖直放置,固定在绝缘支柱上。两板用导线连接至起电机上。摇起起电机,立即可见丝线飞起指向另一板,模拟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十分直观,且全班学生均可见。如果供电充足,将在两板边缘产生放电,每放一次电,丝线产生振动跳跃,确是课堂一大“景观”。
三、 过程模拟
把具体物理过程纯粹化、理想化,并根据其本质特征而设计的一种模拟叫过程模拟。其特点是过程简化,易于控制。
气体压强的分子运动论观点,通常采用雨滴打伞等来类比。这种大量分子对器壁连续碰撞的过程,如果用豆(或沙)落在平衡天平一端倒扣着的托盘底上的现象来模拟,就显得直观生动了。布朗运动的模拟,装有铁屑的试管模拟铁棒的磁化和退磁等都是过程模拟的成功例子。
热学中的统计方法和光本性的几率概念,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怎样从个别事件的无规律过渡到大量事件的有规律,成了模拟实验的设计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全同等可能过程,在不同时刻的空间比较可以等效变换成同一时刻不同状态的比较的方法,让全班同学同时掷币若干次,然后统计比较下列情况“国徽”朝上的次数:(1)某同学;(2)某小组同学;(3)全班同学,从而使学生既突破了难点又受到一次生动的方法论教育。
四、 模拟放大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学生往往对那些不易观察或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规律,因缺乏形象的感性材料而引起思维障碍。模拟放大正是采用空间放大和时间放大的方式,抓住本质特征,展现其生动直观形象,从而促进学生思维顺利想象。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生对之比较陌生,可以通过模拟放大的方法加以演示,让学生加深印象。具体方法是:把灌足有色水的气球跟各部分粗细不同,且在粗细不同的地方有竖直小侧管的水平玻璃管连接,让竖直小侧管管口向上。由于气球膜的收缩力对水产生的水压使气球内的水通过玻璃管流出,这时我们看到,水在各个侧管中上升的高度不同,接玻璃管粗处侧管的水面升得较高,接玻璃管细处侧管的水面升得较低,这说明流动液体的压强在管道细的地方比粗的地方小;而在同一管道中,管道细的地方液体流速大,管道粗的地方液体流速小,故实验表明:液体流速大处压强小,液体的流速小处压强大。
如果我们用手挤压气球,这时看到玻璃管中水的流速加大,同时所有小侧管中的水面下降;松手停止挤压气球,可看到玻璃管中水的流速变小,同时所有小侧管中的水面上升。用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演示,液体流速大时压强小,流速小时压强大。
液体表面张力实验中的“水面浮针”,学生感到新奇,但在分析受力时往往错误认为表面张力与重力平衡,经指出后又不理解沿液体表面作用的力并没有作用在针上。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形成概念过程中缺乏直观材料。为此,用一只较大的气球,充入少量气体,然后在上面放一根小铁棒,以此来模拟放大液面浮针,并指出液体表面张力同橡皮膜的张力,只作用在它们的表面,并没有作用在针(或棒)上,作用在针上的是因液体表面张力而产生的液面对针的支持力。通过令人信服的实验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表面张力的作用是保持液面不分裂。
综上所述,模拟法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最基础的方法,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方法,必将在开拓设计思路,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