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转变了传统观念,培养了教学效益。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片面性、极端性的做法,不仅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也严重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几方面的关系,对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凸现语文课程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不可偏废。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论述由过去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性质,进一步拓展了语文的内涵。但是,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却普遍出现了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忽视语文工具性训练的现象。这样的学习过程造成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低下,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不能不说是偏离了语文学习的轨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努力吸取营养,以丰富的知识积淀为保证,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基础知识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应辩证体现。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突出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力求革除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弊端。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是配角。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去“探究”“发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与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是正确处理开放与语文本位的关系。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但有的教师脱离课文的具体教学要求,把自己或让学生通过课外搜集的资料、信息,作为教学补充,把许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专业概念等,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大加阐释,因为取舍欠当而喧宾夺主,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和课堂教学的目标。这些做法表面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但大杂烩似的学习,不仅丢弃了语文教学的本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也极大地损害了语文教学中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四要正确处理教法与教学实效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体现创新思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小组讨论、演讲、表演、朗诵、辩论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可谓百花齐放,层出不穷。这些方法运用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及创新精神,还可以让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这些方法的应用,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必须以取得教学实效为前提,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指针,科学安排,而不是只流于表面形式,结果导致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所以,科学、艺术地使用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行为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尽最大可能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从而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效率。
五课内与课外要互为补充。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此观点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又出现了突破“课堂为中心”,每堂课的设计必有课外拓展内容,甚至随意脱离教学内容,忽视了课内知识教学的做法。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凭借和主要对象。我们拓展学习,联系生活,首先必须立足于教材,让学生直面教材,研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的桥梁。其实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是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情趣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善于引导,合理迁移的前提下,组织好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不可偏废。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论述由过去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性质,进一步拓展了语文的内涵。但是,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却普遍出现了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忽视语文工具性训练的现象。这样的学习过程造成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低下,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不能不说是偏离了语文学习的轨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努力吸取营养,以丰富的知识积淀为保证,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基础知识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应辩证体现。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突出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力求革除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弊端。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是配角。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去“探究”“发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与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是正确处理开放与语文本位的关系。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但有的教师脱离课文的具体教学要求,把自己或让学生通过课外搜集的资料、信息,作为教学补充,把许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专业概念等,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大加阐释,因为取舍欠当而喧宾夺主,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和课堂教学的目标。这些做法表面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但大杂烩似的学习,不仅丢弃了语文教学的本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也极大地损害了语文教学中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四要正确处理教法与教学实效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体现创新思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小组讨论、演讲、表演、朗诵、辩论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可谓百花齐放,层出不穷。这些方法运用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及创新精神,还可以让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这些方法的应用,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必须以取得教学实效为前提,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指针,科学安排,而不是只流于表面形式,结果导致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所以,科学、艺术地使用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行为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尽最大可能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从而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效率。
五课内与课外要互为补充。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此观点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又出现了突破“课堂为中心”,每堂课的设计必有课外拓展内容,甚至随意脱离教学内容,忽视了课内知识教学的做法。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凭借和主要对象。我们拓展学习,联系生活,首先必须立足于教材,让学生直面教材,研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的桥梁。其实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是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情趣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善于引导,合理迁移的前提下,组织好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