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picalpalmet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转变了传统观念,培养了教学效益。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片面性、极端性的做法,不仅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也严重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几方面的关系,对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凸现语文课程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不可偏废。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论述由过去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性质,进一步拓展了语文的内涵。但是,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却普遍出现了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忽视语文工具性训练的现象。这样的学习过程造成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低下,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不能不说是偏离了语文学习的轨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努力吸取营养,以丰富的知识积淀为保证,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基础知识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应辩证体现。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突出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力求革除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弊端。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是配角。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去“探究”“发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与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是正确处理开放与语文本位的关系。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但有的教师脱离课文的具体教学要求,把自己或让学生通过课外搜集的资料、信息,作为教学补充,把许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专业概念等,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大加阐释,因为取舍欠当而喧宾夺主,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和课堂教学的目标。这些做法表面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但大杂烩似的学习,不仅丢弃了语文教学的本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也极大地损害了语文教学中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四要正确处理教法与教学实效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体现创新思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小组讨论、演讲、表演、朗诵、辩论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可谓百花齐放,层出不穷。这些方法运用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及创新精神,还可以让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这些方法的应用,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必须以取得教学实效为前提,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指针,科学安排,而不是只流于表面形式,结果导致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所以,科学、艺术地使用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行为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尽最大可能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从而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效率。
  五课内与课外要互为补充。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此观点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又出现了突破“课堂为中心”,每堂课的设计必有课外拓展内容,甚至随意脱离教学内容,忽视了课内知识教学的做法。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凭借和主要对象。我们拓展学习,联系生活,首先必须立足于教材,让学生直面教材,研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的桥梁。其实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是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情趣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善于引导,合理迁移的前提下,组织好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其他文献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建设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让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活力,使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推动
由于中小学生在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科学认知以及技能形成等方面存在顺序性和阶段性,加之中小学在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上存在迥异,所以中小学各阶段体育教育存在着衔接性。    体育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由于学生在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科学认知以及技能形成等方面存在顺序性和阶段性。所以体育课程在中小学各阶段存在着衔接性。  认识和把握各学段教学的衔接性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科教学方面说,体育课程标准对各水平段的教
我国的新闻学专业的本科培养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逐渐进入了一个繁荣期,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新闻学本科教育开始出现了落后于新闻实践的现象,无法适合当代社会的职业要求。本文从当前新闻本科教育的模式和培养目标入手,分析了当前新闻学本科教育中所存在的新闻专业理念的缺失、新闻学通才教育的误区及新闻学机械化教育对培养合格新闻专业人才的影响,为新闻学的教学思路的改换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和我国近代报业的
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深入提供了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改进了课堂教学  模式,而且让学生置身于开放、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和谐发展。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倡导“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以学论教” 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推广。但必须注意的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
念好“学”字经,以学为研  学是一种模仿,是一种积淀,更是一种洗礼。  1、与书本网络学。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众多的机遇,也给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教师陈旧的教育教学思想若不能改变,课堂教学若没有教育理论的支撑,教师将迷失方向,失去信心。教研好比教学之舟的帆,我们要把握好舵,让它顺畅地驶向彼岸。为此,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要求教师研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