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学生体质下降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实施和谐的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出:体育教学领域目标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中能否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对体育教学领域目标认识不够深入、明确导致体育教学不和谐。
【关键词】和谐;体育教学;体质健康;领域目标
1 前言
调查显示,与2000年相比,2008年19至22岁的学生肺活量平均下降160至238毫升;50米跑成绩,87%的该年龄组出现下降;19至22岁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平均下降了3.6至5.2厘米;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的成绩也普遍下降;长跑项目成绩下降更加明显,男生1000米跑成绩平均多用时9.7至13.8秒;女生800米跑平均多用时9.2至12.6秒〔1〕。学生的体能与运动素质持续下降是一个普遍问题,现在大一刚进校的学生体质也大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已成为共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与中国经济腾飞、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现状极不和谐。
2 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大学生的体质下降的原因归纳为:一方面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
由于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都把课余时间用在了考级、考证和参加各种培训和选修课上〔2〕。其实,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学生学业压力也很大,但在这些地方学生体质下降并未成为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3〕。大学生学业负担偏重其实无可厚非,大学生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了适应社会,这不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必然原因。人类身体的变弱早在两足直立行走的史前时代就已经开始,而并非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只不过近现代工业加速了人类这种与动物身体相比的弱化〔4〕,大学生的体质在弱化,有缺陷体质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生物性素质的降低,只能用体育作为积极的弥补手段。
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严重缺乏的现象显得日益突出,国家的财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场地和器材是原因之一,但是不能成为学生体质下降的借口,我们不可能等解决高校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后,再来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
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尽管有种种因素,但体育运动的缺乏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5〕。人们往往把不参加体育活动归结为没有时间,但事实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人们认为在同一时间里有比参加体育活动更重要的事情要做〔6〕。因此,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真正落到实处的情况下,如果单纯地减轻学业负担、让学生休息充足、修建足够的场馆等,学生体质健康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学生时期是增强体质健康和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和自制力均很薄弱,易受环境的影响,亟需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学校体育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可以说举足轻重。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需要经过学校体育这个教育中介,才能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道路。因此,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学领域目标,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是否和谐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
3 对体育教学领域目标认识不够深入、明确导致体育教学的不和谐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核心部分“5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对高校体育教育适应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种多目标齐头并进的“全面教育”,在实践中确实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作为一种学校体育理想,它可能是适合的,但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校体育思想,它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正〔7〕。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如:“自主选课”、“课内外一体化”、“主副项兼修”、“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等,这些形式的改变确实对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基本上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在形式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学校教学项目或俱乐部教学有40多项,甚至还有对场地和设备要求极高的运动,比如高尔夫等。这样的运动是很新潮,但是实效如何呢?学生体质下降最严重的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耐力和反映运动系统能力的肌肉力量,而这两项恰恰是影响学生健康最重要的身体素质〔8〕。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一方面要按照《学生体质标准》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体育教学,以至于很多时候身体素质练习让路于兴趣。体育教学的效果最终都必须落实在学生的身上。在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适时地去发展他们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是责无旁贷的。如果是因为“满足兴趣”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锻炼,那就是对“满足兴趣”的误解。从“身体健康”和“终身体育”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兴趣”并由兴趣发展成习惯的意义要远大于“满足兴趣”。我们的体育教学打着“快乐体育”的名义满足了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的体质问题没有解决,这样的体育教学是“健康第一”吗?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吗?这值得我们体育工作者深深地思考!这样的体育最多只能称之为“亚体育”,它不是以学生为本,是不和谐的体育教学。
因此,当前体育教学并未突出体现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这说明体育教学存在不和谐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于对体育教学领域目标认识不够深入、明确造成的。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导致明确而有效率的行为,而且,还有助于结果的评估,有助于定量化地检验是否到达了目标,这种反馈对于目标的动机功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9〕。再好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如果对领域目标认识不够深入、明确,注定是不和谐的体育教学,因此,对体育教学领域目标深入、明确的认识是决定体育教学是否和谐的关键。
4 5个领域目标是有主有从的和谐发展4.1 5个领域目标与体质健康综述
何克抗说:“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没有强健的体魄,有再高尚的人格、再大的本领也无法为人民大众谋福利。当前在学校体育中应当注意的是,要强调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而不是任何其他的目的。”〔10〕他虽然说得比较绝对,但不无道理,从中看得出人民大众对学校体育的殷切希望。许瑞勋,吴长青说:“如果体育课能脚踏实地地解决好学生的体质问题,本身就是贯彻了‘健康第一’的原则,体育课程不能忽视体育本身的学科性质。”〔11〕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必须、也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才能提高,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是涉及到整个教育事业,学校体育只是培养的途径之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能使我们的学校体育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从当前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学校体育的讨论,很多都是围绕“5个领域目标”全面发展进行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有的甚至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当成了主线,这种主次不分的做法,也许是受到对“体质一元论”批判的影响。当前进行改革,探索合理的体育教学思想、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这是对的,但要注意“非此即彼”的不良做法,非此即彼极少是正确的,正确的答案经常存在于对所有可能性所作的批判性综合之中〔1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创新,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把它们推向极端,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那就是误区。 因此,学校体育即使它有一百个目的,主要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体质的增强促进健康,学生通过一定的运动手段和健身方法去完善和发展体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完善和发展心理和社会人格。
4.2 5个领域目标是1个基本点和4个基本因素的关系
学校体育应该在有明确的目标、注重实效的前提下,在师资、场馆、设备、器材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学生喜爱的运动。无论从“健康第一”,还是从“终身体育”来看,对学生体质健康都应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增强体质才能促进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终生体育打下很好的基础。如同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从而带动所有人共同富裕,这种以“点”带“面”才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谐的体育教学必须通过以“点”带“面”,从而实现“5个领域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把体育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层次。这个“点”就是体育教学应该抓住重点。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基础的东西。因此体育教学不是平等并列和均衡的全面发展,而是强调以体质健康为基础,有主有从的和谐发展——体质健康就是主,其余皆是从。对于体育教学的研究如果不考虑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终极效果,就难免陷入误区。当然我们要突破仅仅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纯生物学观念,从个体的角度看内含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包含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如同和谐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和谐体育教学在提高体质健康的同时必须关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样才能共赢。
如上所述,“5个领域目标”中的5个目标并非平行并列关系,而是一个基础和4个基本因素的关系。一个基础是指“身体健康”(主要指体质健康),这也是由“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所决定的。4个基本因素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运动参与因素与获取运动和健康知识有关,但这里强调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参与运动,即掌握认知身体健康的手段与方法,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运动技能因素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和练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他们参与运动,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因素则是指增强学生调控自己行为和态度的能力,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即自我生存所需的能力。
5 结束语
和谐体育教学并不是没有矛盾的体育教学,而是各种矛盾关系配合协调达到的一种相生相长的状态。其实这“5个领域目标”也是一种难解难分的联系,利益上的你争我夺,决不会发生在互不联系的绝缘体之间,对抗不仅表示了联系,而且也总是以加强联系为终结而导致联合。许多体育教学专家都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二是学到了新的知识,明白了新的道理;三是在技术上有所提高;四是在运动中与同伴相处和睦、愉快〔13〕。所以,要实现5个领域目标,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我们体育教学中不是一句空洞的话,应该抓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这一杠杆,通过教师个性化教学,使学生达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这也许就是和谐体育教学的真谛吧!
参考文献
〔1〕李莉.北京学生肥胖率超英赶美〔EB/OL〕.http://news.qq.com/a/20080601/001594.htm,2009~4~18.
〔2〕程墨.大学生应掌握两项终身锻炼技能〔N〕.中国教育报,2008~10~29(01).
〔3〕〔8〕段健芝,梁晔,安福秀.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8):1~4.
〔4〕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5.
〔5〕陈晓峰.学校体育——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事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3):106~109.
〔6〕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26.
〔7〕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88.
〔9〕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1.
〔10〕何克抗.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三)〔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14~20.
〔11〕许瑞勋,吴长青.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的划分及其逻辑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84~87.
〔12〕吴声洗,王小华.论体育教师的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1999,3:30~31.
〔1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54.
(责任编辑:陈 祎)
【关键词】和谐;体育教学;体质健康;领域目标
1 前言
调查显示,与2000年相比,2008年19至22岁的学生肺活量平均下降160至238毫升;50米跑成绩,87%的该年龄组出现下降;19至22岁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平均下降了3.6至5.2厘米;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的成绩也普遍下降;长跑项目成绩下降更加明显,男生1000米跑成绩平均多用时9.7至13.8秒;女生800米跑平均多用时9.2至12.6秒〔1〕。学生的体能与运动素质持续下降是一个普遍问题,现在大一刚进校的学生体质也大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已成为共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与中国经济腾飞、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现状极不和谐。
2 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大学生的体质下降的原因归纳为:一方面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
由于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都把课余时间用在了考级、考证和参加各种培训和选修课上〔2〕。其实,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学生学业压力也很大,但在这些地方学生体质下降并未成为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3〕。大学生学业负担偏重其实无可厚非,大学生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了适应社会,这不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必然原因。人类身体的变弱早在两足直立行走的史前时代就已经开始,而并非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只不过近现代工业加速了人类这种与动物身体相比的弱化〔4〕,大学生的体质在弱化,有缺陷体质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生物性素质的降低,只能用体育作为积极的弥补手段。
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严重缺乏的现象显得日益突出,国家的财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场地和器材是原因之一,但是不能成为学生体质下降的借口,我们不可能等解决高校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后,再来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
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尽管有种种因素,但体育运动的缺乏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5〕。人们往往把不参加体育活动归结为没有时间,但事实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人们认为在同一时间里有比参加体育活动更重要的事情要做〔6〕。因此,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真正落到实处的情况下,如果单纯地减轻学业负担、让学生休息充足、修建足够的场馆等,学生体质健康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学生时期是增强体质健康和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和自制力均很薄弱,易受环境的影响,亟需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学校体育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可以说举足轻重。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需要经过学校体育这个教育中介,才能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道路。因此,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学领域目标,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是否和谐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
3 对体育教学领域目标认识不够深入、明确导致体育教学的不和谐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核心部分“5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对高校体育教育适应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种多目标齐头并进的“全面教育”,在实践中确实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作为一种学校体育理想,它可能是适合的,但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校体育思想,它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正〔7〕。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如:“自主选课”、“课内外一体化”、“主副项兼修”、“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等,这些形式的改变确实对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基本上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在形式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学校教学项目或俱乐部教学有40多项,甚至还有对场地和设备要求极高的运动,比如高尔夫等。这样的运动是很新潮,但是实效如何呢?学生体质下降最严重的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耐力和反映运动系统能力的肌肉力量,而这两项恰恰是影响学生健康最重要的身体素质〔8〕。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一方面要按照《学生体质标准》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体育教学,以至于很多时候身体素质练习让路于兴趣。体育教学的效果最终都必须落实在学生的身上。在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适时地去发展他们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是责无旁贷的。如果是因为“满足兴趣”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锻炼,那就是对“满足兴趣”的误解。从“身体健康”和“终身体育”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兴趣”并由兴趣发展成习惯的意义要远大于“满足兴趣”。我们的体育教学打着“快乐体育”的名义满足了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的体质问题没有解决,这样的体育教学是“健康第一”吗?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吗?这值得我们体育工作者深深地思考!这样的体育最多只能称之为“亚体育”,它不是以学生为本,是不和谐的体育教学。
因此,当前体育教学并未突出体现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这说明体育教学存在不和谐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于对体育教学领域目标认识不够深入、明确造成的。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导致明确而有效率的行为,而且,还有助于结果的评估,有助于定量化地检验是否到达了目标,这种反馈对于目标的动机功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9〕。再好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如果对领域目标认识不够深入、明确,注定是不和谐的体育教学,因此,对体育教学领域目标深入、明确的认识是决定体育教学是否和谐的关键。
4 5个领域目标是有主有从的和谐发展4.1 5个领域目标与体质健康综述
何克抗说:“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没有强健的体魄,有再高尚的人格、再大的本领也无法为人民大众谋福利。当前在学校体育中应当注意的是,要强调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而不是任何其他的目的。”〔10〕他虽然说得比较绝对,但不无道理,从中看得出人民大众对学校体育的殷切希望。许瑞勋,吴长青说:“如果体育课能脚踏实地地解决好学生的体质问题,本身就是贯彻了‘健康第一’的原则,体育课程不能忽视体育本身的学科性质。”〔11〕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必须、也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才能提高,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是涉及到整个教育事业,学校体育只是培养的途径之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能使我们的学校体育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从当前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学校体育的讨论,很多都是围绕“5个领域目标”全面发展进行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有的甚至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当成了主线,这种主次不分的做法,也许是受到对“体质一元论”批判的影响。当前进行改革,探索合理的体育教学思想、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这是对的,但要注意“非此即彼”的不良做法,非此即彼极少是正确的,正确的答案经常存在于对所有可能性所作的批判性综合之中〔1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创新,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把它们推向极端,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那就是误区。 因此,学校体育即使它有一百个目的,主要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体质的增强促进健康,学生通过一定的运动手段和健身方法去完善和发展体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完善和发展心理和社会人格。
4.2 5个领域目标是1个基本点和4个基本因素的关系
学校体育应该在有明确的目标、注重实效的前提下,在师资、场馆、设备、器材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学生喜爱的运动。无论从“健康第一”,还是从“终身体育”来看,对学生体质健康都应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增强体质才能促进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终生体育打下很好的基础。如同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从而带动所有人共同富裕,这种以“点”带“面”才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谐的体育教学必须通过以“点”带“面”,从而实现“5个领域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把体育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层次。这个“点”就是体育教学应该抓住重点。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基础的东西。因此体育教学不是平等并列和均衡的全面发展,而是强调以体质健康为基础,有主有从的和谐发展——体质健康就是主,其余皆是从。对于体育教学的研究如果不考虑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终极效果,就难免陷入误区。当然我们要突破仅仅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纯生物学观念,从个体的角度看内含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包含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如同和谐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和谐体育教学在提高体质健康的同时必须关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样才能共赢。
如上所述,“5个领域目标”中的5个目标并非平行并列关系,而是一个基础和4个基本因素的关系。一个基础是指“身体健康”(主要指体质健康),这也是由“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所决定的。4个基本因素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运动参与因素与获取运动和健康知识有关,但这里强调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参与运动,即掌握认知身体健康的手段与方法,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运动技能因素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和练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他们参与运动,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因素则是指增强学生调控自己行为和态度的能力,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即自我生存所需的能力。
5 结束语
和谐体育教学并不是没有矛盾的体育教学,而是各种矛盾关系配合协调达到的一种相生相长的状态。其实这“5个领域目标”也是一种难解难分的联系,利益上的你争我夺,决不会发生在互不联系的绝缘体之间,对抗不仅表示了联系,而且也总是以加强联系为终结而导致联合。许多体育教学专家都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二是学到了新的知识,明白了新的道理;三是在技术上有所提高;四是在运动中与同伴相处和睦、愉快〔13〕。所以,要实现5个领域目标,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我们体育教学中不是一句空洞的话,应该抓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这一杠杆,通过教师个性化教学,使学生达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这也许就是和谐体育教学的真谛吧!
参考文献
〔1〕李莉.北京学生肥胖率超英赶美〔EB/OL〕.http://news.qq.com/a/20080601/001594.htm,2009~4~18.
〔2〕程墨.大学生应掌握两项终身锻炼技能〔N〕.中国教育报,2008~10~29(01).
〔3〕〔8〕段健芝,梁晔,安福秀.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8):1~4.
〔4〕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5.
〔5〕陈晓峰.学校体育——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事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3):106~109.
〔6〕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26.
〔7〕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88.
〔9〕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1.
〔10〕何克抗.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三)〔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14~20.
〔11〕许瑞勋,吴长青.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的划分及其逻辑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84~87.
〔12〕吴声洗,王小华.论体育教师的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1999,3:30~31.
〔1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54.
(责任编辑:陈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