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防治瘟疫的?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ck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仲景

瘟疫导致民生凋敝


  元朝医学家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瘟疫五》中讲到:“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讲瘟疫“发病急剧,证情险恶”。 瘟疫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就是由强烈致病性微生物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具有急性、易传染性、高致死率等特点。瘟疫种类繁多,例如黑死病、鼠疫、天花、霍乱、瘴气等几十种传染病,都曾经在全球各地泛滥。世界历史上,人类遭遇了无数次的瘟疫,有些瘟疫尤其严重,像雅典大瘟疫、安东尼瘟疫、查士丁尼瘟疫、欧洲黑死病、印第安天花瘟疫、西班牙大流感、俄国斑疹伤寒等等,都造成了不计其数的人死亡。回观中国历史,自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20世纪,记载在册的瘟疫,较大规模的就达数百次之多,常是三年一小疫,十年一大疫。
  古代医学不发达,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限,一些具有传染性的小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很可能发展成大范围致命性的传染病。像黄热病、霍乱、疟疾这些在现代很容易治疗的疾病,在古代对人类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古人面对凶猛的瘟疫,初期几乎是束手无策,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他们曾将其归因于鬼神。神话传说中曾讲到:五帝之一颛顼大帝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是瘟鬼,专门负责传播瘟疫。生产力低下的先秦时期,瘟疫一旦爆发,人们会请专业的驱疫鬼者来作法,史载中提到这些人“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汉代出现疫情之后,皇帝会先下一道“罪己诏”,因為他们认为瘟疫是上天在警示自己,作为人间管理的一把手,必须自我批评,恳求得到上天的饶恕。
  两汉时期是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后世历史学家统计,自公元119年至217年的近百年间,就曾发生过几十次大瘟疫。而在东汉末年的数十年间,大瘟疫更是连绵不断,其死亡人数之多,已无从统计。尤其是东汉末年,在王朝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一种可怕的伤寒以空前的速度席卷每一个角落,病毒主要通过动物(马、牛、羊等)作为中间宿主传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病,患者身体上会出现血斑淤块,同时高热致喘,气绝而死。这瘟疫流传起来十分凶猛,在古籍中可以找到许多描写当时惨烈景象的文字。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建安二十二年,疠气盛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操《蒿里行》也提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也记载:“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三国时期,全国人口不到一千万,不只是战争原因,亦有瘟疫推波助澜。面对瘟疫,不仅普通民众因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而大量死亡,那些一向养尊处优的上层人士也难逃厄运。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都是因瘟疫而死。
  尽管在古代并没有明确的相关记载,一些人口统计数据也很不准确,但我们仍可从一些史书留下的文字中感受到当时瘟疫的可怕。
明朝医学家吴又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温疫论》一书,揭开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新篇章。

被瘟疫左右的三国乱世


  东汉末年战事频仍,民不聊生。在此情形下,瘟疫的到来无疑是雪上加霜。东汉王朝虽已灭亡,但瘟疫还没有消失,到三国和晋朝,它又持续了很长时间。历史学家裴松之曾说,这场瘟疫“自中原酷乱,至于建安,数十年间生民殆尽。比至小康,皆百死之余耳”。而据《晋书》的记载,甚至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十二月,瘟疫都还时有发生,“是月大疫,洛阳死者大半”。
  这场瘟疫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令国内外的专家开始推论其起源,但各家说法不一。英国医学家弗雷德里克·卡特赖特认为,这场瘟疫的源头是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他在《疾病改变历史》中称:公元1世纪末,一个残忍好战的民族出现了……匈奴人带来了新的传染病,造成了被历史学家称为“瘟疫的一系列疫症的流行”。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瘟疫与匈奴无关,极有可能源自大汉内部。当时混乱不堪的局势,各方军阀都在招兵买马,吏治腐败,官府横征暴敛尤甚,加之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饿殍遍野,来不及掩埋,从而滋生了瘟疫。   公元183年,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趁民间大疫流行,用符咒之水医治病人,病情好转后,百姓将他们奉为神灵。十几年间竟然发展到了数十万信徒的规模。当时机成熟后,他们便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发起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可以说,瘟疫与政治互相作用,瘟疫的流行正是黄巾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这次农民起义因其本身的弱点,最后遭到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基本上名存实亡。为了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朝廷不得不给予地方更多的军事权力,从而为以后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持续多年的大瘟疫对三国格局的形成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时的曹操号称有80万大军,但由于军中瘟疫肆虐,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正如《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到:“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如果没有瘟疫的影响,三国又是否会是另一种局面?

防疫方法輪番上阵


  虽然瘟疫来临时,古人并没有多少有效的办法抵抗,但人们并没有坐以待毙。当人们发现一些愚昧的做法不足以制止瘟疫时,很多头脑清楚的人站了出来,其中有政府官员,也有对防治瘟疫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医。
  第一个方法是隔离,史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人们把患者隔离开来治疗,切断瘟疫的传染源,降低其他人的患病率,这是自古至今都在采用的办法。在汉代,人们设置类似隔离医院的设施“病迁坊”,用来隔离麻风病人。到唐朝,“病迁坊”发展为佛教会设立的“病人坊”,内有僧人专门为患者治病,相当于现代的慈善机构。武则天时期改称为“悲田养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
  第二个方法是掩埋因传染病而死亡的尸体,并且建立疫情检疫系统。先秦时期就有掩埋因传染病而死之人的意识,到宋朝,政府还会给这样的行为以奖励。湖北出土文物《封诊式》竹简中有明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清朝刊行的《海录》中提到:“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
  第三个方法是研制治疗瘟疫的中药。众多医学家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这些医学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他广泛收集民间药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当时人所称的“伤寒”,与我们现代所认识的伤寒并非同一个概念。后世研究者认为,东汉时期的“伤寒”其实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张仲景在书中提出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方法来判断病症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这是那个瘟疫肆虐的年代里最为宝贵的财富。
  关于张仲景,还有一个“饺子防瘟疫”的有趣故事。当时,张仲景发现瘟疫爆发与天气时寒时暖有关。为了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他发明了“祛寒娇耳汤”,也就是最早的饺子,饺子馅是煮熟切碎的羊肉、辣椒和配制的祛寒药材。其实饺子并不能防治瘟疫,只是馅料可以祛除人体内的寒气。
  除了张仲景,很多中医在防治瘟疫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晋朝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等治疗瘟疫的方剂。元朝医学家朱丹溪认为治疗瘟疫有三法,分别是宜补,宜散,宜降。明朝医学家吴又可认为瘟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他留下的治疫方剂现在仍然在指导临床实践。清朝名医余师愚发明“清瘟败毒饮”,对于防治瘟疫效果显著。
  民间也有许多治疗瘟疫的偏方。东汉马援在出征交趾(今越南)时遭遇瘟疫,军医建议用薏苡仁预防瘴气,有一定成效;在井上加栏加盖,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必要时在井水里加药,大家喝了可以防治瘟疫。总之为了治病,古人想尽了办法,才使得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得以存活。
其他文献
在恩古尼语中,约翰内斯堡被称作“伊高比”,意为“黄金之城”。正是金矿的发现和开发,使得约堡一跃成为南非最大、经济最繁荣的城市。左页上图为约堡市郊的一角风光,右页上图为约堡有名的景观:盛开的蓝花楹。  在许多国人的印象里,非洲是原始、贫穷、混乱的代名词。而在前往非洲经商的华人眼中,这是一片充满商机和前景的希望之地,承载着他们的致富梦想。  这些华人远渡重洋到达非洲,或是在当地开办工厂,提供大量的就业
“作为一个车手,我深知精准的重要性,选择电动剃须刀也是一样!”尼科罗斯伯格对记者们说到。对于这句话,相信世界一级方程式(F1)赛车迷们都能理解得相当透彻。F1正式比赛中,每场比赛接近两个小时,最高时速可以达到约320公里。即使有很多的弯道,整场比赛下来的平均时速也会达到200公里左右,哪怕是每一毫秒车手都必须全神贯注,不能出现丝毫闪失,否则不但没有好成绩,而且很有可能出现车毁退赛的状况。对于难以操
这么多年看过不少标榜“科技感”的影片,但唯独只对一个物件印象深刻,那就是90年代中期史泰龙主演的一部科幻动作片,片中这位肌肉酷男被冰冻了几十年,因此和未来世界格格不入,当他被解冻的时候,医生手里拿的一个玩意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并且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而这个在当时看似天方夜谭的“宝贝”,现在就拿在我的手里。  其实这个名为平板电脑的家伙,对于科技潮人来说已经不新鲜了,虽然比尔·盖茨早在2002年
左页图为文保科技部所在的西三所,也就是文物修复师工作的地方。“静”,是这里给人最深的印象。随着八点钟的到来,这里像被施了魔法的空间,时间、人声,都冻结起来。  從皇宫到故宫博物院,这是紫禁城的涅槃。  辛亥革命后,当局于1914年在紫禁城建立了古物陈列所,至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为了保卫民主革命成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1925年10月10日宣布成立了“故宫博物院”。
仿佛在一夜之间,平板电视便成为了各大家电卖场中最闪亮的主角。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技术名词和概念的迎面而来。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平板电视还属于新兴事物,面对各类媒体上不断推陈出新或标新立异的广告宣传,尤其是颇受争议的某些平板电视厂商所创造的如"六基色"、"量子芯"等概念,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它们?其实,只要有机会走进这些概念的后面,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5年前,给你一万元的笔记本电脑采购预算,只能扛回一台灰黑色的方盒子。少得可怜的内存容量,对主流游戏支持力不从心的显卡——享受多媒体娱乐?对不起,您还得掏钱!而今天,笔记本电脑已不再是什么鲍翅扇贝,你再掏出一万元,靓丽时尚的造型可以让你挑花了眼;直追台式机的硬件配置,对于主流的多媒体娱乐也是游刃有余——移动多媒体娱乐中心,离你已经近在咫尺,你能抵挡它的诱惑吗?
从八年前开始自学气象知识起,我一直有个非常疯狂的念头——在中国追逐风暴。2019年夏天,我开始自学摄影,不断模仿、学习前辈们的拍摄思路和后期技法,但紧随而来的疫情、长时间的居家隔离,让我遇上了摄影的“瓶颈期”,也让我沉下心来仔细思考,探索属于自己的摄影题材。最终,我听从内心,决定重拾儿时的梦想,追逐风暴。从南昌出发记录糙面云和“火烧暴风雨”  2020年,我与家人一起待在乡下,过完了史上最冷清的春
也许是巧合,《新潮电子》10岁的生日恰逢笔记本电脑20岁的诞辰;  也许是巧合,《新潮电子》成长的10年恰恰伴随着笔记本电脑发展最快的10个年头;  同样的巧合,10年前,笔记本电脑正好开始走出商务工具的封闭空间,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一员。  下面,请随我们一起关注笔记本电脑的10年发展,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本”是无限精彩。
如果说巴黎是法国的心脏,那么普罗旺斯就是法国的灵魂,而普罗旺斯的灵魂则是薰衣草。薰衣草的名字来源于拉丁文“lavare”,意即“洗”。相传,圣母玛利亚曾对着薰衣草祈祷,所以,薰衣草不但有持续不散的香味,还有驱逐魔鬼的能力,直接用浸泡过薰衣草的水来洗衣服或洗澡,就能驱魔除病。薰衣草原产于地中海,现在遍布全世界,而品质最佳的还是在普罗旺斯的山区。  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曾经将薰衣草比作“普罗旺斯美丽
群体,英文注释Group;团队,英文注释Team,团队不同于群体。群体可能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具备高度的斗能力,而一个有高度竞争力、战斗力的团队,必须有“团队精神”(Team spirit)。在商务活动中,优秀的团队精神成为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出色的商务团队领袖能够创造一种机制和组织氛围,使团队成员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产生最大的工作效率、效果。作为商务团队的领袖,需要具有更高效率、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