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过程,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是传统的教学过分地强调预设与封闭,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以及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把教学仅仅看成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将原本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人为地变成了知识的简单搬运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思维能力、广泛灵活的迁移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针对上述不足,笔者认为教学并不是一种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思路展开的,而是要根据学生听课情形的客观变化,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的因素,以生成新的超出计划的教学流程.可见,动态生成式教学更加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性、学生的主动建构性,符合当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怎样促使教学动态化,真正实现教学的生成呢?
一、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化策略
动态生成式教学认为教学并不是一种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听课情形的客观变化,由教师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时进行调整,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的因素,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动态生成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性、学生的主动建构,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符合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动态生成不是被动和盲目的,必须靠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发掘,并且还要在营造优质的动态上下功夫.动态不优化,无论是新的教学状态还是新知识、新智慧、新激情都无法生成.怎样促使教学动态化,真正实现教学的生成呢?
1.转换观念,开发生成空间
观念决定一个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是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师生生命力生成的前提.教学活动中,师与生、教与学是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是二者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与沟通,用动态生成观指导课堂教学,关键的问题是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2.设计弹性方案,拓展生成空间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会遭遇阻滞.通过提出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能有效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动态生成思维活动的弹性问题,为学生留下弹性空间.比如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时,关注他们的发散思维,让思维发散的学生发言等,这是教师组织好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3.把握实施过程,深化生成空间
再好的预设如果没有有效的实施,也是白纸一张.设计得再完美的构想,也是“固化”的、一堆毫无生气的东西.如何使其“鲜活”起来,成为师生生命力动态生成的媒介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以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成空间.
(1)营造民主氛围,激发生成意识.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有动态生成?从这一理念出发,教师绝不能再独霸课堂,“消化”学生,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动态生成得以表征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和谐的师生之间所营造的民主氛围.
(2)观察学生思维,捕捉生成资源.
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自主生成的结果,而且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得以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学生的思路往往更能揭示他们当前认识发展中的独特状态,这种独特状态可能正是学生思维发生障碍的关键所在,可能是对问题的片面或错误的理解,或者是从另一个角度所做出的创造性思考.无论哪种情况,教师都应该透析出思维背后所映衬的知识组织的质量和效率,捕捉学生的这种独特性思维.
(3)及时点拨,深化生成资源.
学生的“原创性”的思路有时是基于独特创造的精彩见解,有时则是一种错误理解或是一种暂时难辨真伪的模糊表征,教师要做的是首先要承认学生思路的合理性,并创造机会使这些思路展示其本来的面目,前者是很容易获得教师首肯的,但对于后者来说,教师往往会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而倾向于采用简单否定的处理方式.其实学生错误或模糊的思路正反映了他们当前的认识冲突,或知识迁移上的障碍所在,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洞察、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有效工具,找出某些错误的“合理性”,及时沟通、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不平衡”状态,在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认识上获得质的飞跃.
二、结束语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的真实展开与推进是很难被规约与计划的.我们应该用动态生成观来指导课堂教学,虽然这样做有可能会使教学处于一个“无序”的混乱状态,但教师的教学机智化处理却可以使教学重新达到“有序”的境界,只要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回归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就会得到应有的发挥,课堂教学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一、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化策略
动态生成式教学认为教学并不是一种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听课情形的客观变化,由教师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时进行调整,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的因素,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动态生成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性、学生的主动建构,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符合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动态生成不是被动和盲目的,必须靠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发掘,并且还要在营造优质的动态上下功夫.动态不优化,无论是新的教学状态还是新知识、新智慧、新激情都无法生成.怎样促使教学动态化,真正实现教学的生成呢?
1.转换观念,开发生成空间
观念决定一个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是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师生生命力生成的前提.教学活动中,师与生、教与学是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是二者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与沟通,用动态生成观指导课堂教学,关键的问题是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2.设计弹性方案,拓展生成空间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会遭遇阻滞.通过提出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能有效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动态生成思维活动的弹性问题,为学生留下弹性空间.比如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时,关注他们的发散思维,让思维发散的学生发言等,这是教师组织好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3.把握实施过程,深化生成空间
再好的预设如果没有有效的实施,也是白纸一张.设计得再完美的构想,也是“固化”的、一堆毫无生气的东西.如何使其“鲜活”起来,成为师生生命力动态生成的媒介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以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成空间.
(1)营造民主氛围,激发生成意识.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有动态生成?从这一理念出发,教师绝不能再独霸课堂,“消化”学生,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动态生成得以表征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和谐的师生之间所营造的民主氛围.
(2)观察学生思维,捕捉生成资源.
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自主生成的结果,而且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得以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学生的思路往往更能揭示他们当前认识发展中的独特状态,这种独特状态可能正是学生思维发生障碍的关键所在,可能是对问题的片面或错误的理解,或者是从另一个角度所做出的创造性思考.无论哪种情况,教师都应该透析出思维背后所映衬的知识组织的质量和效率,捕捉学生的这种独特性思维.
(3)及时点拨,深化生成资源.
学生的“原创性”的思路有时是基于独特创造的精彩见解,有时则是一种错误理解或是一种暂时难辨真伪的模糊表征,教师要做的是首先要承认学生思路的合理性,并创造机会使这些思路展示其本来的面目,前者是很容易获得教师首肯的,但对于后者来说,教师往往会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而倾向于采用简单否定的处理方式.其实学生错误或模糊的思路正反映了他们当前的认识冲突,或知识迁移上的障碍所在,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洞察、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有效工具,找出某些错误的“合理性”,及时沟通、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不平衡”状态,在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认识上获得质的飞跃.
二、结束语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的真实展开与推进是很难被规约与计划的.我们应该用动态生成观来指导课堂教学,虽然这样做有可能会使教学处于一个“无序”的混乱状态,但教师的教学机智化处理却可以使教学重新达到“有序”的境界,只要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回归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就会得到应有的发挥,课堂教学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