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拉明戈舞者
海蛞蝓是多种外壳消失或退化的腹足动物的泛称。上面这种外观艳丽的海蛞蝓名叫“红色舞娘”,它们吃什么东西,外表就会变成什么颜色。它们舞姿曼妙、色彩华丽,就像盛装的弗拉明戈舞者。这些舞者不单舞姿惊艳,还有独门绝技——当它们受到威胁时,会利用炫目的颜色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绿光蜗牛
贻贝“粘得牢”
贻贝只有人的指甲盖大小,层层叠叠地生长在坚硬的礁石上,想把它们抠出来还十分不易。贻贝能够如此“粘得牢”的秘诀在于它们的“脚底”长有类似根须的足丝,这种足丝一旦遇到适当硬度的物体时,就会喷射出来,将自己牢牢地“贴”在礁石表面上。这股黏合力足以保证它们能够经受住惊涛拍岸的考验,不被海浪轻易卷走。科学家们希望通过研究贻贝惊人的黏合力,创造出一种适用于海水的水下胶黏剂。他们还希望研究贻贝黏合物中的某种特殊物质,来解决人的膝关节和髋关节等关节黏合处的问题。
贝壳从何而来
刚出生的贝类就有一个硬硬的壳吗?不是的。贝类幼虫身体柔软,外层皮肤自背部褶皱成外套膜(就像鸡蛋壳内层的膜),将身体包裹,这层膜的分泌物质能形成保护用的石灰质壳。最初的壳又薄又软,幼虫一点点长大,外套膜不断地分泌石灰质,壳也就越变越大。由于食物、温度等因素影响外套膜分泌机能,故贝壳的生长速度是不同的,因此会在贝壳表面形成生长线,表现出其生长的快慢。
“甜心”蛤蜊
一类略显低调的贝类是体形较大的太平洋牡蛎。太平洋牡蛎喜欢躺在阳光充足、靠近珊瑚礁群且有海藻生存的浅滩处。它们对浮游生物不是很感兴趣,最爱的食物是一种微型藻类。当微型藻类孢子落进其贝壳内部时,通过光合作用会产生糖。太平洋牡蛎幼虫就以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方式尽情地享受“藻类糖果”。作为回报,牡蛎坚硬的外壳也为微型藻类提供了安全的庇护之所。
凶残“屠夫”
海蝴蝶
“海蝴蝶”是海蜗牛的一种,它们不像一般腹足类那样爬来爬去,而是过着浮游生活。其实这是一种有着透明壳的海螺,叫翼足螺。由于它们游泳的样子多少有点像蝴蝶,所以有“海蝴蝶”之称,它们用两支像蝴蝶小翅膀一样的侧足游泳、搬运食物,甚至捕捉水蜘蛛一类的猎物。
“迪斯科灯”蛤蜊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一项研究中揭示了一种奇特蛤蜊在浮夸背后的良苦用心。为什么要发光?答案是“求关注”,或者“吓唬你”! 这种奇特蛤蜊的学名叫圆栉锉蛤,也被科学家称为“迪斯科蛤”,是因为它们的组织会产生类似迪斯科舞厅频闪的灯光效果。圆栉锉蛤频闪发光的重要意义在于:在黑暗中吸引具有趋光性的浮游生物或者吓跑掠食者。
科学家利用高功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它们的闪光来源于两层特殊的组织,一层组织可以反射光线(且反射性能非常好);另一层组织可以吸收光线。当两层组织快速卷起和舒展开时,反射光就会产生如迪斯科舞厅频闪的效果。
东南亚新蜗牛物种
科学家在东南亚发现的蜗牛新物种,体格不超过2毫米,但外壳非常华丽,看起来像来自另一颗星球的生物。不过,这种蜗牛依赖独特的石灰岩山丘环境,它们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了。
曾经繁盛的菊石
在时间的长河中,头足类演变成奇怪而又复杂的形态,菊石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菊石最早见于晚古生代泥盆纪,而在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菊石已全部灭绝。菊石全部为海生,它们的外壳呈螺旋状,直径大小不等,小型菊石的外壳直径只有十几厘米,而巨型菊石的外壳直径可达3米。菊石是不善于活动的动物,外壳房室中有许多气囊,通过调节气囊中空气的量,能在水中自如上升或下降,且能保持运动的平衡。它们大部分时间漂浮于海面,还会通过喷水来推进身体。
菊石的出现显然是软体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时,成千上万的菊石随处可见。但是,菊石“盛世”最终于6500万年前落幕。白垩纪末大灭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菊石同称霸一时的恐龙等大量物种一道灭绝。但是,被称为菊石远亲、为数不多的鹦鹉螺却成功逃过一劫。
“长牙的”菊石
断尾求生
行动缓慢的软体动物也会演变出各种求生战术,避免成为别人的盘中餐。会断尾逃生的萨摩蜗牛就是软体动物中聪明的“适者”之一。当它们遇到危险时,会勇敢地舍弃自己的尾巴以求存活。不久之后,断尾又会重新长出。
美丽的鹦鹉螺
在亚热带、热带数百米深的海底,生活着一种古老而原始的动物——鹦鹉螺。它们和乌贼、鱿鱼等同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纲,已存在上亿年,素有“活化石”之称。目前世界上仅存四种鹦鹉螺。是的,它们正濒临灭绝。
鹦鹉螺的壳里面分隔了许多小室,最末尾的一个房室最大,是动物居住的地方,被称为“住室”。其他的小室贮满空气,又称“气室”。气室之间有管道相通,用以调节室内气体分布,控制身体沉浮。它们依靠喷水来推动圆锥形身体在碧波中遨游,活像一艘潜艇。
由于美丽的外表,鹦鹉螺受到过度捕捉。如今,鹦鹉螺越来越少,但仍有人在深海播洒诱饵,用以吸引隐藏在海洋深处的珍稀鹦鹉螺。
海蛞蝓是多种外壳消失或退化的腹足动物的泛称。上面这种外观艳丽的海蛞蝓名叫“红色舞娘”,它们吃什么东西,外表就会变成什么颜色。它们舞姿曼妙、色彩华丽,就像盛装的弗拉明戈舞者。这些舞者不单舞姿惊艳,还有独门绝技——当它们受到威胁时,会利用炫目的颜色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绿光蜗牛

贻贝“粘得牢”
贻贝只有人的指甲盖大小,层层叠叠地生长在坚硬的礁石上,想把它们抠出来还十分不易。贻贝能够如此“粘得牢”的秘诀在于它们的“脚底”长有类似根须的足丝,这种足丝一旦遇到适当硬度的物体时,就会喷射出来,将自己牢牢地“贴”在礁石表面上。这股黏合力足以保证它们能够经受住惊涛拍岸的考验,不被海浪轻易卷走。科学家们希望通过研究贻贝惊人的黏合力,创造出一种适用于海水的水下胶黏剂。他们还希望研究贻贝黏合物中的某种特殊物质,来解决人的膝关节和髋关节等关节黏合处的问题。
贝壳从何而来
刚出生的贝类就有一个硬硬的壳吗?不是的。贝类幼虫身体柔软,外层皮肤自背部褶皱成外套膜(就像鸡蛋壳内层的膜),将身体包裹,这层膜的分泌物质能形成保护用的石灰质壳。最初的壳又薄又软,幼虫一点点长大,外套膜不断地分泌石灰质,壳也就越变越大。由于食物、温度等因素影响外套膜分泌机能,故贝壳的生长速度是不同的,因此会在贝壳表面形成生长线,表现出其生长的快慢。
“甜心”蛤蜊
一类略显低调的贝类是体形较大的太平洋牡蛎。太平洋牡蛎喜欢躺在阳光充足、靠近珊瑚礁群且有海藻生存的浅滩处。它们对浮游生物不是很感兴趣,最爱的食物是一种微型藻类。当微型藻类孢子落进其贝壳内部时,通过光合作用会产生糖。太平洋牡蛎幼虫就以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方式尽情地享受“藻类糖果”。作为回报,牡蛎坚硬的外壳也为微型藻类提供了安全的庇护之所。
凶残“屠夫”

海蝴蝶
“海蝴蝶”是海蜗牛的一种,它们不像一般腹足类那样爬来爬去,而是过着浮游生活。其实这是一种有着透明壳的海螺,叫翼足螺。由于它们游泳的样子多少有点像蝴蝶,所以有“海蝴蝶”之称,它们用两支像蝴蝶小翅膀一样的侧足游泳、搬运食物,甚至捕捉水蜘蛛一类的猎物。
“迪斯科灯”蛤蜊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一项研究中揭示了一种奇特蛤蜊在浮夸背后的良苦用心。为什么要发光?答案是“求关注”,或者“吓唬你”! 这种奇特蛤蜊的学名叫圆栉锉蛤,也被科学家称为“迪斯科蛤”,是因为它们的组织会产生类似迪斯科舞厅频闪的灯光效果。圆栉锉蛤频闪发光的重要意义在于:在黑暗中吸引具有趋光性的浮游生物或者吓跑掠食者。
科学家利用高功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它们的闪光来源于两层特殊的组织,一层组织可以反射光线(且反射性能非常好);另一层组织可以吸收光线。当两层组织快速卷起和舒展开时,反射光就会产生如迪斯科舞厅频闪的效果。

东南亚新蜗牛物种
科学家在东南亚发现的蜗牛新物种,体格不超过2毫米,但外壳非常华丽,看起来像来自另一颗星球的生物。不过,这种蜗牛依赖独特的石灰岩山丘环境,它们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了。
曾经繁盛的菊石
在时间的长河中,头足类演变成奇怪而又复杂的形态,菊石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菊石最早见于晚古生代泥盆纪,而在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菊石已全部灭绝。菊石全部为海生,它们的外壳呈螺旋状,直径大小不等,小型菊石的外壳直径只有十几厘米,而巨型菊石的外壳直径可达3米。菊石是不善于活动的动物,外壳房室中有许多气囊,通过调节气囊中空气的量,能在水中自如上升或下降,且能保持运动的平衡。它们大部分时间漂浮于海面,还会通过喷水来推进身体。
菊石的出现显然是软体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时,成千上万的菊石随处可见。但是,菊石“盛世”最终于6500万年前落幕。白垩纪末大灭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菊石同称霸一时的恐龙等大量物种一道灭绝。但是,被称为菊石远亲、为数不多的鹦鹉螺却成功逃过一劫。
“长牙的”菊石

断尾求生
行动缓慢的软体动物也会演变出各种求生战术,避免成为别人的盘中餐。会断尾逃生的萨摩蜗牛就是软体动物中聪明的“适者”之一。当它们遇到危险时,会勇敢地舍弃自己的尾巴以求存活。不久之后,断尾又会重新长出。
美丽的鹦鹉螺
在亚热带、热带数百米深的海底,生活着一种古老而原始的动物——鹦鹉螺。它们和乌贼、鱿鱼等同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纲,已存在上亿年,素有“活化石”之称。目前世界上仅存四种鹦鹉螺。是的,它们正濒临灭绝。
鹦鹉螺的壳里面分隔了许多小室,最末尾的一个房室最大,是动物居住的地方,被称为“住室”。其他的小室贮满空气,又称“气室”。气室之间有管道相通,用以调节室内气体分布,控制身体沉浮。它们依靠喷水来推动圆锥形身体在碧波中遨游,活像一艘潜艇。
由于美丽的外表,鹦鹉螺受到过度捕捉。如今,鹦鹉螺越来越少,但仍有人在深海播洒诱饵,用以吸引隐藏在海洋深处的珍稀鹦鹉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