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审美情趣焕发中职语文教学魅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f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感受美的因素,得到美的熏陶。培养感知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提升道德思考,规范良好道德认识。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感知美;鉴赏美;规范道德
  
  卢梭说:“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密切联系,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美能唤起人的善良感情,而同情心忠诚爱温柔,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积极作用的力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去感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呢?首先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注重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平时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通过一句话、一个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发现教师身上的美并去模仿,从而调动学生审美与学习情趣,在语文学习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与道德品质的培养,而审美教育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分不开的,对于促进良好道德养成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授课前用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叙述自己所见所闻并进行礼仪训练(如礼貌用语、站姿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的课程,平时通过词语积累、写作、背诵、阅读、鉴赏等来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这样就充分调动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极大的乐趣中,获得理论文化知识,又能得到一种艺术欣赏和审美愉悦,从而得到文道合一目的。
  
  一、感受美的因素,培养感知美的能力
  
  美是发自生命内部的,是生活中最耀眼的色彩,赞科夫说“学生审美发展具有多方面性的,这里有文学,有造型艺术,还有音乐,而与于一切之中的乃是生活。”中职语文教学蕴含许多美的因素,美的形态,美的情趣。可以说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不同文学体裁展示不同艺术魅力,对于学生只是缺少细心和体味,正如罗丹说:“美是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市缺少发现。”所以要正确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真善美的存在,让他们懂得美是客观存在的,在文中的字里行间,在文字背后的诗情画意,在文字寄寓的深刻思想,在学生那可善于发现的心灵在学生善于思辨的眼睛,应运用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去领悟和鉴别书中展示的知识和隐寓的美,如诗歌艺术节奏美音韵美小说中人物形象逼真生动,社会环境的具体展示,戏剧表演的精湛,还有生动活泼犀利锋芒文笔说法等等,无不饱含美的因素美的成分,正是这些艺术美文学美使作品成为文学名著,成为历史经典,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艺术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美品味这种美,才能产生兴趣,培养感受美感知美能力,才能把握作品深刻内涵才能领会作品艺术特色,这样对于掌握文化理论知识提升文化道德修养,都起积极推动作用,所以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而发现真理的前提是提升审美情趣,像卢梭说:“只要有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二、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得到美的熏陶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审美观,要能在传授知识同时,提高正确审美认识,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件让学生来辨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从而把现象和本质区别进一步认识清楚,热情讴歌真善美坚决抵制假丑恶,培养正确审美价值观。如在《雷雨》中对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伪善狡猾冷酷性格理解,要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变化,语言行为具体表现,并且通过任务前后矛盾语言及行动表现才能把这一伪君子卑劣丑陋灵魂具体剖析,也就把人物所处社会环境现实进行深刻揭露,从而深刻理解人物形象和写作社会意义。这样,才能真正鉴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在诗歌欣赏中要让学生体会语言美音韵美节奏美,通过诗歌艺术意象把握深刻艺术内涵。如《致橡树》即可以说歌颂男女平等爱情观,又可以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互相依存共同进取精神的讴歌,以木棉对橡树内心独白来展示,而文章运用恰当比喻对偶等修辞,文笔流畅清丽,诗意浓郁,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立的人格,歌颂伟大女性自尊自立的人生,催人奋进,激人进取,焕发学生激情,在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体悟人生哲理,怎能不动人心怀。
  
  三、提升道德思考,规范良好道德认识
  
  鸟美在羽毛,虎美在脊背,人美在道德,情操和心灵。学生的品德是与审美教育密切联系的,中学阶段更应注重在审美教育中提升对美的思想美得道德熏陶,激发学生良好道德,是他们人性向道德方向规范,焕发正直善良美好的道德意识,提升到的品位,使学生羽毛更丰满,虎脊强健,真正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文化有内涵的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升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道德境界,人性美是最高级的美,需要用知识道德教养来做基石。
  在文学作品中优秀人物身上汲取高尚理想和崇高品质,以他们为楷模榜样,学习他们精神品质,从他们身上体会到民族精神美德,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道德认识,在生活学习中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芒,学生的进步来源于思想道德教育,而良好道德品质与学生审美教育密不可分,在课堂上生活中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培养积极热情生活态度,勤奋努力的求学精神,鉴别是非的能力,提升美好道德修养,中学阶段学生思想品质极其脆弱,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美德教育进行引导,所以需引起重视。此外还应该脱开学生视野,增强鱼肚兴趣,博览群书,汲取美德养分,积累美德修养,同时把握作品艺术技巧,培养朗读背诵能力,加深理解鉴赏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是美德教育体现在课堂教育及生活教育中,把美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下面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的表现
【摘 要】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多是一种课程传授模式,那就是“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师也只是一种教师,即‘‘学科讲授型教师”。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程是一个综合的跨越时空限制的概念。大课程观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穿越时空隧道,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建构体系。  【关键词】校园植物 生物多样性 第二课堂    为了启发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
未来社会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素质就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提高下一代人的科学素质是时代的迫切要求,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幼童时期开始。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被《纲要》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现代幼儿教育观念指导下,作为新世纪幼儿园教师的我们,应该转变以往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只是传授科学知识和原理的狭隘思想,而是从萌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情感入手,培养幼儿
做为一名教师,真是身感荣幸。因为每一次技术革新的最终受益者,似乎都是我们教师。从墨碳粉笔到抽拉式白板,从幻灯时代到投影展台,从枯燥说教到音像同步的多媒体设备。我们,似乎成了这辅助教学手段群雄争霸的王者。遨游于此,我们既能感受到搏击浪巅的胜利喜悦,又能感受到被多媒体教学的大浪吞没的失败遗憾。总之,喜忧参半。在此,以一个曾经主抓过小学教学工作的角色,诉说自己对多媒体教学利弊的思索。  一、多媒体教学的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就目前新课程实施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它不是单纯的学生互动 ,更不是流于形式的合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培养合作精神的过程。合作学习要讲究时机的选择,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合作学习 讨论时机 自主探究 相互交流 创新精神 思维共振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
[摘要]:教学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关键字: 评价 发展 主动性 多元化 课堂习惯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时俱进,新一轮的课改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当今,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和教学质量普遍提高;然而,同一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且日益显现,尤其在初级中学数学教育和教学中,表现得较为突出;班级的后进生比例逐步扩大,在初二年级开始出现,特别在初三年级表现尤为突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班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鉴于此,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肩负着民族的重托、
【摘 要】高职院校最重的培养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工作过程中的基礎知识以及工作技能,这些基础知识必须在平常的学校学习中获得,但是工作技能的获得只能依靠实践。基础知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实践又反过来巩固基础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工作技能习得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实训模式的选择,本文在总结现阶段实训模式的前提下,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导向 实训模式  一、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
“顺口溜”,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其特点是节奏鲜明,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正因为如此,顺口溜在传播上快速、广泛。在现实生活中,顺口溜一般用于互相逗乐和帮助记忆。那么,如果将顺口溜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中,又会对教育教学产生什么影响呢?怀抱着这样的初衷,笔者将顺口溜引进教育教学中,探索了教育教学中顺口溜的作用,并有一定的收获。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合理、有效地使用顺口溜对
创设有效的情境是导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但数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创设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下面以案例描述的形式就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谈以下三方面。    一、情境创设应充满童趣,但要因人而宜。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