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学单”的设计与思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c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学单”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效率,“预学单”不仅仅是学生尝试学习的必要材料,也是渗透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设计科学合理高效的“预学单”是体现预学价值的基本保证。教师在设计“预学单”时,应把“预学单”中的学习材料放置到一个学习系统中加以组织,而这个学习系统可以是一个课时,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甚至还可以是几个有联系的单元。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为例,浅谈笔者对“预学单”设计的一些思考。
  “认识人民币”是一节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的课。不难,是因为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生活中有过花钱的经验,也有不少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人民币,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不简单,是因为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常常是错误百出。
  从表中所见,归纳学生的错误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基本的认识上的问题,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没有概念。第二类是人民币的化、聚、进率问题。第三类是简单的计算问题。而学生中最常出错的是一些联系生活实际需要灵活解决问题的题目。
  针对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特别在“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前设计了一个长达一个半学期的“预学作业单”,共分五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设计说明】本阶段旨在让学生认识每种钱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区分各种面值上的图案、文字、形状、色彩、数字,尤其是繁体字。认识人民币是一节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不妨就让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也回归到生活中去。
  【设计说明】以储蓄罐为载体,看着零钱越来越多,想要知道自己存了多少钱的这一需求驱使学生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点数、相加。如10个1分是多少,20个1分是多少,10个1角是多少,20个5角是多少,4个5元是多少,在不断的点数过程中,自然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为人民币的化聚做好了铺垫。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特别是用小数点表示的价钱,如9.32元、0.58元、1.60元、0.30元等具体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在了解时,学生可能是猜测,可能是尝试购买,也可能是询问成人,无论是自己琢磨还是求助他人,这都是一种实践能力的锻炼,在不断的了解过程中,使得学生对一些常用物品的单价有所感知,有利于减少诸如书包60角、本子100元之类的单位错用现象的发生。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的预练其实就是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要求学生尝试选钱、付款,付了钱后会计算找零。当然这一阶段要求家长尽量放手配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独立锻炼的机会。从小物品开始,随着孩子能力的增强,用钱范围可以渐渐扩大,从5元以内、10元以内、20元以内、50元以内,逐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币简单加减的能力。
  【设计说明】减价、优惠的信息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却很难真正理解折扣与优惠的含义。这一阶段预学单意在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优”这一数学思考方法,这是生活事实,也理应变成数学事实,实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这份“预学单”需时近一个半学期,可以说是对“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一次充分的课前预学。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课堂教学如期顺利完成,且原来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如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和计算等都迎刃而解。从这份分阶段的“预学单”的设计看,有着如下的特征和价值。
  一、 增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预学单”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作适当的学前准备与检测。尤其对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对数学的学习中来,缩短学生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改变原有经验“陌生化”的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真实面貌很有必要。如第一阶段预学单和第三阶段预学单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人民币的面值,认识用小数表示人民币币值的形式,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采集来的。
  二、 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预学单”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预学单”的设计只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了一个最基础的要求,而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如第二阶段的预学单中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储蓄罐,通过不断地积攒、点数、兑换各种零钱,在活动中渐渐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每个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民币的多少或因家庭情况各有不同,预学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了解和学习人民币的换算更贴近学生各自的生活。第三阶段中“请记录5种你最喜欢吃的零食的价格”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 发挥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实效。如果没有充分的预学,在新授课的过程中,光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课堂效率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预学单的有效性也体现在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课业负担。本文呈现的“认识人民币”五个阶段的预学单,看似烦琐,却并没有增添学生的负担,因为“预学单”的设计是融合在学生的生活中、游戏中的,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一次次归拢、总结和再认识,有声无痕,有趣无累。学生并不觉得这是任务,而预学的目的则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一步一步完成了。所以说,五个阶段的预习表面上看似烦琐,却是真正发挥了预习的有效性。
  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了“预学单”的设计及价值的思考,在后续对重量、长度、面积、容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的教学中亦可借鉴、仿效。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的预学作业还是有所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提升。
  (浙江新昌南瑞实验学校 312500)
其他文献
【课前思考】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与“小数乘法”最具关联的内容是什么?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是以点、线、网状等形式储存在大脑中的,如果新学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关联,那么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就会很快地被唤醒,并为新的知识提供解释。  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整数之前已经具备了整数乘法的算理结构、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意义的表征方式,然对于“小数乘法”这部分教学内容来说,笔者认为:最
期刊
核能开发与应用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水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对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产生相当严重的威胁,因此,放射性废水污染的治理问题一直都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传统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有化学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等,其中吸附法因简单、高效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低浓度废水处理中。吸附法的核心在于吸附剂吸附性能的优异。不同的吸附剂有着其不同的优缺点。豆腐柴是一种兼具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野生植物,因为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是东亚-西太平洋区域重要的天气气候系统,其活动可显著影响东亚地区的天气气候状况。开展TC活动影响WPSH经向移动的研究,可加深对WPSH经向移动特征和机理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对TC活动与WPSH相互作用过程的理解,对揭示西太平洋TC活动气候效应,评估TC活动在东亚-西太平洋大气环流演变过程中的相对贡献,以及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和气候预测能力具有重要的理
关注这个课题缘于笔者最近参加的浙江省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有三位教师上了“体积与容积”一课,特别是浙江省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临时指导陈新福老师的同课异构,从本质属性上建构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简约的课堂、朴实的教学风格,犹如一股清泉,缓缓沁入教师的心底,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数学课堂。回来细品教材,回味当时的教学细节,联系教学实际,笔者对“体积与容积”概念教学有所感悟。  一、重视
期刊
本文通过使用变分法、局部形变、扰动方法、构造下降流不变集等方法分别研究和证明了分数阶的基尔霍夫型方程正解和变号解的存在性以及薛定谔-泊松系统变号解的存在性。全文共分五个章节,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概述所研究问题的背景及研究现状、介绍本文所用到的预备知识及用到的主要定理和本文的主要结果。
  第二章,用变分法、局部形变方法研究和证明了形如下面的分数阶基尔霍夫方程,f在临界和次临界两种情况下都存在正解。
  (α+λ∫RN|(-△)α/2u|2dx+λb∫RN|u|2dx)((-△
“倍数和因数”相关内容的复习课,笔者上过多次,采用的方法也是一般复习课中常用的问答方式,但是学生总是表现得兴趣寥寥,多是被动学习。在一次不经意间,笔者抛出“自行整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这一核心问题,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整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都能一一解决。现将教学片段简要记录如下。  【教学片段】  教师事先布置任务,让每一位学生把“倍数和因数”中
期刊
小学数学“发现式”教学是指采取“导、舍、等”策略,让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数学情境、事例、问题等展开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知识、习得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顺应了“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方向。事非亲历而不知,方法可以是被动接受的,但更应该是主动习得的。只有通过自己发现问题、关系规律、获得知识,学习才能更扎实,理解才会更深刻。  一、设“导”是为了“得”  小学数学“发现式”教学中,教师的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数对的意义,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在过程中感受规则对确定位置的影响,通过统一规则探寻数对的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对的现实价值,体验数对学习的乐趣。  【教学实录】  一、激活生活经验,初
期刊
在数学学习中,习题是个重要的载体,它承载着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学生通过习题可以加强对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理解,教师也可以利用习题开展教学工作和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笔者以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五(3)班有35人,五(4)班有36人,共计71人。同时,以五年级上的一次综合练习为例,分析班级学生的集中错误点,管窥当前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错误的情况,探究由于错误所折射出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