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问”出数学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y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倍数和因数”相关内容的复习课,笔者上过多次,采用的方法也是一般复习课中常用的问答方式,但是学生总是表现得兴趣寥寥,多是被动学习。在一次不经意间,笔者抛出“自行整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这一核心问题,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整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都能一一解决。现将教学片段简要记录如下。
  【教学片段】
  教师事先布置任务,让每一位学生把“倍数和因数”中的概念制作成卡片,每个概念一张,正面写上概念的名称,反面写上概念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之前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哪些概念?
  学生边说,教师边将事先制作好的概念卡片贴到黑板上。(许多概念卡片乱七八糟地被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黑板上的概念,你看完这些概念有什么想法?
  生1:太乱了,我想进行整理。
  师:你想怎样进行整理?
  生2:我想把有联系的概念先放在一起,进行分一分。
  学生的想法虽然离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倍数和因数”中的这些概念之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其实不能分割开来看,但教师仍然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很快在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分歧。
  生3: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应该放在一起,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放在一起。
  生4:倍数、因数放在一起,公倍数、公因数放在一起,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放在一起。
  生5:随便摆哪种都行,只要有道理就行。
  生6:我觉得既然生3和生4说得都很有道理,我们在摆的时候如果既能满足生3,又能满足生4,那该多好啊!
  生6的发言,让课堂陷入了沉思。
  2分钟后,生5激动地突然一跳起来:老师,我知道怎样摆了,横的看满足生3的想法,竖的看满足生4的想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感受到这些概念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不断深入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形成了知识的网络图。
  【课后反思】
  一、以“问”生“问”,教学水到渠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为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核心问题是一节课或某一个板块环节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问题。这节课中的其他问题都是与之存在逻辑联系的派生问题。“核心问题”既关联到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又连接着学生的兴趣点和发展点,它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才能激发和推进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主动建构。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的整理与复习,如果只是琐碎地一个一个讲概念,那只是一种机械的重复,显得杂乱而无头绪。笔者以“概念的归纳和整理”为核心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并同时生成3个小问题:(1)概念的定义。学生在对概念进行整理之前,必须先弄清楚概念的定义,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自主地去查找每个概念的内涵,在原有的基础上,弄清楚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概念的分类。学生要弄清楚概念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然想把这些概念分一分,把有联系的放在一起。(3)构建概念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这些概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引发学生想要构建概念之间的网络图的需求。
  二、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去发现,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等。如:(1)为了上好复习课,笔者改变了学生的预习方式,变学生漫无目的的预习为有目的的操作性预习,大大提高学生课前准备的效率。在“倍数和因数”的复习课前,笔者事先布置任务,让每一位学生把“倍数和因数”中的概念制作成卡片,每个概念一张,正面写上概念的名称,反面写上概念的定义。通过制作卡片,首先帮助学生复习概念,其次有目的地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最后为课堂整理与复习作铺垫。(2)笔者在教学知识网络图时,并没有因为要节省时间而让学生直接看着网络图说一说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走个过场,而是提供给学生事先准备的卡片且预留了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采用表格、提纲或图等形式把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整理出来。学生经历了知识网络图的再创造过程,记忆更加深刻,而且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三、学生思辨,激活课堂氛围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真正精彩的课堂不是众口一致的课堂,而是思维发散、百花齐放的课堂。学生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在自主的思辨中,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知识。
  在“倍数和因数”这节课中,生1的想法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应该分为一组,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分为另一组;有的说倍数、因数分为一组,公倍数、公因数分为一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再分为一组。很多学生对两种想法都觉得很有道理,课堂归于平静。生6的想法则又一次打破课堂平静,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最后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课堂的气氛由平静走向沸腾,再由沸腾归于平静,一波三折,均掌控在学生的手中。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原本枯燥的整理与复习课其实也可以呈现得丰富多彩。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以“核心问题”为中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等作为重要的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有序整理、有序复习的目的,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实践与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中心小学 211200)
其他文献
热固性环氧树脂(EP)具有许多优异特性,如粘接性能优、绝缘性能好、拉伸强度和模量高及耐化学腐蚀等,可作为集成电路、火箭发动机等关键武器部件的胶粘剂与封装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仪表等领域。随着以航天、电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武器系统面临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对环氧树脂的尺寸稳定性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然而由于环氧树脂内部原子的非简谐振动,环氧固化物呈现出“热胀冷缩”行为,导致材料
汉字和成语是汉语文化的显著标志,数学中的术语都是借助汉语中的字或词所表达的,把汉字中所隐含的字理挖掘出来,用于对数学术语的解读,不仅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认识与理解,同时能够沟通术语的数学意义与一般意义的联系,有益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许多成语中都包含有数学的意义,用数学的语言解读成语同样有益于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字义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一个汉字,不管它现在包含了多少义项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会用乘加、乘减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但和这些经验相比较,用两步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特点:通过寻找题目中的相关信息,得出中间信息,再根据中间信息和第三个信息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信息之间关系
期刊
热自旋电子学是一个在热传输现象和自旋电子之间的新兴研究领域,主要研究电子自旋与热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自旋塞贝克效应(SSE)是热自旋电子学研究中的热点,是指在(亚)铁磁体中存在温度梯度时能够产生自旋塞贝克电压信号的现象。反铁磁性绝缘体/顺磁金属和亚铁磁性绝缘体/顺磁金属是两种经典的自旋塞贝克效应测试结构。本论文首先采用反应磁控溅射工艺在Si衬底上沉积生长氧化镍(Ni O)薄膜,分别探究了溅射功率、氧
【课前思考】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与“小数乘法”最具关联的内容是什么?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是以点、线、网状等形式储存在大脑中的,如果新学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关联,那么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就会很快地被唤醒,并为新的知识提供解释。  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整数之前已经具备了整数乘法的算理结构、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意义的表征方式,然对于“小数乘法”这部分教学内容来说,笔者认为:最
期刊
核能开发与应用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水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对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产生相当严重的威胁,因此,放射性废水污染的治理问题一直都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传统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有化学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等,其中吸附法因简单、高效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低浓度废水处理中。吸附法的核心在于吸附剂吸附性能的优异。不同的吸附剂有着其不同的优缺点。豆腐柴是一种兼具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野生植物,因为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是东亚-西太平洋区域重要的天气气候系统,其活动可显著影响东亚地区的天气气候状况。开展TC活动影响WPSH经向移动的研究,可加深对WPSH经向移动特征和机理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对TC活动与WPSH相互作用过程的理解,对揭示西太平洋TC活动气候效应,评估TC活动在东亚-西太平洋大气环流演变过程中的相对贡献,以及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和气候预测能力具有重要的理
关注这个课题缘于笔者最近参加的浙江省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有三位教师上了“体积与容积”一课,特别是浙江省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临时指导陈新福老师的同课异构,从本质属性上建构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简约的课堂、朴实的教学风格,犹如一股清泉,缓缓沁入教师的心底,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数学课堂。回来细品教材,回味当时的教学细节,联系教学实际,笔者对“体积与容积”概念教学有所感悟。  一、重视
期刊
本文通过使用变分法、局部形变、扰动方法、构造下降流不变集等方法分别研究和证明了分数阶的基尔霍夫型方程正解和变号解的存在性以及薛定谔-泊松系统变号解的存在性。全文共分五个章节,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概述所研究问题的背景及研究现状、介绍本文所用到的预备知识及用到的主要定理和本文的主要结果。
  第二章,用变分法、局部形变方法研究和证明了形如下面的分数阶基尔霍夫方程,f在临界和次临界两种情况下都存在正解。
  (α+λ∫RN|(-△)α/2u|2dx+λb∫RN|u|2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