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
近年来,为了切实改善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组织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成了一大批寄宿制学校。到2005年8月底,已批复各地项目学校4852所,在2004年批复的2364所中,已开工2233所,竣工504所。[1]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使分散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以整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而言,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减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但是,通过对重庆、四川、贵州、新疆4个省、市、自治区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寄宿制学校建设也给家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1.留给家长更多的文化空白
农村的贫困首先是文化的贫困,这种贫困文化决定着农民家长及其子女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对于这种文化,如果学校不能予以力所能及的改造,那么贫困文化与教育之间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相互强化,使处于贫困文化中的人呈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2]因此,农村学校不仅要满足“普九”工作的需要,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完成“两基”攻坚任务中发挥核心作用,而且还承担着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人口现代化的重任。然而,伴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一方面,一大批农村学校的教学点被撤销,农村的普法教育、农业科技推广等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并没有起到填补文化空白的作用,这使得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单调贫乏。以下是笔者与一位村委会主任的谈话摘录:
“你们村的小学是什么时候拆的?”
“镇上的寄宿制学校修好后就拆了。”
“拆村小,村民支持吗?”
“支持还是支持,只是拆了大家心里都空荡荡的。”
“为啥呢?”
“有个学校热闹些嘛。过去,村民可以经常到学校听老师讲故事,看些农业科技片。逢年过节,学校还会搞些娱乐活动,组织学生唱歌、跳舞,还邀请我们去给学生讲故事呢!”
“原来学校老师跟你们关系怎么样?”
“好哟,简直没得说!比如:哪家闹矛盾,都是老师去调解;哪户有人在外头打工出了事故,老师也帮着写状子;哪家娶媳妇、嫁女儿,也是老师帮着写对联。学校还邀请村里的农技员去教劳技课呢!”
“那现在村民平时有啥娱乐活动吗?”
“打牌嘛,有些人娃娃在学校寄宿,家里不用管,就经常聚在一起打牌。”
“输钱吗?”
“呵呵,不输钱哪有劲?”
“以前你们也经常打牌吗?”
“也打,不过少些。大人要给娃儿煮饭,还要检查他们的家庭作业,没有多少时间打。”
2.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学生到寄宿制学校就读后,家长承担的教育成本成倍增加。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购置被褥、餐具的费用等,对于西部地区的农民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重庆合川市广贤小学校长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学生一学期住宿费约100元;交通费、生活费每周不下30元,每学期不低于500元。一学期下来,即使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免交了学杂费、书本费,获得了一定的住宿生活补助,一个学生怎么也得多花400元,一年就是800元,这相当于当地农民全年的日常生活花销。在新疆岳普湖县下巴扎乡中学、四川宣汉县鸡坪小学、重庆城口县沿河小学等寄宿制学校,有些学生因为家长无法承担相关费用而辍学。
3.添加了家长对孩子的牵挂
经济负担的增加自然伴随着精神负担的加重,不过,让家长操心的还远远不止这一点。目前,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既担心孩子在学校生活不习惯,又担心孩子在往返学校途中出意外。特别是一些低年龄段的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增加保育员、保卫、校医等。但是,目前很多寄宿制学校都没有这些人员的岗位编制,孩子的生活问题自然让家长放心不下。
4.强化了家长偏颇的教育观念
随着家庭教育投入的增加,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他们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因此把目光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就一方面给孩子施加压力,一方面把责任归结到学校身上,这在客观上强化了学校的应试倾向。在我们走访过的家庭中,很多孩子都因为过重的学习负担而成了小驼背,戴上了高度近视眼镜,有的还患上了厌学综合症。
还有些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把孩子关在学校读书,不接触社会,不学习农事,一旦考不上大学,孩子将成为家庭的负担,与其如此,还不如把钱节省下来,让孩子去学手艺。在新疆乌鲁木齐县二中,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初中生根本没有续读高中的打算,每学期初,动员大量的准备辍学的学生入学成了学校工作的重点。
另外,由于路途遥远,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很少能进行家访,加上通讯方式落后,因此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比较少,家长对学校基本上没有什么感情可言。这会导致两种结果:(1)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情况,无法配合学校进行家庭教育,而家长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得不到及时纠正。一些家长还错误地认为,孩子吃住都在学校,看管和教育孩子的责任理应由学校全部承担。因此,孩子有什么小伤小病,这些家长都会到学校吵闹一番。(2)由于家校之间缺乏情感联系,因此一些家长对孩子的住宿费等采取“能拖则拖、能欠则欠”的做法,激化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对策
1.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后期投入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逃避责任,把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同于校舍建设,导致后期投入跟不上,学校设施不完备,人员配备不齐。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最低标准。国家在对义务教育投入时,应该把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中,进行单项资金预算,列入中央转移支付的经费项目;省市、县级财政也应有配套资金来支持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满足学生住校学习生活最基本的需要。
2.加强对学校的标准化评估
应将寄宿制学校的相应设备条件和人员纳入规范化的监督和评估体系中来, 督促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教育费用收取与减免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尽快解决保育员、校医等相关服务人员的编制问题,以使寄宿学生的学习、卫生、营养、安全都得到切实保障。
3.加强家校合作,明确双方责任
学校要建立完备的家长通讯录,通过电话、网络、通信、短信、家访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另外,学生寄宿后,意味着家庭、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为了避免引起更多的纠纷,学校除了要让家长明确其监护人的职责外,最好事先与家长签订相关的法律责任书。
4.把学校教育改革与贫困文化的改造结合在一起
学校应该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把当地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纳入校本教材或家长读本中。寄宿制学校建设中拆并的校点、闲置的校舍可以重新利用,创建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农村留守儿童假日活动基地,与村民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设立家长学校、农民夜校,定期开展普法教育、农业科技推广等工作,对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必要的新观念、新技术培训。学校可聘请有一技之长的农技人员和民间艺人,指导学生研习乡土技艺。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农民对学校的感情,而且可以增强农民摆脱贫困的信心和能力。
5.学校要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做好双重准备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能升入大学的机会是比较少的,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要么回乡务农,要么出外打工。因此,寄宿制学校要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做好双重准备,在学校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职业技能课和创业指导课,让那些没有机会升学的学生也能学有所长,逐步消除农民家长的“读书无用”思想。
参考文献:
[1] 国家“两基”攻坚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问答汇总[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006-04-26.
[2] 秦玉友.贫困文化改造取向中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
(编辑林飞)
近年来,为了切实改善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组织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成了一大批寄宿制学校。到2005年8月底,已批复各地项目学校4852所,在2004年批复的2364所中,已开工2233所,竣工504所。[1]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使分散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以整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而言,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减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但是,通过对重庆、四川、贵州、新疆4个省、市、自治区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寄宿制学校建设也给家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1.留给家长更多的文化空白
农村的贫困首先是文化的贫困,这种贫困文化决定着农民家长及其子女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对于这种文化,如果学校不能予以力所能及的改造,那么贫困文化与教育之间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相互强化,使处于贫困文化中的人呈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2]因此,农村学校不仅要满足“普九”工作的需要,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完成“两基”攻坚任务中发挥核心作用,而且还承担着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人口现代化的重任。然而,伴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一方面,一大批农村学校的教学点被撤销,农村的普法教育、农业科技推广等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并没有起到填补文化空白的作用,这使得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单调贫乏。以下是笔者与一位村委会主任的谈话摘录:
“你们村的小学是什么时候拆的?”
“镇上的寄宿制学校修好后就拆了。”
“拆村小,村民支持吗?”
“支持还是支持,只是拆了大家心里都空荡荡的。”
“为啥呢?”
“有个学校热闹些嘛。过去,村民可以经常到学校听老师讲故事,看些农业科技片。逢年过节,学校还会搞些娱乐活动,组织学生唱歌、跳舞,还邀请我们去给学生讲故事呢!”
“原来学校老师跟你们关系怎么样?”
“好哟,简直没得说!比如:哪家闹矛盾,都是老师去调解;哪户有人在外头打工出了事故,老师也帮着写状子;哪家娶媳妇、嫁女儿,也是老师帮着写对联。学校还邀请村里的农技员去教劳技课呢!”
“那现在村民平时有啥娱乐活动吗?”
“打牌嘛,有些人娃娃在学校寄宿,家里不用管,就经常聚在一起打牌。”
“输钱吗?”
“呵呵,不输钱哪有劲?”
“以前你们也经常打牌吗?”
“也打,不过少些。大人要给娃儿煮饭,还要检查他们的家庭作业,没有多少时间打。”
2.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学生到寄宿制学校就读后,家长承担的教育成本成倍增加。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购置被褥、餐具的费用等,对于西部地区的农民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重庆合川市广贤小学校长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学生一学期住宿费约100元;交通费、生活费每周不下30元,每学期不低于500元。一学期下来,即使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免交了学杂费、书本费,获得了一定的住宿生活补助,一个学生怎么也得多花400元,一年就是800元,这相当于当地农民全年的日常生活花销。在新疆岳普湖县下巴扎乡中学、四川宣汉县鸡坪小学、重庆城口县沿河小学等寄宿制学校,有些学生因为家长无法承担相关费用而辍学。
3.添加了家长对孩子的牵挂
经济负担的增加自然伴随着精神负担的加重,不过,让家长操心的还远远不止这一点。目前,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既担心孩子在学校生活不习惯,又担心孩子在往返学校途中出意外。特别是一些低年龄段的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增加保育员、保卫、校医等。但是,目前很多寄宿制学校都没有这些人员的岗位编制,孩子的生活问题自然让家长放心不下。
4.强化了家长偏颇的教育观念
随着家庭教育投入的增加,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他们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因此把目光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就一方面给孩子施加压力,一方面把责任归结到学校身上,这在客观上强化了学校的应试倾向。在我们走访过的家庭中,很多孩子都因为过重的学习负担而成了小驼背,戴上了高度近视眼镜,有的还患上了厌学综合症。
还有些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把孩子关在学校读书,不接触社会,不学习农事,一旦考不上大学,孩子将成为家庭的负担,与其如此,还不如把钱节省下来,让孩子去学手艺。在新疆乌鲁木齐县二中,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初中生根本没有续读高中的打算,每学期初,动员大量的准备辍学的学生入学成了学校工作的重点。
另外,由于路途遥远,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很少能进行家访,加上通讯方式落后,因此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比较少,家长对学校基本上没有什么感情可言。这会导致两种结果:(1)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情况,无法配合学校进行家庭教育,而家长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得不到及时纠正。一些家长还错误地认为,孩子吃住都在学校,看管和教育孩子的责任理应由学校全部承担。因此,孩子有什么小伤小病,这些家长都会到学校吵闹一番。(2)由于家校之间缺乏情感联系,因此一些家长对孩子的住宿费等采取“能拖则拖、能欠则欠”的做法,激化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对策
1.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后期投入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逃避责任,把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同于校舍建设,导致后期投入跟不上,学校设施不完备,人员配备不齐。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最低标准。国家在对义务教育投入时,应该把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中,进行单项资金预算,列入中央转移支付的经费项目;省市、县级财政也应有配套资金来支持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满足学生住校学习生活最基本的需要。
2.加强对学校的标准化评估
应将寄宿制学校的相应设备条件和人员纳入规范化的监督和评估体系中来, 督促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教育费用收取与减免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尽快解决保育员、校医等相关服务人员的编制问题,以使寄宿学生的学习、卫生、营养、安全都得到切实保障。
3.加强家校合作,明确双方责任
学校要建立完备的家长通讯录,通过电话、网络、通信、短信、家访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另外,学生寄宿后,意味着家庭、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为了避免引起更多的纠纷,学校除了要让家长明确其监护人的职责外,最好事先与家长签订相关的法律责任书。
4.把学校教育改革与贫困文化的改造结合在一起
学校应该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把当地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纳入校本教材或家长读本中。寄宿制学校建设中拆并的校点、闲置的校舍可以重新利用,创建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农村留守儿童假日活动基地,与村民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设立家长学校、农民夜校,定期开展普法教育、农业科技推广等工作,对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必要的新观念、新技术培训。学校可聘请有一技之长的农技人员和民间艺人,指导学生研习乡土技艺。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农民对学校的感情,而且可以增强农民摆脱贫困的信心和能力。
5.学校要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做好双重准备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能升入大学的机会是比较少的,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要么回乡务农,要么出外打工。因此,寄宿制学校要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做好双重准备,在学校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职业技能课和创业指导课,让那些没有机会升学的学生也能学有所长,逐步消除农民家长的“读书无用”思想。
参考文献:
[1] 国家“两基”攻坚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问答汇总[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006-04-26.
[2] 秦玉友.贫困文化改造取向中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
(编辑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