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徽因(1904~1955年)是20世纪30年代初活跃于文坛的才女,她的小说、散文、剧本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力,本文仅以诗歌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其思想特色方面进行评述。
文学是受环境影响的,所谓“时运推移,质文代变”是也。诗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前期生活较为优裕,因此诗作中多轻柔的感情,把劳动人民隔在窗子之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的年代,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待遇较高,生活较为安定的年代。正如林徽因所说,他们是过着“得天独厚的闲暇生活”。她有闲吟幽思的工夫容许她抒发轻盈柔美的感情。她的诗作中不少是写爱情的。《深夜里听到乐声》抒写“我”深夜听到“你”凄凉地弹琴,“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是因为——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到抗日战争爆发,烽火四起,大城市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诗人一家在战乱中过着艰难的生活,于是在吟唱个人心曲之外,她也写到人民生活的艰辛,如《年关》:
一年,又是一年的艰辛,
一盘子算珠的艰和难,
……
看,街心里横一道影
灯盏上开着血印的花
夜在凉雾和尘沙中
进展,展进,许多口里
在喘息着年关,年关……
另一方面,林徽因的诗幽婉动人,但并不是以愁怨伤怀取胜,而展现的是生命的机巧玲珑和生活的幽雅款曲,这是诗人思想上的一大亮点,也是贯穿诗歌始末的一条思想红线。她常以从容的一曲清歌吟唱人生,既不轻佻地放歌理想的彼岸,也不阴冷地颂咏绝望的谒言,她的诗和她的人一样,既肯定人生又超越其上,既对现实奉献出无比的真诚,同时又对美梦投去深情的一瞥。于是,她的人生态度是通达的,她的生命悟性是高超的。
1947年写于北平的《写给我的大姐》,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此时,林徽因已久病于床,以柔弱的病体支撑起内在丰富的情感: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
好像客人去后杯里留下的茶,
说的时候,同喝的机会,都已错过,
主客黯然,可不必去惋惜它。
如果有点伤感,你把脸掉向窗外,
落日将尽时,西天上,总还留有晚霞。
一切小小的留恋算不得什么罪过,
将尽未尽的衷曲也是常情。
你原谅我有一堆心绪上的闪躲,
黄昏时承认的,否认等不到天明,
有些话自己也还不曾说透,
他人的了解是来自直觉的会心。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
像钟敲过后,时间在悬空里暂挂,
你有理由等待更美好的继续,
对忽然的终止,你有理由惧怕,
但原谅吧,我的话语永远不能完全,
亘古到今情感的矛盾做成了哑巴。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好像客人去后杯里留下的茶”,生命是一杯难以喝淡的茶,总要留下许多来不及细品的回味。在疾病的折磨下,在生命将逝的假定性抒情氛围中,一切冗长的时间与拘束的空间都已省略,诗人以平静、柔缓的语调展示了富于戏剧色彩的生命独白。虽然,生命如喝茶一般,许多美好与机缘往往要错失,只留给自己和旁观者以暗淡遗恨,但是,既然错失,“可不必再去惋惜它”,胸襟开阔的诗人没有引起“悔恨”,反倒报以大度与宽容,超脱于生命的伤感。在诗人心目中,生命终极的临近恰似“落日将尽时,西天上,总还留有晚霞”,生不定是容易的,死也不定恐怖,只要有洒脱的态度,一切都是美丽的。
诗人虽有关于生命终极的潇洒,但生存的情结并不悄然逝去。在第二节,絮絮的独白充满了生的欲望和未了之情,回避的神情和蒙眬的心语,使所有的情绪既折射着一种生命灵动与渴望的光芒,同时,又充满了生命的矛盾与困惑。“黄昏时承认的,否认等不到天明”,迅速地转换蕴含了生命急剧的变更及其不可言语的痛楚,即使有敏锐的直觉穿透诗人的心灵,却只能撕裂人生的旧创。平淡直白没有意象的诗行,让人只感到透明里深藏着一段说不破的情缘,一种情绪的自适与未尽,以及诗人隐约不语的自我辩白。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像钟敲过后,时间在悬空里暂挂”,诗人善于比喻,以奇妙的喻体形象,把形体与思想精确地剥离。钟声响过的寂空里,我们已不能用耳朵、眼或手等寻常感觉器官把握时间的流动,但在超自然神奇的感觉中,却依然有时间冥冥不散的透明形体。对于人也是一样,当形体消失,蕴含的所有无形的思想,在不曾说出却又失去载体及表达方式时,就成为虚空里可能的存在。诗人以钟、时间来对比人、思想,在意蕴本质上便有了极高的一致性,就某种意义而言,人或思想正是时间运动的特殊具象。“你有理由等待更美好的继续”,诗人慰藉却也不阻止将要降临的恐惧,“对忽然的终止,你有理由惧怕”。她只是要告诉,话语并不能穷尽所有的情感与隐私,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矛盾,那种因爱而生的衷曲,原来深藏于心,将来也只还于生命的归宿。
诗人以柔弱的病体支撑起内在丰富的情感,既有劝慰,也有倾诉;既有自我剖示,也有明言隐喻。真诚又亲切地给我们袒露一个美丽的灵魂,它如同水晶不搀杂一丝杂质。平易的叙述挥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淡淡的隽永的神韵,这种返璞归真的情感,如清水芙蓉,不事丽饰却纯美无比。
整体来说,林徽因的诗歌,也许是对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芳芳追思,也许是由于时代的失误造成智慧的痛苦,在各个时期的诗作中,我们都能听到女诗人的低低哀吟。她内心的寂寞、惆怅和懊恼,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虽然,这仅仅是诗人个人感情的波涛,个别场合不免带有消极的因素,但诗人所表露的感情是那样真挚、纯净,净化了读者的心灵。
文学是受环境影响的,所谓“时运推移,质文代变”是也。诗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前期生活较为优裕,因此诗作中多轻柔的感情,把劳动人民隔在窗子之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的年代,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待遇较高,生活较为安定的年代。正如林徽因所说,他们是过着“得天独厚的闲暇生活”。她有闲吟幽思的工夫容许她抒发轻盈柔美的感情。她的诗作中不少是写爱情的。《深夜里听到乐声》抒写“我”深夜听到“你”凄凉地弹琴,“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是因为——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到抗日战争爆发,烽火四起,大城市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诗人一家在战乱中过着艰难的生活,于是在吟唱个人心曲之外,她也写到人民生活的艰辛,如《年关》:
一年,又是一年的艰辛,
一盘子算珠的艰和难,
……
看,街心里横一道影
灯盏上开着血印的花
夜在凉雾和尘沙中
进展,展进,许多口里
在喘息着年关,年关……
另一方面,林徽因的诗幽婉动人,但并不是以愁怨伤怀取胜,而展现的是生命的机巧玲珑和生活的幽雅款曲,这是诗人思想上的一大亮点,也是贯穿诗歌始末的一条思想红线。她常以从容的一曲清歌吟唱人生,既不轻佻地放歌理想的彼岸,也不阴冷地颂咏绝望的谒言,她的诗和她的人一样,既肯定人生又超越其上,既对现实奉献出无比的真诚,同时又对美梦投去深情的一瞥。于是,她的人生态度是通达的,她的生命悟性是高超的。
1947年写于北平的《写给我的大姐》,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此时,林徽因已久病于床,以柔弱的病体支撑起内在丰富的情感: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
好像客人去后杯里留下的茶,
说的时候,同喝的机会,都已错过,
主客黯然,可不必去惋惜它。
如果有点伤感,你把脸掉向窗外,
落日将尽时,西天上,总还留有晚霞。
一切小小的留恋算不得什么罪过,
将尽未尽的衷曲也是常情。
你原谅我有一堆心绪上的闪躲,
黄昏时承认的,否认等不到天明,
有些话自己也还不曾说透,
他人的了解是来自直觉的会心。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
像钟敲过后,时间在悬空里暂挂,
你有理由等待更美好的继续,
对忽然的终止,你有理由惧怕,
但原谅吧,我的话语永远不能完全,
亘古到今情感的矛盾做成了哑巴。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好像客人去后杯里留下的茶”,生命是一杯难以喝淡的茶,总要留下许多来不及细品的回味。在疾病的折磨下,在生命将逝的假定性抒情氛围中,一切冗长的时间与拘束的空间都已省略,诗人以平静、柔缓的语调展示了富于戏剧色彩的生命独白。虽然,生命如喝茶一般,许多美好与机缘往往要错失,只留给自己和旁观者以暗淡遗恨,但是,既然错失,“可不必再去惋惜它”,胸襟开阔的诗人没有引起“悔恨”,反倒报以大度与宽容,超脱于生命的伤感。在诗人心目中,生命终极的临近恰似“落日将尽时,西天上,总还留有晚霞”,生不定是容易的,死也不定恐怖,只要有洒脱的态度,一切都是美丽的。
诗人虽有关于生命终极的潇洒,但生存的情结并不悄然逝去。在第二节,絮絮的独白充满了生的欲望和未了之情,回避的神情和蒙眬的心语,使所有的情绪既折射着一种生命灵动与渴望的光芒,同时,又充满了生命的矛盾与困惑。“黄昏时承认的,否认等不到天明”,迅速地转换蕴含了生命急剧的变更及其不可言语的痛楚,即使有敏锐的直觉穿透诗人的心灵,却只能撕裂人生的旧创。平淡直白没有意象的诗行,让人只感到透明里深藏着一段说不破的情缘,一种情绪的自适与未尽,以及诗人隐约不语的自我辩白。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像钟敲过后,时间在悬空里暂挂”,诗人善于比喻,以奇妙的喻体形象,把形体与思想精确地剥离。钟声响过的寂空里,我们已不能用耳朵、眼或手等寻常感觉器官把握时间的流动,但在超自然神奇的感觉中,却依然有时间冥冥不散的透明形体。对于人也是一样,当形体消失,蕴含的所有无形的思想,在不曾说出却又失去载体及表达方式时,就成为虚空里可能的存在。诗人以钟、时间来对比人、思想,在意蕴本质上便有了极高的一致性,就某种意义而言,人或思想正是时间运动的特殊具象。“你有理由等待更美好的继续”,诗人慰藉却也不阻止将要降临的恐惧,“对忽然的终止,你有理由惧怕”。她只是要告诉,话语并不能穷尽所有的情感与隐私,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矛盾,那种因爱而生的衷曲,原来深藏于心,将来也只还于生命的归宿。
诗人以柔弱的病体支撑起内在丰富的情感,既有劝慰,也有倾诉;既有自我剖示,也有明言隐喻。真诚又亲切地给我们袒露一个美丽的灵魂,它如同水晶不搀杂一丝杂质。平易的叙述挥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淡淡的隽永的神韵,这种返璞归真的情感,如清水芙蓉,不事丽饰却纯美无比。
整体来说,林徽因的诗歌,也许是对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芳芳追思,也许是由于时代的失误造成智慧的痛苦,在各个时期的诗作中,我们都能听到女诗人的低低哀吟。她内心的寂寞、惆怅和懊恼,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虽然,这仅仅是诗人个人感情的波涛,个别场合不免带有消极的因素,但诗人所表露的感情是那样真挚、纯净,净化了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