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徽因新诗的思想特色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1026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徽因(1904~1955年)是20世纪30年代初活跃于文坛的才女,她的小说、散文、剧本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力,本文仅以诗歌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其思想特色方面进行评述。
  文学是受环境影响的,所谓“时运推移,质文代变”是也。诗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前期生活较为优裕,因此诗作中多轻柔的感情,把劳动人民隔在窗子之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的年代,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待遇较高,生活较为安定的年代。正如林徽因所说,他们是过着“得天独厚的闲暇生活”。她有闲吟幽思的工夫容许她抒发轻盈柔美的感情。她的诗作中不少是写爱情的。《深夜里听到乐声》抒写“我”深夜听到“你”凄凉地弹琴,“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是因为——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到抗日战争爆发,烽火四起,大城市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诗人一家在战乱中过着艰难的生活,于是在吟唱个人心曲之外,她也写到人民生活的艰辛,如《年关》:
  一年,又是一年的艰辛,
  一盘子算珠的艰和难,
  ……
  看,街心里横一道影
  灯盏上开着血印的花
  夜在凉雾和尘沙中
  进展,展进,许多口里
  在喘息着年关,年关……
  另一方面,林徽因的诗幽婉动人,但并不是以愁怨伤怀取胜,而展现的是生命的机巧玲珑和生活的幽雅款曲,这是诗人思想上的一大亮点,也是贯穿诗歌始末的一条思想红线。她常以从容的一曲清歌吟唱人生,既不轻佻地放歌理想的彼岸,也不阴冷地颂咏绝望的谒言,她的诗和她的人一样,既肯定人生又超越其上,既对现实奉献出无比的真诚,同时又对美梦投去深情的一瞥。于是,她的人生态度是通达的,她的生命悟性是高超的。
  1947年写于北平的《写给我的大姐》,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此时,林徽因已久病于床,以柔弱的病体支撑起内在丰富的情感: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
  好像客人去后杯里留下的茶,
  说的时候,同喝的机会,都已错过,
  主客黯然,可不必去惋惜它。
  如果有点伤感,你把脸掉向窗外,
  落日将尽时,西天上,总还留有晚霞。
  
  一切小小的留恋算不得什么罪过,
  将尽未尽的衷曲也是常情。
  你原谅我有一堆心绪上的闪躲,
  黄昏时承认的,否认等不到天明,
  有些话自己也还不曾说透,
  他人的了解是来自直觉的会心。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
  像钟敲过后,时间在悬空里暂挂,
  你有理由等待更美好的继续,
  对忽然的终止,你有理由惧怕,
  但原谅吧,我的话语永远不能完全,
  亘古到今情感的矛盾做成了哑巴。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好像客人去后杯里留下的茶”,生命是一杯难以喝淡的茶,总要留下许多来不及细品的回味。在疾病的折磨下,在生命将逝的假定性抒情氛围中,一切冗长的时间与拘束的空间都已省略,诗人以平静、柔缓的语调展示了富于戏剧色彩的生命独白。虽然,生命如喝茶一般,许多美好与机缘往往要错失,只留给自己和旁观者以暗淡遗恨,但是,既然错失,“可不必再去惋惜它”,胸襟开阔的诗人没有引起“悔恨”,反倒报以大度与宽容,超脱于生命的伤感。在诗人心目中,生命终极的临近恰似“落日将尽时,西天上,总还留有晚霞”,生不定是容易的,死也不定恐怖,只要有洒脱的态度,一切都是美丽的。
  诗人虽有关于生命终极的潇洒,但生存的情结并不悄然逝去。在第二节,絮絮的独白充满了生的欲望和未了之情,回避的神情和蒙眬的心语,使所有的情绪既折射着一种生命灵动与渴望的光芒,同时,又充满了生命的矛盾与困惑。“黄昏时承认的,否认等不到天明”,迅速地转换蕴含了生命急剧的变更及其不可言语的痛楚,即使有敏锐的直觉穿透诗人的心灵,却只能撕裂人生的旧创。平淡直白没有意象的诗行,让人只感到透明里深藏着一段说不破的情缘,一种情绪的自适与未尽,以及诗人隐约不语的自我辩白。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像钟敲过后,时间在悬空里暂挂”,诗人善于比喻,以奇妙的喻体形象,把形体与思想精确地剥离。钟声响过的寂空里,我们已不能用耳朵、眼或手等寻常感觉器官把握时间的流动,但在超自然神奇的感觉中,却依然有时间冥冥不散的透明形体。对于人也是一样,当形体消失,蕴含的所有无形的思想,在不曾说出却又失去载体及表达方式时,就成为虚空里可能的存在。诗人以钟、时间来对比人、思想,在意蕴本质上便有了极高的一致性,就某种意义而言,人或思想正是时间运动的特殊具象。“你有理由等待更美好的继续”,诗人慰藉却也不阻止将要降临的恐惧,“对忽然的终止,你有理由惧怕”。她只是要告诉,话语并不能穷尽所有的情感与隐私,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矛盾,那种因爱而生的衷曲,原来深藏于心,将来也只还于生命的归宿。
  诗人以柔弱的病体支撑起内在丰富的情感,既有劝慰,也有倾诉;既有自我剖示,也有明言隐喻。真诚又亲切地给我们袒露一个美丽的灵魂,它如同水晶不搀杂一丝杂质。平易的叙述挥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淡淡的隽永的神韵,这种返璞归真的情感,如清水芙蓉,不事丽饰却纯美无比。
  整体来说,林徽因的诗歌,也许是对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芳芳追思,也许是由于时代的失误造成智慧的痛苦,在各个时期的诗作中,我们都能听到女诗人的低低哀吟。她内心的寂寞、惆怅和懊恼,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虽然,这仅仅是诗人个人感情的波涛,个别场合不免带有消极的因素,但诗人所表露的感情是那样真挚、纯净,净化了读者的心灵。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发展智力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记》中也把“善问”看成是“进学之道”。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
诗歌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鲜明的节奏,和谐而精炼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古代诗歌尤其如此,由于时代久远,语言形式有了较大的发展,语法规范有了进一步变化。阅读古代诗歌往往令人头痛。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虽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些环节还是有章可循的,特别是古代诗歌的鉴赏。鉴赏诗歌要注意抓整体性,在具体的诗歌欣赏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一、谙熟各种艺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提倡“以学论教”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方式,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背景下突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阅读教学方式的尝试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
古诗鉴赏题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往往答不好。而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根本就没读懂诗。诗词解读和理解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但熟悉一些切入角度,对学生理解诗也很有帮助。    一、从分析形象的特点入手解诗    诗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都要借助形象来表达,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从分析形象的特点人手,进而把握诗的主旨。诗中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
毫无疑问,对话理论给语文教学改革及其实践带来了崭新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中这句纲要性的话,其实包含着两层意义:一、阅读是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阅读对话;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教学对话。在时下许多论述中将此二者分别所属的阅读观和教学观几乎混为一谈。我以为,弄清此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