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解读教学反思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_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教学诗歌意象时,有时图省事,会让学生去记忆一些意象所对应的表情达意。这种做法应该是不可取的。
  在我们语文课堂上,这种贴标签的现象的确还是存在的。
  从思维发展的规律考量,人的认知总应该从形象过渡提升到抽象。
  而形象就是对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等方面进行具体想象创造,让学生真的能够进入情境,感受到那“躲”在情境后面的情感。
  比如学习《雨巷》时,诗歌中有几个核心意象:油纸伞、丁香、雨巷、颓圮的篱墙。
  如果是贴标签式的教学,老师可能会直接告诉学生,油纸伞表示怀旧,复古,神秘,迷蒙。丁香表示美丽、高洁,愁怨。雨巷象征着那个阴暗的时代。颓圮的篱墙象征着姑娘生存的恶劣环境。如此鉴赏,缺少了对“源”的追溯的过程。可能会使学生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可身为海南的学生,对这四种意象或无知或不熟悉。这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带着学生进入情境,逼进语义。如丁香,我们借助于投影,主要选择了白色和紫色两种,让学生从颜色之淡之冷来感知这一个意象。再结合课后练习四,让学生抓关键词,找出这种花卉对应的情感“愁”,这样学生大概就能理解这一意象的含义和情感。
  具体而言,我们还通过置换法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比如丁香是蓝色的可不可以,是粉色的可不可以,是红色的可不可以?学生学习过美术,对色彩有一定的认识,自然可以判断出不可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如果把丁香换成我们熟悉的三角梅、玫瑰花呢?同学们根据已知经验也进行了否定。
  有了这样的判断,学生们就能够读出丁香一样的颜色是淡而冷的颜色,淡而冷正是高洁的外表。丁香一样的芬芳,一定不是浓郁的,熏香的,而是一种淡淡的冷香,姑娘的外在的冷冷之美,与内在的高洁就很好的交融在一起。
  所以到了后面,这个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这个姑娘连白色和紫色的冷色都消弭了,也许到了形容枯槁,精神涣散的地步。散了她的芬芳,仅有的一点淡淡的香味也没有了。消散了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说明她连眼光都失去了仅有的一丝生气,连惆怅都消失了。
  诗中姑娘的境遇正是诗人在白色恐怖下彷徨迷茫,甚至有点绝望的写照。
  这样,我们再提炼丁香这个意象的含义指向,就可以落实到“美丽高洁愁怨”这六个字了。
  再如雨巷,身在三亚的学生根本就一无所知。我们还是先投影几幅图片,让学生感知描述。老师可以提醒,比如观察地面、长度、植被、颜色、宽度、状态……
  经过再创造,学生知道,雨巷可能是专属于江南的,地面应该是青石条板铺成,但已经很旧了,上面应该长满苔藓,杂草肆意地生长。小巷窄窄的、深深的,幽静、偏僻。两边围墙斑驳陆离,陈旧不堪,高高的、陡陡的,给人一种窒息感。天上的雨在飘落。
  这样的雨巷,幽深朦胧,寂静。但却让人透不过气。这大概正是诗人对那个时代的具象化。
  我们可以置换一下,假如把这个姑娘放在湖心的九曲桥上,美是美了,也能表现女子的迷人。但是诗人要表达的凄清、惆怅,迷茫,失落则无法达成。
  油纸伞,学生也没有见过。我们在网络上下载了六种不同的油纸伞。我们选择了红色的、蓝色的、粉红色的、卡通的、白色带小花的。
  学生讨论后认为白色带小花的,似乎和情境更匹配。
  我再追问,伞下的姑娘穿红色的、粉色的、黑色的、白色的、紫色的旗袍,哪个比较好呢?同学们七嘴八舌,最后大家觉得紫色的和白色的旗袍比较好,和丁香的颜色搭配协调。
  教师追问,这样的句子好吗:我看见了她的脸,眉眼清晰,但上面写满了忧愁和悲伤。
  学生稍一思考,就发现,与情境不一致。
  无论是与女子正面相遇还是与女子同向而行(学生驳论说应该是相向而行),作品应该突出的是迷離朦胧。最好不要让诗人看得太清楚。
  再如篱墙,是颓圮了的篱墙。它是那样的坍塌破败。一个姑娘,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应该生活在美好的环境里,而现在她的生存环境竟然如此糟糕。
  至此,学生通过二次创造就把主要意象充分“泡”开了。再结合知人论世: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本人的人生际遇,自然就能比较全面深入地把握各意象的象征意义。就能够理解,诗人在孤寂中咀嚼着“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其他文献
中职学生虽然经过多年古典诗词的学习,但积累不多,理解和鉴赏水平有待提升。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教育思想,我运用项目教学法,将文本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其职业素养,培养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凸显语文的实用性。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心灵的歌吟”,收录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些优秀诗篇。这是蕴含丰富旅游资源的一个单元:南唐二陵、柳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记叙文的写作,文通句顺、事件清晰已经不再是写作的终极目标。高中记叙文写作相对于初中而言,要有更深层次的追求。记叙文是一种记叙事件、描绘人物的文体,其最大的特点是要能以真情动真心。记叙文的写作要能“煽情”,真正地用真情打动读者。当然,这种“煽情”不是要违背客观真实,而是强调一种艺术的感染力。本文简要谈谈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煽情”。  一、挖掘素材的价值点  在写作中,我们要善于挖掘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认为核心素养就是每个生命个体的生命质量,尤其是在知识技能、道德品质、性格心理中表现出的高质量的生命素质。“少年强则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语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而语用能力的核心又是语言交际,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荣维东先生在《基于语用观的语文能力评价》中也强调:“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并科学或艺术地达成交际意图”是以语用学为学理依据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之一。笔者认为,“微点·亮点”作文教学恰是回归语用本位进行作文教学实践的一个范例。一、
高中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感悟生活、从正面去讴歌生活,这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唤起我们表达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关注热点,写好作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悟热点,把身边与社会的事件写入作文,表现主题  凡写与社会内容相关的作文,必定与我们的生活积累有关。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说:学生的生活单调,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事实决非如此。那些来自生活的歌曲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如下列三首歌:其一
对于孔子,人们都很熟悉,但真正理解他的人却并不多。正如孔子所說:“莫知我夫!”对孔子其人,人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他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没有一点缺点,他所说的话,不管何时何地都是对的,都要照搬照做;有人认为孔子汲汲于官位,圆滑又虚伪,是为专制领导者帮腔的。这两种认识,前一种剥离孔子的人性,生搬硬套,执拗而褊狭,容易损害人的正常心性;后一种受“五四”以后反孔、反儒的影响,没有了解真正的孔子,了
“1913年年底,叶圣陶开始用文言写短篇小说,发表在《礼拜六》《小说海》等刊物上,前后两年共二十来篇”(叶至善,《叶圣陶集1·小说(一)·〈《穷愁》〉编后》),现收在《叶圣陶集》里的有14篇,应该说这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可惜的是近几十年来研究叶圣陶文言小说的大多着眼于其文学方面,如《叶圣陶的早期文言小说》(陈辽,《江苏师院学报》,198006),《走向写实主义的蹒跚步履——叶圣陶文
一、美国中学批判性思维语文课  美国教育推崇4C(The Four C?蒺s)培養目标,具体目标是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力(colabr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造力(creativity),这四项技能被认为是美国文化、科技和商业保持全球领先的必备武器。通过培养这四项技能,让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学会交流,学会自我导向学习。笔者曾作为上
美育教育是情感教育之一种,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其重要性相对突出。因此教师需要广泛收纳各篇章中的美育教育可能性,带领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实现篇章内容精髓的真正理解。现以《诗经·蒹葭》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蒹葭》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古诗,其中可以提炼的美学元素相当丰富,如其意境、语言等,均是先秦美学的代表。若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相信定然可以使学生紧紧把握住这些美学元素,实现文本的深入赏析品
“引水方知开源不易”“开山之作最费力”“婴儿学走起步难”“头关不破二关难攻”上课也是如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是老师用教学语言把学生带到文本的世界,变“叫我学”为“我想学”的重要一步。好的导入像著作的序言,让读者馨香祷祝,像绽放的花儿发而幽香。请让我带您走进陌上,采集那迷人的芳香。   一、明知故问   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一诗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芙蓉是一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