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认为核心素养就是每个生命个体的生命质量,尤其是在知识技能、道德品质、性格心理中表现出的高质量的生命素质。“少年强则国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在讨论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前,我想有必要做一下角色定位,我是这样定义我自己、定义语文的:“语文是教人的学科,我是教语文的,我是通过语文来教人的。”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我会和学生说“就生命而言我们是平等的,老师希望通过语文课和你们一起体验生命、体验生活,找到活在这个世上的价值和快乐。”
  以此观点为宗旨,我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渗透到点点滴滴。
  首先,语文课堂要渗透“四观德行”的教育,四观指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学习观。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打开网页,一条条青少年犯罪信息跃然屏上,件件令人惊悚。这些问题的背后体现的是教育的问题。基于这一点考虑,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把握文本,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四观德行”。
  比如通过教学《紫藤萝瀑布》《秋天的怀念》《生命生命》《蝉》等文章我让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蜡烛》《芦花荡》《木兰诗》等文章让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思考正义与邪恶,通过《送东阳马生序》《傅雷家书》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习?……让他们在文本的感染浸润下,树立正确的“四观德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次,语文课堂上注重“能力潜行”,能力既指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学习生活的能力。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再高一个层次是生活,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健康快乐的生活,所以在教学教材文本时我认真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语文课堂上注重“个性体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都是新颖的与众不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养成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培养的不是书呆子,而是具备独特风格的人。所以我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我在教学《背影》时,讲到“我”的家境时有这样一句话:“那年,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但是学生能真正体会到父亲内心的悲痛吗?没有!我于是就把这句话做了这样的解读,“祖母死了”,“祖母”是谁?“父亲的妈妈”。“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说明什么?“失业”,“失业对于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能挣钱了”“家里生活会困难”。我这时意味深长地说:“事业是男人的生命,”“一个人失去生命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学生陷入了思考,最后总结出,父亲是在自己默默地承受着丧母和失业的双重痛苦送我上学的。我继续追问“从而可以看出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深沉的爱”“有责任感”“有担当”“好父亲”“真正的男子汉”……就這样,学生们懂得了责任,懂得了担当,懂得了爱……
  还有,我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也是把课本内化成核心素养的重要过程。把握好这个环节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唤起他们学习的内动力。
  比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想想你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说说有没有某一个时刻,父亲的某个动作、某句话、某个神态……曾经感动过你?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问题一出,课堂一片寂静,但是看学生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在思考、在回忆、在组织。十分钟之后,学生踊跃发言,讲了感动自己的父爱,其中有两个学生讲的故事令全场唏嘘。清楚的记得一个同学是这样描述的:“我是一个住宿生,家住北京,每周都要坐班车从北京来固安上学,每周都是爸爸送我。今年夏天有一次我感冒了,周日下午已经好得差不多了,那天爸爸送我上车前一脸的担心,嘱咐了很多话,担心我照顾不了我自己。汽车来了,我提着大包小包坐了上去,就在汽车刚刚开动时,我习惯性的回头向爸爸挥手告别,透过车窗,我看到了爸爸正举着一瓶矿泉水拼命的追着渐渐提速的汽车,口里还喊着什么……那一刻,我懂了他、懂了父爱……”孩子在讲这个故事时,声音哽咽、泪流满面,其他同学或偷偷抹眼泪,或沉默不语……那节课上得很成功,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名著的引领下说出了自己,完成了情感的洗礼、生命的体验、素养的提升。
  就这样我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情况,调动他们的生命体验,对文本进行深度追问、本真解读,渗透悲悯、友谊、理解、责任、担当……教师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会调动他们进行创新解读的欲望,通过个性体悟,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完成生命体验的升华。
  “教无定法”,我认为只要我们语文老师把握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多思考、多追问、多尝试,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子,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微薄之力,同时也提高我们自身的核心素养,让我们的生命与学生一起成长,变得丰盈、快乐而有价值。
其他文献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语言是一种浑然自成的语境,鉴赏诗歌是一种独具风味的审美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既是教学的重点,同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目前宁夏地区所用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诗歌篇目虽然几乎每本教材中都有涉及,但缺乏对诗歌整体解读的完整模块编排,这也成了学生在诗歌学习上的最大障碍:学习过的诗歌过少,学生缺乏对诗歌整体的认知,难以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难以将诗歌与审美教育
糖,是个好东西,老少都喜欢,而且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成分。它经吸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给人体提供能量。我觉得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糖”,既是孩子们喜欢的,更是教学所必需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加“糖”,可以助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语文课本里编排了一个“诚信”主题的单元,其中一篇课文是《守信》,講的是宋庆龄小时候为了等朋友到家里来玩而放弃了去向往已久的伯父家,但最后朋友并没有来,她在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单元选了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这篇小词读起来非常简单,对于学生而言,在内容的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展现这首小词的特色,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笔者尝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入一点独特的思路,以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到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  一、探究词眼出奥妙,意象分析赏江南  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和学生先用几分钟的时间将这首
先生作品,历来是中学语文中的“脊梁”,这里所说的先生,自然是指鲁迅先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为数不多的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学习的散文,记述了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生活到三味书屋枯燥乏味但却影响深远的读书生活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历来解读的角度各异,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多元性体现了文本解读的多重视角。但对于教学来说,有一个视角却不可忽视,那就是学生视角。基于学
能否做到“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三个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后又用于古汉语的翻译。综观历年高考现代文表述题的评分规定及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这也应该是考生回答现代文表述题时,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注意的原则要求。  一、信  “信”,原是要求译文能准确客观地表达原作原文的意思。现代文的考查,本就是就文设题,它要求的也是就文答题,即客观真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情感等,这是准确答题的前提,是首
在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们过去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往往把“卫道士”“走狗”“爪牙”等词加诸其身,借以完成诸如“批判”“讽刺”“揭露”的任务。这种从小说的外部出发来进行社会学式的图解的方法,为我们理解小说提供了一种方式,但并不妨碍我们从审美一定意义上也是审丑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篇小说,尤其是别里科夫这个人。  这里所说的审美(审丑)是指审视人的情感,考察其情感的表里、强弱、热冷、有无等,探索
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深谙阅读服务于写作之理。然而,如何建立起阅读与理解分析甚或写作之间的关联呢?常见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做摘抄,写周记。但由机械的“抄”而升华为语文写作素养的提升却仍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抄”或“写”得法了,方能由“抄人”脱胎换骨蜕变为“超人”。因此,我常鼓励学生要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完成周记任务,实现由“抄人”向“超人”的跨越,具體方法如下。一、摘抄  1.好词造句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作文写作的四个要求为:丰富、新颖、有文采、深刻。“深刻”这一要求对议论文写作尤其重要。要求学生首先要对事物有深刻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然后对事物能够深入剖析,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深度挖掘其隐含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但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比较肤浅,总是围绕论点表面打转,缺少思辨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议论文变得更加有深度。  一、思辨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虽然经过多年古典诗词的学习,但积累不多,理解和鉴赏水平有待提升。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教育思想,我运用项目教学法,将文本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其职业素养,培养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凸显语文的实用性。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心灵的歌吟”,收录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些优秀诗篇。这是蕴含丰富旅游资源的一个单元:南唐二陵、柳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记叙文的写作,文通句顺、事件清晰已经不再是写作的终极目标。高中记叙文写作相对于初中而言,要有更深层次的追求。记叙文是一种记叙事件、描绘人物的文体,其最大的特点是要能以真情动真心。记叙文的写作要能“煽情”,真正地用真情打动读者。当然,这种“煽情”不是要违背客观真实,而是强调一种艺术的感染力。本文简要谈谈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煽情”。  一、挖掘素材的价值点  在写作中,我们要善于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