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时代的类书编纂者群体及其影响——以“珠英学士”为中心

来源 :敦煌学辑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f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周时代大型类书《三教珠英》的编纂是隋唐时期官修类书编纂潮流的延续与高潮.《三教珠英》的编纂者多被称为“珠英学士”,“珠英学士”群体除了张昌宗外,更有李峤、徐彦伯、张说、徐坚、刘知几、崔湜等四十余人,至唐中宗、唐玄宗时代,诸学士仍然活跃于政坛、文坛.对于《三教珠英》的编纂,史书皆言“二张”无才学,盛赞张说、徐坚之功,以今度之,有因人废事、锦上添花之嫌,不应过分夸大张说、徐坚之功,亦不应抹杀李峤、徐彦伯、沈俭期、宋之问、阎朝隐、王无竞等诸人之劳.诸学士在编纂《三教珠英》之外,还共同编修过《唐史》《则天皇后实录》等,甚至于集体参与到义净大师的译经活动中.受《三教珠英》之影响,诸学士多编纂有与类书渊源颇深的私修典籍,如《李峤杂咏》《燕公事对》,甚至于《初学记》之编纂,也受到了《三教珠英》的影响.总之,《三教珠英》的编纂是武则天时代极其重要的一项文化工程,是拥护武则天的一群文人学士的集体成果,“珠英学士”群体影响巨大,引领了时代风气、学术潮流.
其他文献
临淄方言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形式为“(主语)+把+名词语+来+动词语”.从句法结构上看,“把+名词语+来”是自足封闭的固定结构,与之后动词语形成状中关系;“把+名词语+来”的底层语义可以概括为“拿某个东西过来”,紧接其后的“动词语”是把近在眼前的这个东西进行处置:物体、对象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才更方便主体对其进行处置;从语用角度看,“把+名词语+来”和“动词语”两部分,分别对应着“话题焦点”和“主观处置的意愿”,二者正是把字句使用的充分条件(只要具备就必须使用)和必要条件(只有具备才能使用).
以250万字的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为依据,对老舍中文小说中收录的性状类北京方言词语进行研究.通过严格筛选,共收集到313个性状类北京方言词语;其中表性质者79个,表状态者151个,表情状者61个,表数量者17个,表感叹者5个.又将这五大类性状类词语细分为14小类,并进行细致描写.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由于吐蕃本土制度的引入,加之蕃汉双语的使用,敦煌的度量衡制度尤其是量制方面,呈现出一种蕃汉混用、蕃汉互换的现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爬梳,得知吐蕃文书中的khal,对应汉文文书中的“蕃驮”“番驮”或“驮”;一蕃驮等于两汉驮(rgya khal),即两汉硕(rgya sheg),一汉硕为一石,等于十汉斗,又即十蕃升(bre).
由《八啭声颂》藏文写卷(\'jug pa\'i sgra brgyad bstan pa\'i tshig le\'ur byas pa)的结语及《瑜伽师地论手记》(yogācāra-bhūmi-(s)astra)中的汉文《八啭声颂》写卷的对比可知《八啭声颂》藏文写卷为唐代僧人法成所著,内容为描述梵文或藏文文法,这些是《八啭声颂》的背景情况.然而,《八啭声颂》藏文写卷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文献本身,否则众多的研究只是释读.实际上《八啭声颂》藏文写卷的语文学式的梵藏比较研究非常有价值:它是为数不多
《十诵律》是第一部系统译为汉文的佛教广律.该律翻译过程曲折、文本层次复杂,异本异文众多,亟待深入研究.敦煌文献中目前已发现《十诵律》写本共57号,其中不少残卷或残片原本属于同一写卷,后经撕裂而分离为数号,可以缀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边缘的拼合、书风字迹与行款格式的比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将其中的20号缀合为8组;另有一组存有缀合的可能性,暂无图片,存疑待考.缀合后的写卷形态完整,揭示了写本时代《十诵律》修订与流传的全新图景.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有多处联珠纹图案出现在人物服装中,其中两处联珠圈内为一中原菩萨形象.联珠纹与菩萨各自关联到不同的宗教背景,却同时出现于一位北齐贵族的墓葬中,若这一图案代表的是实际存在的织物,则其产地及背后隐藏的社会经济文化脉络值得深究.本文将尝试求证其是否为实际存在的织物,并从生产条件、文化背景等方面追溯其产地.
密教饿鬼信仰是唐宋时期敦煌地区较为流行的密教信仰之一.饿鬼信仰的功用以救度亡灵为主要目的 ,而敦煌密教饿鬼信仰则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及地狱观,以救度饿鬼为手段,以回祸转福为目的 .通过勾稽敦煌文献中密教饿鬼的相关经轨,我们可以考察出,敦煌密教饿鬼信仰功用的多样性,不仅包括救度亡灵,还包括祈福国家无战争之灾、消除瘟疫、疾病等.敦煌地区的密教饿鬼信仰从现世利益出发,满足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莫高窟第285窟主室西壁有正龛与两个侧龛,关于两侧龛内塑、绘人物的身份,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通过对西壁图像整体构成、两侧龛内人物样式特征与组合方式及弟子像流行背景的分析,本文认为,两侧龛内塑像表现的应是佛陀座下的两大弟子.两大弟子采用禅僧坐姿及对称组合形式,反映出本窟设计者对于坐禅修法的高度重视,对称组合的设计理念可能源自中原等地的石窟造像.
巩县石窟寺中存有大量造像题记,其中部分题记的内容为石匠籍贯和姓名,十分珍贵.第1窟外壁第37龛下的同州、河府石匠题记,一般认为是北齐天保九年(558)所刻,文章通过考证“河府”所在之处和设立之年代,认为此题记时代当为唐开元九年(721)以后.同时,还分析了此题记所反映的唐代工匠流动现象,即同州、河中府的工匠会与邻近的工匠集团进行合作,或结伴前往某地进行开窟造像,且从现有资料来看这种流动性在当时及以后是较为频繁的.
数珠,或称佛珠,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数珠被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佛教的法物.人们相信珠子来自佛陀成正觉的菩提树,故其珠称菩提子.大足地区独特的数珠手观音,让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数珠大多由观音持捻?本文从印度宗教植物观念入手,讨论数珠的原始意义、进入佛教的时间以及与观音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早期印度教文献,认为数珠最早的使用与湿婆信仰有关,数珠在印度被称为“湿婆之眼”,是称诵神名和咒语的计数器.后来首先被佛教居士所采用,计数称诵三宝名号,进而广泛进入佛教系统,尤其是密教修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