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发展过程中,苏锡常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同时这一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是否合理,其对经济增长是否仅存在负面作用?采用一种较新的测度方法来分析苏锡常地区的产业机构趋同问题,并得出结论:现阶段,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是合理的,是苏锡常地区产业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集聚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各地根据自身区位条件、生产要素空间分布和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即区域经济运行中基于资源配置而形成的发展路径选择)。在著名的“苏南模式”的作用下,苏锡常地区的城乡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苏锡常是传统意义上的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市,是江苏最大的“优势板块”和最快的增长极,三市仅占江苏省17%左右的面积、人口,却创造了占全省40%的GDP和财政收入。
但是,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是,该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频受学术界指责,该地区产业同构被认为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目前大多数舆论导向都认为苏锡常地区在产业结构方面严重趋同,极大地阻碍苏锡常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苏锡常地区近几年仍处于高速发展期,未出现明显的衰落迹象。产业结构趋同真的阻碍了苏锡常的发展吗?产业结构趋同真的仅有负面影响吗?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指标选择
如何度量国家整体或者局部产业机构的趋同程度,以往研究给出多种方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79)提出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度量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但该系数只能从静态角度来度量两区域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Krugman(1991)提出计算地区间行业结构差异指数,即“克鲁格曼指数”。该指数可衡量区域间行业的分工程度,但不能度量分工程度与结构差异之间的关系。王志华(2006)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改进的克鲁格曼指数”,该指数可把产业间的同构程度和分工程度联系起来。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提出用区位商来度量一定区域的产业聚集程度,并间接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的同构程度。李学鑫等(2004)发展了区位商指标判断方法提出了区位商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该指标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反映地区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比较优势,但是区位商只是一个相对指标,不能完全反映某个地区的实际专业化程度。此外衡量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指标还有霍夫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洛伦兹指数等等。本文在分析方法方面的创新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尹希果和李后建(2010)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多维空间角度重新构造新指标反映苏锡常地区整体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并且对影响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转移提供政策参考。
为了简化研究程序,本文只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水平、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并且把这几个因素看成是空间上四种不同的作用力,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各种作用力对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影响示意图
从图1可知各种因素对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有正向、负向作用力,当这些作用力达到平衡的时候,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就会维持原状;当这些作用力不平衡时会出现两种状态:当促进产业结构趋同的作用力更大时,产业结构会趋同;当阻碍产业结构趋同的作用力更大时,产业结构就会越表现出差异性。图1中X 轴表示的是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Y 轴表示的是第二产业占GDP 的比重;Z 轴表示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产业结构的趋同程度就是图1中黑色点的聚集程度,黑色点的聚集程度越高就表示三大产业的趋同程度越大,我们用式(1)来表示三大产业结构趋同程度:
jt =(1)
公式(1)中€%jt 表示的是某个时间段研究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jt 越小表示趋同程度越高,n 表示研究的区域数目,xnt表示的是某一地区某个时段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其他照此类推;x表示所有研究区域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的平均值,其他照此类推。(x,y,z)表示三维空间中这些点的中心点,某个区域某个时段产业结构在空间中对应的点如果越偏离中心点,那么这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根据以上公式可计算出2000~2008年苏锡常地区整体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见表(1)。
表12000~2008年苏锡常地区整体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
数据来源:根据1999~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观察可知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值基数较小,€%j值在0.02~0.06 之间,根据€%j的性质可知苏锡常地区总体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高。2000~2004年,€%j值呈增高趋势,这说明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在该段时间减弱。2005~2008年,€%j值呈减小趋势,这说明该段时间苏锡常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增强。总体来看,苏锡常地区总体产业结构趋同值较小,这说明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一直较高。
二、模型构建
为了研究某些因素对产业结构趋同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本文构建如下的计量模型:
Y=€%Z0+€%Z1X1+€%Z2X2+€%Z3X3+€%Z4X4+€%e (2)
上式中Y表示根据公式(1)计算出的苏锡常地区整体的产业结构趋同值,X1表示实际经济增长率,用来度量苏锡常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程度;X2表示地区内部贸易程度,是苏锡常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比值,反映苏锡常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X3表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是苏锡常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反映该地区与外界市场的联系程度;X4表示地区的投资水平,是苏锡常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GDP的比值,反映该地区的投资规模程度;€%e为误差项。
根据1999~2009年江苏省统计年鉴,选取苏锡常三市的上述数据,利用Eviews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Y=0.135698-0.018139X1-0.451348X2+0.016523X3-0.010262X4
s=(0.070981)(0.092839)(0.221749) (0.006992) (0.052535)
t=(1.911767)(-0.195384)(-2.035405) (2.363028)(-0.195340)
R2=0.878079 R2=0.756158F=7.202028DW=1.547747
三、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看经济发展水平(X1)对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影响。苏锡常地区的GDP增速提高一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值减小0.018139个百分点,即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会增加。地区由于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等相似会形成相同需求,经济越发达时,这种需求会变得更强烈,会形成相同供给市场促使产业结构布局一致。
接下来看苏锡常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X2)对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影响,度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社会零售商品交易总额与GDP 比值(X2)也加大了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且其影响幅度比GDP增长率大得多。苏锡常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指标提高一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值会减小0.451348个百分点,这说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这一作用力对苏锡常产业结构趋同的促进作用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发挥,显著促进了比较优势相似的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
其次来看对外贸易开放程度(X3)对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作用力的大小。苏锡常地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提高一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值增加0.016523个百分点,即对外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会使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减弱。这可能是因为对外贸易程度加强了苏锡常地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使得该地区更广泛地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促使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表现出差异性,弱化了产业结构趋同。
最后看投资水平(X4)对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影响,从回归系数看,投资水平对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作用相对不显著。投资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值减小0.010262个百分点,即投资水平的提高会使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增大。这可能是因为苏锡常地区的投资条件类似,投资的规模化效应促使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提高。
四、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必然性
由以上分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投资水平的提高,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增加,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同向、相辅相生的。苏锡常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上,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有着存在的必然性。
(一)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有关
产业结构演变的总趋势是依次产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由农业向工业转变的工业化过程中。现代技术经济理论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就越大,因为处于同一和近似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会形成相近的资源结构、生产函数和需求偏好,在相同工业发展阶段表现出趋同的产业特征。苏锡常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趋同。
(二)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资源禀赋的相似性有关
苏锡常地区内部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为地区间相似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进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苏锡常地区资源禀赋,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要素禀赋及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制约因素都类似,这给产业结构趋同提供了良好基础。由于资源禀赋类似,各地政府在选择本地区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时,往往有相同或类似的选择。因此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或某些产业上的同构,是地区经济专业化和综合发展与产业布局的经济学原则相结合的要求。
(三)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要素流动也对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产生正面的影响
苏锡常三地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使得相关区域之间在产业经济发展的方面具有互相学习和模仿的可能。同时紧密的经济联系,必然导致要素的流动,以及由此而来的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进而在相关区域形成"重合"的产业,即造成产业的同构。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地区内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由此形成的以技术转移为主要载体的产业转移,是苏锡常三地产业同构的重要原因。
(四)运输成本与地区消费结构的相似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地区产业同构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的产业与产品结构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如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过大,会人为拉大区际协作的空间距离,导致各地区产品交换的费用增加。把某些产业或产品就地分散生产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地区产业同构,但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苏锡常地区由于经济联系紧密,资源禀赋类似,消费结构也处于近似水平。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企业在苏锡常地区随机选择产地生产,久而久之,就带动了三地的产业结构趋同。
五、结论
本文利用一个新的度量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指标€%j,通过计算 发现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高。同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水平、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和投资水平对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有不同程度的作用,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与地区经济发展相辅相生,该地的产业结构趋同有着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8(4)
[3]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9~26
[4]唐立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9):50~56
[5]尹希果,李后建.产业结构趋同测度的一种新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0(4):10~13
[6]石康,齐援军.产业结构趋同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产业结构趋同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J].经济经纬.1999(l)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集聚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各地根据自身区位条件、生产要素空间分布和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即区域经济运行中基于资源配置而形成的发展路径选择)。在著名的“苏南模式”的作用下,苏锡常地区的城乡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苏锡常是传统意义上的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市,是江苏最大的“优势板块”和最快的增长极,三市仅占江苏省17%左右的面积、人口,却创造了占全省40%的GDP和财政收入。
但是,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是,该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频受学术界指责,该地区产业同构被认为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目前大多数舆论导向都认为苏锡常地区在产业结构方面严重趋同,极大地阻碍苏锡常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苏锡常地区近几年仍处于高速发展期,未出现明显的衰落迹象。产业结构趋同真的阻碍了苏锡常的发展吗?产业结构趋同真的仅有负面影响吗?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指标选择
如何度量国家整体或者局部产业机构的趋同程度,以往研究给出多种方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79)提出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度量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但该系数只能从静态角度来度量两区域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Krugman(1991)提出计算地区间行业结构差异指数,即“克鲁格曼指数”。该指数可衡量区域间行业的分工程度,但不能度量分工程度与结构差异之间的关系。王志华(2006)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改进的克鲁格曼指数”,该指数可把产业间的同构程度和分工程度联系起来。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提出用区位商来度量一定区域的产业聚集程度,并间接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的同构程度。李学鑫等(2004)发展了区位商指标判断方法提出了区位商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该指标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反映地区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比较优势,但是区位商只是一个相对指标,不能完全反映某个地区的实际专业化程度。此外衡量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指标还有霍夫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洛伦兹指数等等。本文在分析方法方面的创新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尹希果和李后建(2010)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多维空间角度重新构造新指标反映苏锡常地区整体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并且对影响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转移提供政策参考。
为了简化研究程序,本文只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水平、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并且把这几个因素看成是空间上四种不同的作用力,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各种作用力对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影响示意图
从图1可知各种因素对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有正向、负向作用力,当这些作用力达到平衡的时候,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就会维持原状;当这些作用力不平衡时会出现两种状态:当促进产业结构趋同的作用力更大时,产业结构会趋同;当阻碍产业结构趋同的作用力更大时,产业结构就会越表现出差异性。图1中X 轴表示的是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Y 轴表示的是第二产业占GDP 的比重;Z 轴表示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产业结构的趋同程度就是图1中黑色点的聚集程度,黑色点的聚集程度越高就表示三大产业的趋同程度越大,我们用式(1)来表示三大产业结构趋同程度:
jt =(1)
公式(1)中€%jt 表示的是某个时间段研究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jt 越小表示趋同程度越高,n 表示研究的区域数目,xnt表示的是某一地区某个时段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其他照此类推;x表示所有研究区域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的平均值,其他照此类推。(x,y,z)表示三维空间中这些点的中心点,某个区域某个时段产业结构在空间中对应的点如果越偏离中心点,那么这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根据以上公式可计算出2000~2008年苏锡常地区整体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见表(1)。
表12000~2008年苏锡常地区整体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
数据来源:根据1999~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观察可知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值基数较小,€%j值在0.02~0.06 之间,根据€%j的性质可知苏锡常地区总体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高。2000~2004年,€%j值呈增高趋势,这说明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在该段时间减弱。2005~2008年,€%j值呈减小趋势,这说明该段时间苏锡常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增强。总体来看,苏锡常地区总体产业结构趋同值较小,这说明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一直较高。
二、模型构建
为了研究某些因素对产业结构趋同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本文构建如下的计量模型:
Y=€%Z0+€%Z1X1+€%Z2X2+€%Z3X3+€%Z4X4+€%e (2)
上式中Y表示根据公式(1)计算出的苏锡常地区整体的产业结构趋同值,X1表示实际经济增长率,用来度量苏锡常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程度;X2表示地区内部贸易程度,是苏锡常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比值,反映苏锡常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X3表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是苏锡常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反映该地区与外界市场的联系程度;X4表示地区的投资水平,是苏锡常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GDP的比值,反映该地区的投资规模程度;€%e为误差项。
根据1999~2009年江苏省统计年鉴,选取苏锡常三市的上述数据,利用Eviews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Y=0.135698-0.018139X1-0.451348X2+0.016523X3-0.010262X4
s=(0.070981)(0.092839)(0.221749) (0.006992) (0.052535)
t=(1.911767)(-0.195384)(-2.035405) (2.363028)(-0.195340)
R2=0.878079 R2=0.756158F=7.202028DW=1.547747
三、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看经济发展水平(X1)对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影响。苏锡常地区的GDP增速提高一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值减小0.018139个百分点,即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会增加。地区由于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等相似会形成相同需求,经济越发达时,这种需求会变得更强烈,会形成相同供给市场促使产业结构布局一致。
接下来看苏锡常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X2)对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影响,度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社会零售商品交易总额与GDP 比值(X2)也加大了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且其影响幅度比GDP增长率大得多。苏锡常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指标提高一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值会减小0.451348个百分点,这说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这一作用力对苏锡常产业结构趋同的促进作用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发挥,显著促进了比较优势相似的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
其次来看对外贸易开放程度(X3)对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作用力的大小。苏锡常地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提高一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值增加0.016523个百分点,即对外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会使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减弱。这可能是因为对外贸易程度加强了苏锡常地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使得该地区更广泛地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促使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表现出差异性,弱化了产业结构趋同。
最后看投资水平(X4)对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影响,从回归系数看,投资水平对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作用相对不显著。投资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值减小0.010262个百分点,即投资水平的提高会使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增大。这可能是因为苏锡常地区的投资条件类似,投资的规模化效应促使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提高。
四、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必然性
由以上分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投资水平的提高,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增加,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同向、相辅相生的。苏锡常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上,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有着存在的必然性。
(一)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有关
产业结构演变的总趋势是依次产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由农业向工业转变的工业化过程中。现代技术经济理论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就越大,因为处于同一和近似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会形成相近的资源结构、生产函数和需求偏好,在相同工业发展阶段表现出趋同的产业特征。苏锡常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趋同。
(二)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资源禀赋的相似性有关
苏锡常地区内部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为地区间相似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进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苏锡常地区资源禀赋,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要素禀赋及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制约因素都类似,这给产业结构趋同提供了良好基础。由于资源禀赋类似,各地政府在选择本地区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时,往往有相同或类似的选择。因此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或某些产业上的同构,是地区经济专业化和综合发展与产业布局的经济学原则相结合的要求。
(三)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要素流动也对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产生正面的影响
苏锡常三地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使得相关区域之间在产业经济发展的方面具有互相学习和模仿的可能。同时紧密的经济联系,必然导致要素的流动,以及由此而来的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进而在相关区域形成"重合"的产业,即造成产业的同构。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地区内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由此形成的以技术转移为主要载体的产业转移,是苏锡常三地产业同构的重要原因。
(四)运输成本与地区消费结构的相似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地区产业同构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的产业与产品结构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如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过大,会人为拉大区际协作的空间距离,导致各地区产品交换的费用增加。把某些产业或产品就地分散生产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地区产业同构,但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苏锡常地区由于经济联系紧密,资源禀赋类似,消费结构也处于近似水平。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企业在苏锡常地区随机选择产地生产,久而久之,就带动了三地的产业结构趋同。
五、结论
本文利用一个新的度量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指标€%j,通过计算 发现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高。同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水平、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和投资水平对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有不同程度的作用,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与地区经济发展相辅相生,该地的产业结构趋同有着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8(4)
[3]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9~26
[4]唐立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9):50~56
[5]尹希果,李后建.产业结构趋同测度的一种新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0(4):10~13
[6]石康,齐援军.产业结构趋同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产业结构趋同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J].经济经纬.1999(l)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