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和运用水平”。对于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资源(包括图书、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教师若能进行艺术性的处理,化直为曲、化泛为精、化俗为新、化静为动,必将提高课堂实效,构建起生动精彩的品德课堂。
一、化直为曲,引发期待
对于一堂好课而言,课堂学习的实效是在学生的“期待—满足—再期待—再满足……”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从文本资源中寻找答案,最大程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五年级上《让我们同行》(浙教版,下同)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明白:在很多时候,帮助他人就是在帮助自己。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教师引用了《读者》中刊登的《登山队员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两位登山队员在下山途中迷路了,摸索中发现了一位昏迷者。面对昏迷者,两人意见产生了分歧:一个认为自身难保,难以顾及他人,另一位则坚持救人。结果,选择不救人者独自下山,最终活活冻死;选择救人者在救醒昏迷者的同时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教学中,如果故事只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必将因平铺直叙、缺乏悬念而无法引起学生心灵深层次的震撼。因此,教师做了如下处理:借助清晰的图片,用录音的形式简单介绍事情的起因,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接下来,情节会怎样发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执己见。此时,教师不做任何评价,而是边讲述边展示图片:托尼认为自己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独自走了。基尔则坚持留下来,为昏迷者做全身按摩。在按摩过程中,他自己的身体也因运动而恢复了知觉。欣慰的是,昏迷者醒过来了;更幸运的是,昏迷者认识下山的路!“所以,基尔在他的带领下顺利回到山下。第二天,他们上山寻找托尼,很不幸,托尼已经冻死了!”这样,学生因为强烈的对比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他们在交流中情不自禁地感叹:真是好心有好报!基尔很伟大,他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帮助了自己!教学重点也就无痕、高效地突破了。
乐于探索,喜欢惊险刺激是儿童的天性。对孩子而言,一览无余的故事情节必将造成视觉、听觉上的审美疲劳,探究欲望、期待心理也就无从谈起。上述案例中,用“情节会怎样发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辩论中探求基尔和托尼各自的心境,这是人性最真实的展现。特别是托尼,处在那样一个绝境里,选择放弃救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接着,基尔和托尼不同的结局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样,老师用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明:搬开别人脚上压的石头,救的可能是自己。
正因为一波三折、环环相扣的文本处理,才引发了学生的期待,激发了课堂的思辨,启发了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紧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文本资源的关键处做文章,以便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化泛为精,省时高效
课堂的四十分钟是有限的,而文本资源却是无限的。如果教学因材料过多而陷入泛泛而谈的困境,那么,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把精简的材料呈现出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如执教五年级下《西部大开发》一课时,教师在第一次试教时安排了“西部资源交流会”这一环节。由于事先没有限定时间,搜集范围也只做了大致的规定,结果课堂上一名同学长篇大读,其余同学则一片茫茫然,以致大家兴味索然。教师因不便打断发言而心急如焚,课堂气氛沉闷而单调。反思后,教师及时作了调整:一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内蒙古稀土矿”“十大农产品基地”等进行调查,然后以表格的形式汇报;二是将“交流会”更名为“推介会”,要求以精简汇报的方式介绍西部的丰富资源。如此设计,既为学生搜集文本资源指明了方向、降低了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课堂的高效展开铺平了道路。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追求高效是无限的,教师只有在资源处理上下功夫,化泛为精,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品德成长的“金拐杖”。
三、化俗为新,有效激活
品德教学的活动形式、方法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为此,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需求,依据他们的特点选择文本资源的呈现形式。化俗为新,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获得成效的策略之一。
如执教五年级上册《让我们同行》一课时,为了达成“懂得互帮互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目标,教师在试教时设计了“小游戏大体验——瞎子背瘸子”的环节。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对此“不屑一做”,课一开始就出现了冷场。在游戏过程中,当“瞎子”背着“瘸子”磕磕碰碰、艰难前行时,教室中数次出现哄堂大笑的场面。显然,这样的设计没能达成目标。
经过思考,教师做了如下艺术性的处理:将“瞎子背瘸子”的游戏改编成一个类似于剧本的脚本:
传说很久以前,在很远的地方有一座神山,神山的山脚下有一口神泉,据说神泉水包医百病。半山腰的村子里有两位残疾人,一位双目失明,一位双腿残疾,他们很想得到神泉水来医治各自的顽疾。
……
他们手捧神泉水一饮而尽,奇迹发生了:双目失明者睁开眼睛看到了美丽的花草,双腿残疾者能够行走自如啦!从此,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在提供故事的头和尾的基础上,教师请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两位残疾人是怎样下山的呢?为他们设计一个下山的方案吧。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大家一致认定“双腿残疾的指挥,双目失明的背人”这一方案。教师顺势提出:那就让我们演一演故事的经过吧。学生欣然投入表演。此时,观看的学生也关注到了“被背者一路提醒,背人者咬牙坚持”的细节。
尽管只是一个传统的游戏素材,但因为教师做了艺术性处理而化幼稚为深沉,化直白为含蓄,才更迎合高年级学生的口味。恰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因此,品德教师唯有“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处理文本资源,才能使课堂取得成功。
四、化静为动,形态重组
品德教师经常在明理环节“引经据典”,借助一些哲理故事等来增强说服力。让哲理故事动起来,化静为动,实现文本资源的形态重组是重要策略之一。因为,“看过,我忘记了;告诉我,我不记得了;只有动手实践,我才牢牢铭记。”
如执教《让我们同行》一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大感受”的环节。教师看似随意地讲道:课上到这儿,大家也辛苦了,就奖励大家吃橘子吧。学生兴奋地期待着,拿好竹签眼巴巴地望着桔子。教师请学生听口令吃橘子:第一步,将手臂伸直;第二步,在手臂不弯曲的前提下开始吃橘子。课堂上,学生面面相觑:因为手臂伸直后根本就没法吃到碗中的桔子!没多久,开始有同学将自己的桔子喂到了同学的口中,大家你喂我,我喂你,开心洋溢在脸上。教师问:桔子甜不甜?学生开心答:甜。教师追问:这份甜蜜的感觉仅仅是桔子带给你的吗?学生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也是甜蜜的。
这个“共享甜蜜”的体验活动其实就是根据“天堂和地狱”的经典故事改编的。试想,如果只是把这个故事以文字方式呈现,学生虽然也能从“在天堂生活的人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把长柄勺子中的食物喂给了同伴”这句话中得出“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结论,但是因为缺少了切身的体验,感受必定就没有如此深刻了。
根据经典寓言、哲理故事、诗句儿歌等文本资源改编成适合学生的体验活动,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不失为文本资源艺术处理的又一策略。因为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经验和虚拟的沟通,这正如中央教科所詹万生教授所说的:“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总而言之,面对文本资源,品德教师不但需要“发现美”,还需要“创造美”。小小的一点改变,带来的却是品德课堂的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余姚市实验小学浙江宁波3154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一、化直为曲,引发期待
对于一堂好课而言,课堂学习的实效是在学生的“期待—满足—再期待—再满足……”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从文本资源中寻找答案,最大程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五年级上《让我们同行》(浙教版,下同)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明白:在很多时候,帮助他人就是在帮助自己。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教师引用了《读者》中刊登的《登山队员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两位登山队员在下山途中迷路了,摸索中发现了一位昏迷者。面对昏迷者,两人意见产生了分歧:一个认为自身难保,难以顾及他人,另一位则坚持救人。结果,选择不救人者独自下山,最终活活冻死;选择救人者在救醒昏迷者的同时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教学中,如果故事只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必将因平铺直叙、缺乏悬念而无法引起学生心灵深层次的震撼。因此,教师做了如下处理:借助清晰的图片,用录音的形式简单介绍事情的起因,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接下来,情节会怎样发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执己见。此时,教师不做任何评价,而是边讲述边展示图片:托尼认为自己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独自走了。基尔则坚持留下来,为昏迷者做全身按摩。在按摩过程中,他自己的身体也因运动而恢复了知觉。欣慰的是,昏迷者醒过来了;更幸运的是,昏迷者认识下山的路!“所以,基尔在他的带领下顺利回到山下。第二天,他们上山寻找托尼,很不幸,托尼已经冻死了!”这样,学生因为强烈的对比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他们在交流中情不自禁地感叹:真是好心有好报!基尔很伟大,他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帮助了自己!教学重点也就无痕、高效地突破了。
乐于探索,喜欢惊险刺激是儿童的天性。对孩子而言,一览无余的故事情节必将造成视觉、听觉上的审美疲劳,探究欲望、期待心理也就无从谈起。上述案例中,用“情节会怎样发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辩论中探求基尔和托尼各自的心境,这是人性最真实的展现。特别是托尼,处在那样一个绝境里,选择放弃救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接着,基尔和托尼不同的结局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样,老师用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明:搬开别人脚上压的石头,救的可能是自己。
正因为一波三折、环环相扣的文本处理,才引发了学生的期待,激发了课堂的思辨,启发了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紧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文本资源的关键处做文章,以便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化泛为精,省时高效
课堂的四十分钟是有限的,而文本资源却是无限的。如果教学因材料过多而陷入泛泛而谈的困境,那么,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把精简的材料呈现出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如执教五年级下《西部大开发》一课时,教师在第一次试教时安排了“西部资源交流会”这一环节。由于事先没有限定时间,搜集范围也只做了大致的规定,结果课堂上一名同学长篇大读,其余同学则一片茫茫然,以致大家兴味索然。教师因不便打断发言而心急如焚,课堂气氛沉闷而单调。反思后,教师及时作了调整:一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内蒙古稀土矿”“十大农产品基地”等进行调查,然后以表格的形式汇报;二是将“交流会”更名为“推介会”,要求以精简汇报的方式介绍西部的丰富资源。如此设计,既为学生搜集文本资源指明了方向、降低了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课堂的高效展开铺平了道路。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追求高效是无限的,教师只有在资源处理上下功夫,化泛为精,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品德成长的“金拐杖”。
三、化俗为新,有效激活
品德教学的活动形式、方法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为此,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需求,依据他们的特点选择文本资源的呈现形式。化俗为新,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获得成效的策略之一。
如执教五年级上册《让我们同行》一课时,为了达成“懂得互帮互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目标,教师在试教时设计了“小游戏大体验——瞎子背瘸子”的环节。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对此“不屑一做”,课一开始就出现了冷场。在游戏过程中,当“瞎子”背着“瘸子”磕磕碰碰、艰难前行时,教室中数次出现哄堂大笑的场面。显然,这样的设计没能达成目标。
经过思考,教师做了如下艺术性的处理:将“瞎子背瘸子”的游戏改编成一个类似于剧本的脚本:
传说很久以前,在很远的地方有一座神山,神山的山脚下有一口神泉,据说神泉水包医百病。半山腰的村子里有两位残疾人,一位双目失明,一位双腿残疾,他们很想得到神泉水来医治各自的顽疾。
……
他们手捧神泉水一饮而尽,奇迹发生了:双目失明者睁开眼睛看到了美丽的花草,双腿残疾者能够行走自如啦!从此,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在提供故事的头和尾的基础上,教师请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两位残疾人是怎样下山的呢?为他们设计一个下山的方案吧。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大家一致认定“双腿残疾的指挥,双目失明的背人”这一方案。教师顺势提出:那就让我们演一演故事的经过吧。学生欣然投入表演。此时,观看的学生也关注到了“被背者一路提醒,背人者咬牙坚持”的细节。
尽管只是一个传统的游戏素材,但因为教师做了艺术性处理而化幼稚为深沉,化直白为含蓄,才更迎合高年级学生的口味。恰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因此,品德教师唯有“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处理文本资源,才能使课堂取得成功。
四、化静为动,形态重组
品德教师经常在明理环节“引经据典”,借助一些哲理故事等来增强说服力。让哲理故事动起来,化静为动,实现文本资源的形态重组是重要策略之一。因为,“看过,我忘记了;告诉我,我不记得了;只有动手实践,我才牢牢铭记。”
如执教《让我们同行》一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大感受”的环节。教师看似随意地讲道:课上到这儿,大家也辛苦了,就奖励大家吃橘子吧。学生兴奋地期待着,拿好竹签眼巴巴地望着桔子。教师请学生听口令吃橘子:第一步,将手臂伸直;第二步,在手臂不弯曲的前提下开始吃橘子。课堂上,学生面面相觑:因为手臂伸直后根本就没法吃到碗中的桔子!没多久,开始有同学将自己的桔子喂到了同学的口中,大家你喂我,我喂你,开心洋溢在脸上。教师问:桔子甜不甜?学生开心答:甜。教师追问:这份甜蜜的感觉仅仅是桔子带给你的吗?学生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也是甜蜜的。
这个“共享甜蜜”的体验活动其实就是根据“天堂和地狱”的经典故事改编的。试想,如果只是把这个故事以文字方式呈现,学生虽然也能从“在天堂生活的人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把长柄勺子中的食物喂给了同伴”这句话中得出“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结论,但是因为缺少了切身的体验,感受必定就没有如此深刻了。
根据经典寓言、哲理故事、诗句儿歌等文本资源改编成适合学生的体验活动,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不失为文本资源艺术处理的又一策略。因为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经验和虚拟的沟通,这正如中央教科所詹万生教授所说的:“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总而言之,面对文本资源,品德教师不但需要“发现美”,还需要“创造美”。小小的一点改变,带来的却是品德课堂的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余姚市实验小学浙江宁波315400)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