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探究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4150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资源优化组合以及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循环利用发展方式,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山东省淄博市是全国首批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地市之一。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通过对淄博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优势背景、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现状、示范园区建设、培训宣传、项目投资及政策扶持情况调查研究分析,探索出近年来淄博市各区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模式,并对淄博市未来循环农业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从而为提升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促进农业、技术与生态环境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循环农业;首批;技术推广;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915035
  收稿日期:2020-07-30
  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项目编号:2110402)
  作者简介:刘玉婷(1989-),女,硕士,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环境保护。
  生态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1]。其遵循“3R”循环经济原则[2],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3]的循环流动模式,最大程度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4],是一种绿色、开放、共享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曾强调:“要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推动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5]。”
  2007年,农业部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水源保护区、草原生态脆弱区等不同功能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市,整市推进,开展循环农业试点示范[3]。山东省淄博市作为全国10个重点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6],将循环农业示范建设作为重点农业工作,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推广等循环农业示范建设[7],极大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改善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提升淄博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维生素C的作用、检测方法和常见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通过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对青椒、上海青油菜、“和平1号”猕猴桃和香蕉的维生素C含量进行测定与比较,探
因受外部环境、组织内部与个人体验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员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失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图书馆员在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特征,通过
凤凰雪茶是凤凰县大力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考察、集中座谈等方式,深入调查了全县雪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凤凰县发展雪茶具有的优势,明确了当前产业发展中
以Fe(NO3)3·9H2O和Ni(NO3)2·6H2O为原料,在未添加任何碱性沉淀剂和高温晶化处理的条件下,通过对实验条件(包括溶剂、溶剂热温度和时间)的优化,利用溶剂热法一步制备了具
在pH 3.0缓冲体系中,紫外光作用下,采用TiO2/Fenton复合体系催化氧化吖啶橙(AO)染料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而在可见光作用下催化活性极低.通过引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
基于石河子地区1964—2012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的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石河子地区相对湿润指数的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并对
随着精准农业的发展,对农作物病害进行快速准确地识别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作物病害识别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依赖人工提取特征,图像分割难度较大,特别在复杂环境下的识别效果不佳。而随着深度学习中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下文简称CNN)在图像识别领域上的不俗表现,不少研究人员将CNN应用于农作物的病害识别。研究表明,基于CNN的深
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从经济环境、生态居住环境、文教科技环境、卫生环境4个方面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选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