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在战争条件下,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战争形态和战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军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心理激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争不仅是敌我双方物质的较量,而且也是敌我双方心理素质的较量。因此,增强全体将士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要前提。
一、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模式对军人心理的影响
1.连续作战加重了军人的心理负担
在高技术战争中,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夜战武器越来越多的投入战场,不间断作战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43天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曾对伊军实施了长达38天不分昼夜的连续轰炸。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生理和心理的严重疲劳,使军人情绪烦躁、意志消沉,严重者会对军人的正常心态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完全丧失战斗力。
2.残酷的战争强化了军人的恐惧心理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大背景无疑会对军人的心理造成压力,现代高技术武器的应用更增加了战场环境的险恶性,各种精确制导的远程攻击武器的使用,打破了前方、后方、前沿纵深的界线,使军人很难找到绝对安全的地带。处在这种复杂又透明的战场环境中的军人有一种置身于深渊中的感觉,心理上的压力陡然增大。例如海湾战争,美国8月6日宣布出兵,5小时内空降部队便登机起飞,后备人员24小时就到达指定位置。这种快速反应使长期和平稳定环境中形成的心理、生理、环境三者之间的一种稳固平衡定式被破坏,使军人的心理处于一种高负荷的紧张状态。轻则使人失去正常的思维、表达和自我控制能力,重则将导致军人精神崩溃、行为失常。
3.全方位信息战增加了军人认知和判断的难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信息战场。各种信息技术装备把军队的通信、指挥、火控、制导以及单兵的行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信息网络。能否及时获取信息和做出正确的判断,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大量信息同时涌入军人大脑时,很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进而产生错覺和失误。信息传播的过程越复杂,对事物本来面目的分析和确定就会变得越困难。在信息战条件下,一方面信息内容空前丰富,各种真假混杂的信息同时蜂拥而至,使军人的正常心理状态受到极大干扰,正确认知的难度明显增大;另一方面,信息载体的日益现代化,也使军人获取和掌握信息的智力要求更高、程序更复杂。
二、艰苦的作战环境与舒适的和平环境对比强烈,容易形成心理反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长期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当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生活习惯,比较满足于既得的个人现实利益。由于战争的突然爆发,这些既得利益都顷刻间付之东流,甚至可能丢掉脑袋,原有的平稳生活习惯被破坏,情绪过分紧张和烦燥,使他们不能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抱负水平较低,个人主义思想突出等不良心理品质的军人产生不稳定心理。和平毕竟是当代的主旋律,局部战争亦不过是和平大氛围中有限区域中的战火与硝烟,前方是血与火的拼搏,部分部队和人员牺牲个人、家庭利益,浴血奋斗;后方是一片和平欢乐繁荣景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参战人员与非参战人员在对待战争的政治立场、综合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上彼此沟通的隔阂。然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时代的变更,加之我国近十几年来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一些腐朽的不良思想浸透、渗透到很多人的意识领域,导致其价值取向发生扭曲。长期相对的和平环境也使很多人产生了“太平盛世”的乐观错觉,居安思危的意识日趋淡化。一旦战争突发,恶劣残酷的作战环境、充满危险的场景等所带来的紧张和不适而产生出来的消极作战心理,使他们不得不担心他们的流血牺牲是否被人们、社会认可,在“奉献”与“吃亏”的焦点上发生了强烈的心理碰撞,心理调控不能自主,发生倾斜,导致不平衡心理。
三、强化官兵心理承受能力,切实筑牢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官兵的心理防线。
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群体行为的导向作用。
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舆论导向作用产生群体效应,帮助部分观念转变与定位落后、心态调整与适应滞后的官兵,逐渐增强绝大多数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积极开展形式活泼、内容健康的文娱活动,提高官兵的思想文化修养,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军营文化和大众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青年官兵个体心理发展,使个体心理经常受到激励和鼓舞。因此,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公正、信任的人际环境,不断纠正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庸俗化倾向 ,积极调整官兵的心理偏差和理智、情感落差。
2.注意官兵的心理变化,减轻心理负荷。
现实生活中,青年官兵遇到的心理问题要比思想问题多得多,各种心理困扰不解除,就会产生相关的思想问题。因此,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等,针对官兵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出现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负荷和心理危机等问题,采取谈话、电话咨询、门诊咨询、现场访谈等方式,开展心理卫生、行为矫正、调适等复杂多样的工作。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给予官兵心理帮助和启发,使青年官兵走出心理困扰和误区,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状态,增强精神上的自立能力和承受能力。
3.加强官兵平战心理训练
平时和战时官兵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要把部队训练、政治教育与心理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抢答竞赛、辩论、智力游戏、野外独立作业等活动进行心智素质训练,培养和提高官兵适应各种环境、执行各种任务的心理素质;通过部队演习等时机进行意志素质训练,使官兵养成善于在“曲折”、“逆境”中求生存、求胜利和遇险不惊、临危不乱、心坚如铁、志坚如钢的良好心理素质,以适应和处置各种突发事变;通过网络模拟心理战等形式,使官兵经常处在现代化战争的声、光、波、磁、烟等情景和近似实地、实战、实爆氛围中,进行心理战常识和心理防卫、反心理战训练,熟悉和习惯敌人的各种心理刺激因素,掌握对付敌人的强制心理负荷方法,以便自如地对付敌人的强制性心理攻击等,达到对敌攻其心、泄其气、乱其谋、削其志之目的。
一、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模式对军人心理的影响
1.连续作战加重了军人的心理负担
在高技术战争中,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夜战武器越来越多的投入战场,不间断作战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43天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曾对伊军实施了长达38天不分昼夜的连续轰炸。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生理和心理的严重疲劳,使军人情绪烦躁、意志消沉,严重者会对军人的正常心态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完全丧失战斗力。
2.残酷的战争强化了军人的恐惧心理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大背景无疑会对军人的心理造成压力,现代高技术武器的应用更增加了战场环境的险恶性,各种精确制导的远程攻击武器的使用,打破了前方、后方、前沿纵深的界线,使军人很难找到绝对安全的地带。处在这种复杂又透明的战场环境中的军人有一种置身于深渊中的感觉,心理上的压力陡然增大。例如海湾战争,美国8月6日宣布出兵,5小时内空降部队便登机起飞,后备人员24小时就到达指定位置。这种快速反应使长期和平稳定环境中形成的心理、生理、环境三者之间的一种稳固平衡定式被破坏,使军人的心理处于一种高负荷的紧张状态。轻则使人失去正常的思维、表达和自我控制能力,重则将导致军人精神崩溃、行为失常。
3.全方位信息战增加了军人认知和判断的难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信息战场。各种信息技术装备把军队的通信、指挥、火控、制导以及单兵的行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信息网络。能否及时获取信息和做出正确的判断,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大量信息同时涌入军人大脑时,很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进而产生错覺和失误。信息传播的过程越复杂,对事物本来面目的分析和确定就会变得越困难。在信息战条件下,一方面信息内容空前丰富,各种真假混杂的信息同时蜂拥而至,使军人的正常心理状态受到极大干扰,正确认知的难度明显增大;另一方面,信息载体的日益现代化,也使军人获取和掌握信息的智力要求更高、程序更复杂。
二、艰苦的作战环境与舒适的和平环境对比强烈,容易形成心理反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长期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当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生活习惯,比较满足于既得的个人现实利益。由于战争的突然爆发,这些既得利益都顷刻间付之东流,甚至可能丢掉脑袋,原有的平稳生活习惯被破坏,情绪过分紧张和烦燥,使他们不能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抱负水平较低,个人主义思想突出等不良心理品质的军人产生不稳定心理。和平毕竟是当代的主旋律,局部战争亦不过是和平大氛围中有限区域中的战火与硝烟,前方是血与火的拼搏,部分部队和人员牺牲个人、家庭利益,浴血奋斗;后方是一片和平欢乐繁荣景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参战人员与非参战人员在对待战争的政治立场、综合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上彼此沟通的隔阂。然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时代的变更,加之我国近十几年来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一些腐朽的不良思想浸透、渗透到很多人的意识领域,导致其价值取向发生扭曲。长期相对的和平环境也使很多人产生了“太平盛世”的乐观错觉,居安思危的意识日趋淡化。一旦战争突发,恶劣残酷的作战环境、充满危险的场景等所带来的紧张和不适而产生出来的消极作战心理,使他们不得不担心他们的流血牺牲是否被人们、社会认可,在“奉献”与“吃亏”的焦点上发生了强烈的心理碰撞,心理调控不能自主,发生倾斜,导致不平衡心理。
三、强化官兵心理承受能力,切实筑牢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官兵的心理防线。
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群体行为的导向作用。
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舆论导向作用产生群体效应,帮助部分观念转变与定位落后、心态调整与适应滞后的官兵,逐渐增强绝大多数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积极开展形式活泼、内容健康的文娱活动,提高官兵的思想文化修养,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军营文化和大众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青年官兵个体心理发展,使个体心理经常受到激励和鼓舞。因此,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公正、信任的人际环境,不断纠正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庸俗化倾向 ,积极调整官兵的心理偏差和理智、情感落差。
2.注意官兵的心理变化,减轻心理负荷。
现实生活中,青年官兵遇到的心理问题要比思想问题多得多,各种心理困扰不解除,就会产生相关的思想问题。因此,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等,针对官兵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出现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负荷和心理危机等问题,采取谈话、电话咨询、门诊咨询、现场访谈等方式,开展心理卫生、行为矫正、调适等复杂多样的工作。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给予官兵心理帮助和启发,使青年官兵走出心理困扰和误区,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状态,增强精神上的自立能力和承受能力。
3.加强官兵平战心理训练
平时和战时官兵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要把部队训练、政治教育与心理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抢答竞赛、辩论、智力游戏、野外独立作业等活动进行心智素质训练,培养和提高官兵适应各种环境、执行各种任务的心理素质;通过部队演习等时机进行意志素质训练,使官兵养成善于在“曲折”、“逆境”中求生存、求胜利和遇险不惊、临危不乱、心坚如铁、志坚如钢的良好心理素质,以适应和处置各种突发事变;通过网络模拟心理战等形式,使官兵经常处在现代化战争的声、光、波、磁、烟等情景和近似实地、实战、实爆氛围中,进行心理战常识和心理防卫、反心理战训练,熟悉和习惯敌人的各种心理刺激因素,掌握对付敌人的强制心理负荷方法,以便自如地对付敌人的强制性心理攻击等,达到对敌攻其心、泄其气、乱其谋、削其志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