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运动安全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86491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运动安全一直是困扰着学校体育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只是个校园体育运动的问题,实则是个社会问题,它是由社会各种综合因素导致的一个复杂问题。当下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保护有加,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相关法律的不健全,造成一旦学生在学校里参加体育运动时发生运动伤害事故,不管是什么原因,家校双方都要为此牵涉很多精力和时间。于是乎,一些能培养学生适应自然环境、提高生存技能的体育器材在校园渐渐消失。如,单杠、肋木架等。体育教师则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愿去上一些锻炼价值高但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几率相对较高的教学项目,如支撑跳跃、手倒立等教学内容;为了确保安全,很多小学都规定上体育课时,体育教师必须进教室把学生带到操场,下课后整队把学生带回教室。这是学校为求不出伤害事故所采用的过度保护措施。这一切的“圈养”因素造成了学生的自我预防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能力的低下,最终形成了越过度“呵护”,学生的自我预防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能力越低下,学生相关能力的弱化就更容易发生运动伤害事故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怪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健全相关法律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作为体育教研员,笔者在此仅从学校教育层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变无序应对为有序处理
  在体育运动中发生一些运动损伤或意外伤害事故,这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大家要做的是预防不该发生的运动损伤或伤害事故,以及万一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或伤害事故依章依规进行合理处置,这是确保校园体育运动安全的首要任务。
  (一)健全规章制度
  学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有关校园体育运动安全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必须充分考虑所在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场地器材、课程内容、师资情况等,以预防为主、应急措施为辅。如,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保养维修制度、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活动制度、校园体育运动安全责任制、运动伤害事故处置程序等。在此特别要说的是,在制订校园体育运动安全责任制时,一定要分清运动伤害事故是不可预测的意外,还是由于体育课、体育活动课执教者的预防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假如执教教师预防措施到位,虽然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也不应由教师担责,最多承担道义责任,这有利于鼓励体育教师开展器械类项目的教学。其次,所制订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广而告之,不仅要张贴在学校相关位置,而且要让全校师生和家长清楚地知道运动安全规章制度的每一条款,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体育运动安全教育有章可循。
  (二)活化运动安全机制
  一些学校虽然制订了校园体育运动安全规章制度,但往往只停留在文字层面,师生和家长不一定清楚学校体育运动安全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造成一旦发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师生仍然很慌乱,不知道如何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科学合理地进行应对。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学校都在采用的消防安全演练、防空与地震紧急撤离演练等形式,定期开展校园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小竞赛、校园体育运动安全演练等,还可以开设校园体育运动安全网站,普及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活化运动安全规章制度,增强师生运动安全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变碎片化教学为系统性教育
  据上海市教委《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项目组的一项专项调查,84.8%的学生认为,获得体育运动安全知识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的讲解,可见学生获得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的渠道主要是体育课,获得相关知识的渠道狭窄。以往的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在体育教材中虽然有,教师也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往往是比较碎片化的。在当下体育课程深化改革的情况下,必须建立系统的校园体育运动安全教育体系。为此,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出版了《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小学版、中学版),《教师体育运动安全手册》正在编写中。作为此项目的参与者,笔者认为,要从教师、学生和教研三个方面来实施系统性教育。
  (一)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的主角,教师的校园体育运动安全教育意识的强弱、知识和能力的大小,决定了校园体育运动安全的品质。目前的教师和准教师大都没有受过系统的校园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技能的培训。因此,很有必要补上这一课。作为体育教研员,要组织全区的体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指导教师们认真学习即将出版的《教师体育运动安全手册》,懂得一些运动与人体、运动与环境、运动与卫生、运动项目与损伤、运动损伤与处理等最基础的知识。这是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新基本功,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的能力储备,更是评价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学生既是校园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的对象,又是防范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主体。许多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都与学生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和技能缺乏、防范意识薄弱有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这本图文并茂的“口袋书”,只有提高了学生防范体育运动损伤和伤害事故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校园体育运动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
  (三)作为教研员应将校园体育运动安全主题列入各级教研活动中,定期开展体育运动安全专题研讨活动,并在日常的各类公开课中将体育运动安全作为观察、评价要点;定期组织开展教師校园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竞赛,以及教师保护与帮助专项技能的培训考核,建设一支有体育运动安全意识、有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以提高校园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三、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
  做好校园体育运动安全防范工作,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和校园体育竞赛是主阵地,也是进行运动安全教育最主要的环节,应从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活动中的具体教学环节着手,提高师生运动安全防范能力,主动预防体育运动损伤和事故的发生。
  (一)提升教师运动安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1.将安全作为备课的必备要素。常说备课要备场地器材,作为体育教师,课前一定要做好体育场地器材准备工作。如,跳远课前要检查沙坑是否松软、有无砖块等异物,要平整沙坑,清扫跑道,观察跑道是否平整无异物、是否无积水;体操类项目教学课前要检查单(双)杠、跳箱、跳板的牢固程度,以及相配套的保护垫等,确保运动安全。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具体的天气情况,如气温、气压、湿度、风、雾霾、降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或及时调整备课计划。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培养学生安全运动的意识和能力的方法手段。   2.提高热身和放松的针对性。现在很多中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千篇一律,甚至一个学期每节体育课都一成不变,这样的热身活动既枯燥又没有针对性,很难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放松整理活动情况也同样如此,经常是让学生相互敲敲背,这样的放松运动既起不到应有的放松作用,学生手法、轻重掌握不好的话反而会发生伤害事故。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热身和放松对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作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热身和放松;而作为体育教研员,要将热身和放松的质量作为评价体育课的重要指标。
  3.将保护与帮助视作技能进行教学。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在教学中常常被视作教学的辅助手段,体育教师往往只是简单讲一下、示范一下就过了。笔者认为,保护(含自我保护)与帮助是一种防范运动损伤和运动伤害事故的生成技能,这项技能的教学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体育教学应该将保护与帮助作为内容主题教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列入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之中。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方法、掌握技能,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4.严谨的组织教学是“安全阀”。教学常规不好是产生伤害事故的主要根源,体育教师或体育活动课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杜绝“放羊式”教学和无安全保障教育和措施的教学,以严谨的组织教学确保体育运动的安全。
  (二)培养学生主动预防的能力
  1.养成安全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预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教师要向学生讲授运动装备与运动安全的关系,指导学生根据体育锻炼项目和天气情况配备相应的运动装备;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前进行有针对性的热身,體育活动后进行整理运动的习惯;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懂得遵守规则对运动安全的意义,培养学生运动安全意识和体育核心素养。
  2.习得自我防范的能力。摒弃圈养思维,让学生在有指导、有安全保障的环境里体验各种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中提高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在集体做操时知道活动的安全空间;在障碍跑学练中提高自我的判断能力;在滚翻练习中习得摔倒时及时团身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在做手倒立动作中学会安全合理的下法;在对抗性的球类运动中学会在发生身体接触时既不伤害他人又保护自己的本领等。同时,具备一旦发生运动损伤能采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合理应急处理的能力。
  学生是校园体育运动安全的主人翁,只有学生的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校园体育运动才会变得更安全。
  作者简介:冯敏,上海市闵行区体育小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上海市体育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科学、全面地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对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着可操作、可检测、可评价的原则,体育教学质量应该评什么、怎么评,及如何发挥评价的导向、引领作用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草根争鸣》总第123期,就“如何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展开了研讨。  一、立足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效果  在研讨关于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话题时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版课程标准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验)》]基础上的完善、升华和创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实施对新时代深化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全面落实《课程标准(2017年版)》,广东省在加强
“同课异构”是指在同教材、同目标下不同教师或者同一教师在不同的场域运用不同的方法与理念,根据不同教师的理解进行上课的一种教研形式。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夯实教育教研实效性,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促进课堂质量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积极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笔者以《立定跳远》这一教材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例,呈现有效促进教师的教研能力的方法。  一、发挥“同课异构”的“导向”作用,
一、案例背景  青春期,是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似乎一到这个年龄,所有人都会为之苦恼,可它却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青春期虽不是洪水猛兽,但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会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问题。作为教师,只有我们跟上他们“成长的节奏”,才能更好地把控课堂。现在学生青春期普遍提前,很多高年级的小学生面临着青春期的诸多问题。  二、案例呈现  11月末的沈阳天气很冷,简单的热身后,我开始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要使体育学习可持续发展,需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1]。学生在身体练习行为表现、运动认知、心理感受的生成中,主要体现为“乐动会”[2]。笔者以基层体育教研员的视角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抛砖引玉。  一、形成发展学生的身体教育思维——让学生“乐”  (一)存在问题  一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并不快乐,往往是在被迫学练自己并不喜爱的体育学习活动,于
随着长三角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的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这就必然要求江、浙、沪的中小学体育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以适应人民大众的需求。“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活动”这一交流机制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主题论坛,引领方向  “两省一市”体育特级教师专题论坛是“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活动”的3大板块(专题论坛、课堂教学观摩、体育活动展示)之一。每
一、案例背景  “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古人用智慧的言语向我们阐述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引导着世人用辩证统一的思想去分析问题。体育课堂也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头牵着教师,一头系着学生而充满活力;一面尊重教材文本,一面激发学生而火花四溢;一边体现教学的计划性,一边展现教学的动态性而穩中求进。  障碍跑因其难度不同、障碍不同、挑战方式不同,深受学
师者之传道授业解惑,无不在于语言的沟通与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与升华,体育课堂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巧则会更直接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一、善用导入性语言,激趣拓思维  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往往会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教师能够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练兴趣,拓展思维空间。  在“语言导入”中,教师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语气及语调来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
对我国“双一流”高校和普通院校女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双一流”高校与普通院校女大学生的体育伤害事故现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双一流”高校与普通院校女大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主要原因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女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现状的比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双一流”高校女大学生发生过体育伤害事故人数的百分比为33.6%,高于普通院校女大学生的23.9%,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要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期望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本课程的主体是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可见,当下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思考日照市近3年高中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