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因此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势必要从小开始,贯穿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长跑,是一个孩子从少年迈入青春期的神秘转变,如何依托道德与法治,结合实际,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值得关注的话题。这是一个长期且浩大的工程,但它所带来的益处却是惠及方方面面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联动体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或许可以为初中生筑起良好行为习惯的藩篱。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教育;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人们深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导与培训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评定良好与否标准便是是否符合道德与法治的要求。或者说,法律是底线,道德是向上的高度,二者形成的一个合理的区间。迈入青春期的少年,是最易误入歧途的群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屡屡见诸于报端,其犯罪率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究其原因,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作支撑,内心缺少法律底线思维,没有建起心灵的道德高地。因此教师迫切地寻求方法,来将道德与法治落实在实处,而非仅是编著教材对着学生“念经”。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利于少年们健康成长。教师必须依托道德与法治来对其进行有效培养。
一、 初中生不良行为现状
初中生的不良行为跨度很广,从不做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闯红绿灯,和机动车抢车道,到打骂家长,不尊重教师,殴打同学,进行校园暴力,抢劫偷窃等。其中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属于犯罪发展期的表现,这是犯罪演变过程的第二阶段,初中生在自己好奇心和畸形欲望的驱使下进行探索性的违法行为。教师不能仅仅把这些恶劣行为归因于青春期躁动的荷尔蒙,更应该关注其背后所掩盖的教育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导致学生将来形成更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人生和将来事业都会有巨大影响。
二、 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从个人而言,初中生在青春期情绪敏感,不稳定、易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性格,稳定其情绪,帮助其排解压力与烦恼,有利于其学业的进步与长期发展。情绪的发泄不需要通过暴力来解决,内心的欲望不应跨过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来实现,这便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幸福的结晶。品学兼优是父母对子女共同的期许。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提高法律意识,也是维系家庭和谐的关键因素。多少幸福的家庭因为青少年犯罪而破灭,如新闻“荆州两初中生因口角互殴,一人刀捅同学肾部胃部”,“平顶山叶县几名初中生放学途中打群架,致一死二伤”,等等。无论是伤者还是行凶者都让他们的家庭幸福破灭。档案中的污点,身上的伤疤,都是不可抹去的。
学校是教育的专属场所,然而大多数偶发性初中生犯罪都是在校园或校园附近发生的。这对学校的形象和声誉无疑是重大的打击。不仅让人对学校培养学生,为社会输入人才的效果产生怀疑,更是与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从小的方面说是给予教师与学生一个安宁平静的学习环境,从大的方面讲是对学校教育功能之名的维护,争取社会、家长对学校的信任。
社会不良风气往往发于端倪。初中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社会风气同样会产生影响,进而可能会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见微知著,从一开始就帮助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无疑是为社会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与正能量,让人们看得到希望。
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教育;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人们深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导与培训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评定良好与否标准便是是否符合道德与法治的要求。或者说,法律是底线,道德是向上的高度,二者形成的一个合理的区间。迈入青春期的少年,是最易误入歧途的群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屡屡见诸于报端,其犯罪率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究其原因,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作支撑,内心缺少法律底线思维,没有建起心灵的道德高地。因此教师迫切地寻求方法,来将道德与法治落实在实处,而非仅是编著教材对着学生“念经”。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利于少年们健康成长。教师必须依托道德与法治来对其进行有效培养。
一、 初中生不良行为现状
初中生的不良行为跨度很广,从不做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闯红绿灯,和机动车抢车道,到打骂家长,不尊重教师,殴打同学,进行校园暴力,抢劫偷窃等。其中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属于犯罪发展期的表现,这是犯罪演变过程的第二阶段,初中生在自己好奇心和畸形欲望的驱使下进行探索性的违法行为。教师不能仅仅把这些恶劣行为归因于青春期躁动的荷尔蒙,更应该关注其背后所掩盖的教育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导致学生将来形成更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人生和将来事业都会有巨大影响。
二、 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从个人而言,初中生在青春期情绪敏感,不稳定、易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性格,稳定其情绪,帮助其排解压力与烦恼,有利于其学业的进步与长期发展。情绪的发泄不需要通过暴力来解决,内心的欲望不应跨过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来实现,这便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幸福的结晶。品学兼优是父母对子女共同的期许。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提高法律意识,也是维系家庭和谐的关键因素。多少幸福的家庭因为青少年犯罪而破灭,如新闻“荆州两初中生因口角互殴,一人刀捅同学肾部胃部”,“平顶山叶县几名初中生放学途中打群架,致一死二伤”,等等。无论是伤者还是行凶者都让他们的家庭幸福破灭。档案中的污点,身上的伤疤,都是不可抹去的。
学校是教育的专属场所,然而大多数偶发性初中生犯罪都是在校园或校园附近发生的。这对学校的形象和声誉无疑是重大的打击。不仅让人对学校培养学生,为社会输入人才的效果产生怀疑,更是与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从小的方面说是给予教师与学生一个安宁平静的学习环境,从大的方面讲是对学校教育功能之名的维护,争取社会、家长对学校的信任。
社会不良风气往往发于端倪。初中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社会风气同样会产生影响,进而可能会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见微知著,从一开始就帮助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无疑是为社会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与正能量,让人们看得到希望。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