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早期运动障碍进展(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和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初次发病24h内入院的86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灶最大直径和部位分为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rl-l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和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 pontine infarction,LPI),根据早期PMD情况分为PMD组和无PMD组,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和转归良好组(mRS评分≤2分),对不同病例组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PPI组(n=35)高脂血症(57.14%对33.33%;X^2=4.80,P=0.028)、偏瘫(97.14%对72.55%;X^2=8.718,P=0.003)、基底动脉狭窄(45.71%对17.65%;X^2=7.930,P=0.005)和出院时转归不良(54.29%对31.37%;X^2=4.515,P=0.034)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scale,NIHSS)评分[(6.00±2.39)分对(4.61±3.41)分;t=2.087,P=0.040]均显著性高于LPI组(n=51)。PMD组(n=22)基线舒张压水平[(97.82±15.61)minHg对(89.55±12.23)mmHg,1mmHg=0.133kPa;t=2.258,P=0.031]以及PPI(63.64%对32.81%;X^2=6.445,P=0.011)和基底动脉狭窄(59.10%对18.75%;X^2=12.922,P=0.000)的构成比均显著性高于无PMD组(n=64)。转归不良组(n=35)基线NIHSS评分[(6.80±2.63)分对(3.73±2.55)分;t=5.426,P=0.000]和空腹血糖水平[(9.40±5.15)mmol/L对(6.56±2.69)mmol/L;t=2.985,P=0.004]以及PPI患者构成比(54.29%对31.37%;X2=4.515,P=0.034)均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n=5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狭窄是PPI发病[优势比(oddsratio,OR)3.80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57~10.646;P=0.011]和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PMD(OR4.571,95% CI 1.214~17.214;P=0.025)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5分是其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OR 4.277,95% CI 1.505~12.151;P=0.006)。结论PPI主要与基底动脉分支病变有关,基线NIHSS评分≥5分可能是孤立性脑桥梗死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早期PMD和短期转归不良均可能与基底动脉病变有关。
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脑桥旁正中梗死与脑桥腔隙性梗死的比较
【摘 要】
: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早期运动障碍进展(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和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初次发病24h内入院的86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灶最大直径和部位分为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rl-l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和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 pontine infarctio
【机 构】
: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25001,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25001,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25001
【发表日期】
:
2013年21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Piccini等试图在一项大样本国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试验中确定与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发生相关的因素。在每日一次口服Xa因子直接抑制剂利伐沙班与维生素K拮抗剂预防AF患者卒中和栓塞比较试验(The Rivaroxaban Once Daily Oral Direct Factor Xa Inhibitor Compared with Vita
作为一种神经保护措施,亚低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已非常广泛。许多疾病,如心脏停搏后脑损伤、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应用亚低温治疗已取得了肯定的疗效。虽然亚低温在治疗缺血性卒中方面已有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而且动物实验已证实其具有确切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在临床研究中亚低温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其临床疗效似乎并无预期的乐观。因此,有必要对亚低温治疗缺血性卒中由动物实验向临
在第22届欧洲卒中大会(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ESC)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Benavente等指出,与较高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治疗目标相比,以SBP<130 mm Hg(1 mm Hg=0.133 kPa)作为治疗目标可能使复发性卒中减少约20% 。而且,这种较低的SBP治疗目标能够使脑出血风险显著降低2/3。
背景和目的作者提供了关于成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评估和治疗方面的现有证据和处理推荐的一份概述。目标读者为涉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8h内诊治的院前诊疗人员、医生、综合医疗保健人员和医院管理者。该指南将取代先前的2007年版指南及其2009年更新版。方法著述委员会成员由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指定,代表各个领域的医疗专家。在形成共识的整个过程中,严格遵循美国心脏协会的利益冲突原则。
弹簧圈栓塞最初被设计并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风险高的脑动脉瘤,但目前该方法越来越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线治疗方法。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已有长足进步,新器材的研发使得以前因血管解剖结构复杂而无法填塞的动脉瘤也得以治疗,从而扩大了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而且,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已成为当前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主流方法;医学文献证明,在特定患者人群中,弹簧圈栓塞的转归优于外科手术夹闭
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出血。已经研制出新一代的腔内装置——Surpass分流器,用于重建载瘤动脉并闭塞动脉瘤。荷兰拉德伯德大学内梅亨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DeVries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单中心研究。采用Surpass治疗各种复杂性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在6个月时进行临床和血管造影随访,前瞻性收集数据。
卒中后的认知功能减退比卒中复发更为多见。卒中可使痴呆风险倍增,是血管性认知损害和血管性痴呆的主要促进因素。然而,几乎没有针对卒中后血管性认知损害的药理学研究。西班牙巴塞罗那瓦尔德希伯伦医院神经内科的Alvarez-Sabin等在首次卒中患者中对长期服用胞二磷胆碱预防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的安全性和潜在疗效进行了评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缺血性卒中病因之一,尤其是在亚洲人、西班牙裔和黑人中。虽然随着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rlorlce angiography,MRA)或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出现,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检出率日益增高,但很少有研究侧重于MCA狭窄患者的急性神经功能恶化(neurological worsening,NW)。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最具破坏性的脑血管病类型。吸烟是SAH确立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戒烟对SAH风险的影响尚未充分阐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神经内科的Kim等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涉及韩国33家医院。总共纳入426例SAH患者以及426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者。通过结构式问卷调查获取关于生活方式和病史(特别是吸烟习惯)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