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大板块看史前中国文明的演进与互动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ming2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的观点,研究者把关注的重心完全放在中原地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这也是考古学家苏秉琦所批评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两个“怪圈”之一,因为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更像是“满天星斗”“群星璀璨”。过去二十多年来,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发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等古城及相关考古遗存的揭示,充分展现了早期中国文明丰富多样的发展模式。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早期中国文明是一个存在密切联系的互动圈,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体系,但并不封闭。不过,中原中心论并没有完全消失,它的升级版就是“华夏—边缘”论,即认为农耕区的中国文明才是华夏中心,其余是边缘。这种考察视角有失偏颇,与真实历史不符,我们应该从更大范围的互动中来考察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

史前中国文明有四大文化生态板块


  立足于文化生态理论,史前中国文明的演进与互动可以分为四大板块:东南板块、西北板块、生态交错带板块、海洋板块(或称海陆交错板块)。不同板块的文化生态条件存在明显差异。东南板块适合农耕,能够支持较为稠密的人口;西北板块以草原荒漠为主,更适合游牧;生态交错带板块是指大致沿着黑腾线(黑河—腾冲)分布的农耕与游牧的交界地带;海洋板块也是一个文化生态交错带,是陆地与海洋的交汇地带,兼有陆地与海洋资源,滨海环境初级生产力高,是许多鱼类、鸟类及其他动物的宜居栖居地,自然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生活区域。四大板块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构成史前中国文明的基本文化生态框架,也是中国文明演化的基本格局。从考古发现来看,史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示了中国文明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基本特征。

农耕的东南板块


  东南板块是指黑腾线生态交错带以东、以南区域,这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国与西亚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农业起源中心,不仅如此,中国还同时拥有华北的旱作农业与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两个起源区。事实上,在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在华南地区还发展了一种依赖根茎种植与水生资源利用的园圃农业。根茎作物是无性繁殖,因此,即便已经驯化,也很难看到证据。东北地区距今6000年前后开始出现农业,这里的土壤与水热条件适合农耕,后来也发展成为农耕区域。东北地区在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通过依赖水生资源,发展出来一种定居的狩獵采集经济,又称为“渔猎新石器文化”。以之为经济基础,形成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形态。尽管东南板块的各个区域农业开始早晚并不相同,生业形态也各有差异,但是其新石器文化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这构成了东南板块显著的共性,农业最终成为这个板块主要的经济形式。

占半壁河山的西北板块


  西北板块以草原、荒漠、高原等地形为主,受温度、降水条件的影响,这里的初级生产力较低,动物群流动性大。与之相应,栖居在这一地带的早期人类流动性也较大,有利于文化传播。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个地带就存在明确的史前文化传播的证据,以勒瓦娄哇技术为特征的莫斯特石器工业出现在新疆吉木乃的通天洞、内蒙古东乌珠穆沁的金斯泰、赤峰的三龙洞、宁夏灵武水洞沟等遗址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旧石器时代的“丝绸之路”。距今5500年前后,随着马的驯化,欧亚大陆的沟通条件大大改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更加便利,大小麦、牛羊等驯化物种先后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有了马牛羊等物种,人类稳定利用草原地带成为可能,随后在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游牧政权。由于游牧经济并不是自给自足的,一方面需要与农耕群体发展贸易交换,另一方面,游牧群体利用骑射的优势常常劫掠。交换与战争构成了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互动的主要方式,而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又构成了共生的关系。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西北板块不是东南板块或者说华夏的边缘,而是与东南板块相互依存的文化体,是华夏文明的另外一半。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它参与其中,而不是置身于外。它参与构建了早期中国文明,也塑造了历史时期中国文明的基本旋律。

作为枢纽的生态交错带板块


  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的互动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从东北到西南的生态交错带地区实现的,这个地区堪称中国文明演进的“枢纽”。早在20世纪80年代,童恩正注意到早期中国从东北到西南存在一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地带。英国考古学家杰西卡·罗森称之为“中国弧”,是连通欧亚大陆东西文化的桥梁。文化生态交错带同时具有两个生态区的资源,相比于单个生态区的资源种类更丰富,但是由于它处在两个生态区的交界地带,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这个交界地带的位置频繁迁移。因此,其资源供给具有不稳定性。生活在这个地带的史前人群,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文化适应方式。调整的方式不仅包括生计方式的改变,还包括人群的频繁流动。这一特征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中可以清楚看到,当时人们在狩猎采集与农业之间徘徊,相对于华北地区,其人群迁居的频率更高。
  生态交错带是一个人类文化适应不稳定的区域,这种不稳定性导致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成为文化交融的地带,成为中国文明演进的“枢纽”。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也就是距今2.6万年前后,细石叶技术就在这个地带起源。不过,当时的气候正在进入末次盛冰期,气候寒冷,生态交错带位置在如今的华北地区。细石叶技术融合了欧亚大陆西侧与华北本土的石器技术,是在两者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入全新世,农业时代开启,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时候,农耕文化入驻这个板块;在气候干冷的时候,西北板块的文化控制这里。在历史时期,它又是西北与东南两大板块争夺的过渡区域。受到气候的影响,这个弧形地带的范围不断变化,这种模糊的空间范围,使得西北与东南板块人群在这个地带进行频繁互动。这个地带作为史前中国文明发展的枢纽,把东南与西北板块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的中国,疆域广阔朝代的都城位置大多靠近这个地带的边缘,如汉唐的长安,元明清的北京,从而加强了东南与西北板块的联系。

被忽视的海洋板块


  农业是文明的基石,更进一步说,海洋板块也参与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如今这个地带基本被海洋淹没,未来中国的水下考古或许可将之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文明都被视作农耕文明,与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距今6000年前后,史前中国农业的文化生态系统成熟,除了有驯化的动植物、相应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还形成了相应的社会组织、耕作制度以及意识形态观念。史前中国农业的文化生态是以自给自足农业为基础的,即作物种植的副产品可以用来饲养动物。当这套系统成熟之后,我们从考古材料上可以看到,农耕文化开始扩散。北方地区的庙底沟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范围。南方地区发生了规模更加宏大的文化扩散,稻作农业与家畜饲养经济先传播到台湾,然后经由菲律宾群岛扩散到整个大洋洲地区,向西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向东至夏威夷、复活节岛,这也就是著名的南岛语族扩散事件。水稻如今是全球一半人口的主食,正是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文化扩散事件,稻作传播到了东南亚、南亚、大洋洲的许多地区。通过海洋,史前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近现代以来,这个板块成为东西方文明主要交汇地带,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因此,海洋板块也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其他文献
航校初学飞行时秦桂芳就崭露头角,赵赠熊教员给她的评价是:“培养男飞行员,从学飞行开始到放单飞,一般要带飞10至12小时。女学员秦桂芳只带飞8小时,就放单飞了。秦桂芳不仅在女学员中是飞得最好的,与男学员相比,她也是飞得最好的。”航校的特优生到部队后更是如鱼得水,有了施展飞行才华的大舞台。她是新中国第一个独立执行任务的女飞行员,也是第一位女机长。秦桂芳无论在天上地上都有一股闯劲,在天上一般人不敢飞的课
广东佛山民营企业“蒙娜丽莎”最近获得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评定的第一批“减污降碳突出贡献企业”称号。作为传统建陶行业转型升级企业,“蒙娜丽莎”一直为实现建陶产业绿色化探索与创新,在行业中率先对生产线进行环保改造,推行清洁生产,通过研发节能环保绿色产品,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领先企业。  “蒙娜丽莎”只是佛山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40多年来,“敢为天下先”的佛山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
周恩来纪念馆  從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到坚持“加紧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修养要求,再到弘扬“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际斗争中学习”的优良学风,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重视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的光辉榜样。重温他读书学习的往事,感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为学之道,对于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本领,具有重要启迪意义。(一)  周恩来自幼酷爱读书,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
伊通县地处东北平原向长白山的过渡带,玉米单产高,秸秆量大,2012年开始试验、研究、推广适合伊通县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目前,已经摸索出适合伊通县平原区和山区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包括平原区全秸秆覆盖模式、部分秸秆覆盖模式、高留茬模式、坡地模式,其中坡地模式的试验推广,给半山区提供了好的经验。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伊通县各乡、镇、街道所有适宜保护性耕作的耕地都将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使耕地越来越肥沃,真正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生态农业能够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运用先进农业生产设备和农业生产科学理论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并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促进了生态农业迅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劳动者和政府应该认识到生态农业对于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从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助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很有必要。在对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新冠疫情封闭期结束、经济重启以来,美国消费者报复性涌入各大商场、餐厅,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紧急招聘员工。随着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平均工资也水涨船高。  当地时间9月14日,全球电商巨擘亚马逊已将美国员工的平均时薪提高至18美元以上,并打算增聘12.5万名仓库和运输员工。  而其他为了招聘或留住员工的企业,提高工资并且增加福利的也不在少数。升薪招聘  美国劳动力需求自上半年以来屡创新高。在年度
加拿大第44届联邦众议院选举的大部分计票工作于当地时间9月20日晚结束。初步计票结果显示,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率领的自由党获胜,这意味着特鲁多将赢得第三个总理任期。但由于自由党未赢得过半数席位,因此加拿大政坛或将延续少数党政府局面。
产业兴、百业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也是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保障。立足全面小康新起点,全国多地依托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种植业、绿色生态的养殖业和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业。  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一幅幅村强景美民富的丰收中国新图景正徐徐展开……特色种植旺乡邻  眼下,北京平谷的22万亩桃园喜迎丰收。大桃成了“致富果”,也让10万名平谷桃农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京郊农业大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内容重点是“双减”:一是减少校内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二是减少校外培训负担,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对于减少校外培训负担,措辞之严厉,措施之有力,可谓前所未有。“双减”新政透射出深化教育改革新信号  “双减”新政引发教培行业大变局,但是细观“双减”前后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相关动作,就